首頁歷史 > 正文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2021-11-07由 讀經典看世界 發表于 歷史

從枯嶺鎮的街心花園沿大林路向西南方向再走上約莫2公里,便到了花徑。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花徑入口處,是一個用石頭壘就的門框:大塊方石砌出兩根不算很高的柱子,右邊柱子上鐫刻“花開山寺”,左邊柱子上鐫刻“詠留詩人”,——楹聯為隸書聯,蠶頭燕尾、博大渾厚;兩柱上又橫著一塊立起來的巨石,上面鐫刻“花徑”二字。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石門簡樸大方,與周邊蔥蘢的樹木渾然一體。

進石門,沿花徑走,發現裡面原來是一個花木茂盛、有山有水的公園,只因方才那道石門擋住了視線,公園便藏像起來了一樣,既不顯山,也不露水!

花徑西側有一湖,人在徑上走,這湖不離不棄,一直相伴著。

原來,這個湖的整個東半邊湖岸就在靠花徑邊,所以人們便叫它“花徑湖”。

又因這花園坐落在西谷裡,有人還把它叫“西湖”。

但這個“西湖”,比杭州的那一個小太多,滿打滿算也就11萬平方米,只能算是廬山上的一個“小西湖”了。

不過,這湖像一塊兒藍寶石似的鑲嵌於西谷中的花園裡,天然的峰嶺懷抱著它,人造的巖山和花圃圍繞著它;棧道和木橋彎彎曲曲,亭榭樓閣點點綴綴,反而顯得小巧玲瓏,妙趣橫生!

湖岸的曲線,纖巧有致,環繞以棧道;湖心是一座橢圓形小島,島上有九曲橋與湖岸相聯。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據說從高空俯瞰,這彎彎繞繞的曲線,勾勒出的是一把小提琴的模樣,人們於是又管這湖叫“如琴湖”。

站在湖邊,很難看出琴的樣子。只是走在湖邊的棧道上時,覺得路彎曲得很,繞來繞去,似乎總是走不完。

蘇軾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今日走在花徑裡,也是識不得如琴湖的真面目的。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這樣沿花徑繞著如琴湖轉了一圈,看到湖畔有不少百年殖民老建築,大紅的屋頂點綴在萬綠叢中,煞是好看!

走著、走著,眼前兀自出現了一片灌木叢,綠叢中夾著一條小路。

過小路,一塊寬展的綠色大草坪展現在眼前。

草坪上佇立著一座房子,白牆、黑框、茅草蓋頂,再簡樸不過了!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走近看時,見茅簷下黑色匾額上書“白居易草堂”,方知這就是白居易名篇《草堂記》裡所述的那“三間兩柱”、“二室四牖”的茅草屋。

在《草堂記》中,白居易第一句話就讚美廬山說:“匡廬奇秀,甲天下山”,人們便把草堂這裡譽為“匡廬第一境”。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晉時,名僧曇詵在這裡建大林寺,大林寺後來成為廬山歷史上的三大名寺之一。

大林寺之北,是大林峰。當年曇詵在這裡“雜植花木,鬱然成林”,故峰名“大林”,寺也名“大林”。

唐時,曾高中進士、官至左拾遺的白居易,因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即今廬山所在地九江)司馬;從長安到江州(今九江),白居易一路奔波一路詩,抒發著他被貶之後的抑鬱心情。

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白居易與一眾友人到當時還是“窮遠,人跡罕到”的大林寺遊賞,見這個地方“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時節絕晚”,別有一番景緻。暮春時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謝,而徑內的“萬株桃林”,卻花開灼灼,“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白居易大為感慨,遂作絕句《大林寺桃花》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盡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並題寫“花徑”二字。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從此, 廬山花徑之名不脛而走;“白司馬花徑”,也由此而來。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如今,大林寺早已不在;就連這茅草屋,也是後人們搭蓋的。

眼前的“草堂”,雖然簡樸,卻兀自散發出一種馨香的仙氣,讓人聯想到劉禹錫的這段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草堂前,佇立著由著名雕塑家王克慶雕刻成的2米多高的白居易石塑像,果然是一個仙風道骨之人!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草堂的東面,有一股瀑布,水懸一米餘,灌入石渠中,水聲瑟瑟,如奏著梵婀玲的名曲兒。

草堂西面不遠處有一個傘頂紅柱小亭,名“花徑亭”。亭中一橫石上刻有“花徑”二字,遒勁有力,據說是白居易親書。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亭左綠樹婆娑中掩映著一座叫“景白亭”的尖頂方形的五彩小亭,木石結構,鐵瓦飛簷,據說這就是當年白居易作詩的地方。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唐代一個叫太虛的道人,還專門作過一首詩歌詠誦景白亭:“雜蒔花木晉曇詵,逗得唐人詠盛開。幽徑千年披一旦,春歸重轉大林來。”

景白亭右手處,築有一木橋,傍花、穿林、渡水,大概又是通到湖邊棧道那裡去了。

初識廬山真面目之六——花徑邊的如琴湖

正是七月中旬,花徑裡花團錦簇、綠草成茵、大樹葳蕤、涼風習習,和山外近四十度的酷暑儼然像兩個世界。同伴們都讚歎著這裡的清涼,巴不得多呆上幾天。

想起先前看到過的一張照片:夕陽西下,如琴湖被染成了金黃的顏色;湖畔花團錦簇,層林盡染,——秋天夕陽下的如琴湖,美得像一幅油畫!

畢竟花徑七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你看,這如琴湖、這花徑,一年四季都是美麗的!

附:廬山草堂記

白居易 〔唐代〕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牆圬而已,不加白。砌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紵幃,率稱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

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旁睨竹樹雲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問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輪廣十丈,中有平臺,半平地;臺南有方池,倍平臺。環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雲,低枝拂潭,如幢豎,如蓋張,如龍蛇走。松下多灌叢,蘿蔦葉蔓,駢織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風氣如八、九月時。下鋪白石,為出入道。堂北五步,據層崖積石,嵌空垤塊,雜木異草,蓋覆其上。綠陰濛濛,朱實離離,不識其名,四時一色。又有飛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見,可以銷永日。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脈分線懸,自簷注砌,累累如貫珠,霏微如雨露,滴瀝飄灑,隨風遠去。其四傍耳目杖屨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紀,覶縷而言,故云甲廬山者。噫!凡人豐一屋,華一簀,而起居其間,尚不免有驕穩之態;今我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類至,又安得不外適內和,體寧心恬哉?昔永、遠、宗、雷輩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載,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從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門,凡所止,雖一日、二日,輒覆簣土為臺,聚拳石為山,環鬥水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剝,來佐江郡。郡守以優容而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員所羈,餘累未盡,或往或來,未遑寧處。待予異時弟妹婚嫁畢,司馬歲秩滿,出處行止,得以自遂,則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實聞此言!

時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東西二林寺長老湊公、朗、滿、晦、堅等凡二十二人,具齋施茶果以落之,因為《草堂記》。

譯文如下:

廬山的風景,秀麗至極,簡直是天下諸山的冠軍。山的北峰,叫做香爐峰;香爐峰的北面的寺廟叫做遺愛寺;介於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那地方最美,又是廬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樂天一見就愛上它了,就像遠行的遊子路過故鄉一樣,戀戀不捨而不忍離去,於是面對香爐峰,下近遺愛寺,蓋了一間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間屋子,兩根楹柱;兩個臥房,四扇窗子;屋子面積大小,完全與心意相合,與財力相稱。開啟北邊的小門,使涼爽的風吹進來,避盛暑;把屋脊南面蓋得高些,讓陽光照射進來,防備嚴寒。建造房屋的木材只用斧子砍削,不用油漆彩繪;牆塗泥就可,不必用石灰白粉之類粉刷。砌臺階用石頭;糊窗戶用紙,竹子做的簾子,麻布做的帳幕,一切全都和草堂的簡樸格局相稱。屋子裡設有木製椅榻四張,素色屏風兩座,還有漆琴一張,和儒、釋、道書籍各三兩卷。

樂天我已來到這裡做了草堂的主人,仰觀山色,俯聽泉聲,隨意瀏覽旁邊的竹樹雲石。從早到晚,美景很多,來不及一一觀賞。看了一會兒,由於清幽景物的誘發,性情也隨之變得恬淡;環境適宜,心情平和。只要住一宿,身體就十分安寧,住兩夜更感到心情平靜安適,住三個晚上以後,心曠神怡,物我兩忘,也不知是如何進入這種狀態的。

自問其緣故,回答說:這草堂,前面有平地,面積約十丈,中間有平臺,是平地面積的一半,平臺的南邊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積比平臺大一倍。環繞著水池多是山竹、野草,池裡長滿了白蓮、白魚。再往南走,就到了一個山石間的水溝,石澗兩旁有古松、老杉,樹身粗大的將近十人之圍,樹的高度不知幾百尺,長枝條上摩雲霄,低垂的枝柯輕拂著潭水。像旌旗一樣豎立,像車蓋一樣張開,盤曲伸展如龍蛇遊走。古松下多灌木叢,蔦羅枝葉蔓生,互相糾結交織,互相承接遮蓋,使得日光月華都無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時的氣候,仍像八九月的秋涼時節。地下鋪著白石做為出入的通道。草堂北邊五步遠的地方,憑藉高崖積石作為假山,在空凹處卡進小土堆和土塊,各種樹木、奇花異草覆蓋其上。綠蔭濃密,紅色的果實繁多,也說不出它們的名字,四季都是這個樣子。又有天上飛落的泉水,就地種植的茶樹,就這飛泉和植茗來烹茶,若被愛好風雅之事的人看到,可以終日不去。草堂東邊有一座瀑布,清水懸掛三尺高,瀉落在臺階角落,然後注入石渠中。從早到晚,就像潔白的綢子,要是在夜間聽起來,就像珠玉琴箏的聲音。草堂的西邊,靠近北面山崖的右側山腳,用剖開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這些竹管如脈管一樣分出水流,細水從上流下,像細線一樣懸掛空中,從屋簷灌注到水池裡,連線不斷像成串的珍珠,細微水點飄散的樣子像雨露一般,水一點一點地往下落,隨風遠去。那附近望得見、走得到的地方,春,有錦繡山谷中的繁花;夏,有石門澗裡的皓雲;秋,有虎溪的明月;冬,有爐峰的白雪。陰晴明暗,黃昏早晨的煙雲隱現,千變萬化,不可詳盡記述,細細說來,所以我才說這裡的景色是廬山第一!唉!一般人只要建造一間高大的房屋,精製一張竹蓆,而生活在當中,尚且免不了有驕傲自負之態。何況是我,已成了這些東西的主人,草堂周圍的美景紛至沓來,激發人的思想感情,接觸什麼樣的景物就產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適、內在和樂,身體安寧,心情恬適呢?想當年東晉高僧慧永、慧遠、名儒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山,就直到老死也都不肯離開,雖然與我現在相距久遠,但我知道他們心裡也是因為這廬山的美景啊!

更何況我想,從小到老,不管住的是白色的茅屋或者紅色的大廈,只要在居所住上一天兩天,我總是要搬少許土做個臺子,聚集一些卵石來築座假山,再環繞個小小的水池,可見我對山水的癖好已經到了如此無可救藥的地步。一旦命運不順當,被貶來輔佐九江郡守,郡守以寬厚來安撫我,廬山以他神奇的美景對待我,這簡直是上天賜給了我最好的時機、大地送給我最好的空間,我終於能得到自己的最愛,還有什麼好苛求呢?只不過我為閒散的官職所束縛,未能完全擺脫牽累,時去時回,沒有閒暇安寧地住下來。等到哪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職任期滿了,外出做官還是在家不仕,都能順遂自己的心意,那麼一定會左手牽著老伴和孩子,右手抱著古琴與書本,終老在此,以完成我一輩子的心願。我發誓,清泉白石可以做我盟誓的證人。

在三月二十七日,我剛搬到這新居草堂;四月九日,和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以及東林寺、西林寺的長老大德湊、朗、滿、慧、堅等二十二人,準備了齋食擺設了茶果點心來為新居行落成典禮,於是寫下了這篇《草堂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