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建鐵路受盡詆譭,李鴻章“鐵路情結”為哪般?

2021-11-07由 沐陽說 發表于 歷史

1876年8月,見多識廣的上海居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他們的恐慌來自於吳淞之間的那條鋼軌,以及鋼軌之上那個轟隆作響、頭冒白煙,跑來跑去的“怪物”。

所謂的“怪物”,正是火車,面對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老百姓眼裡只有害怕,認為那就是一個破壞地脈的不祥之物。自從這條鐵路通車以來,那套蒸汽動力機械的轟鳴聲,無時無刻不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鐵路沿線的老百姓聞之駭變,每日抗議不斷。

清朝廷內,也炸開了鍋,那些朝廷大臣還沒想明白,明明是馬路,怎麼就變成了鐵路。

為建鐵路受盡詆譭,李鴻章“鐵路情結”為哪般?

吳淞鐵路,實則是怡和洋行瞞天過海之下修建而成的,他們曾多次向朝廷請示修建鐵路,清政府已經明確的拒絕。

在朝廷看來,那些洋人對修鐵路越熱心,他們就越需要戒備,畢竟,那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幾年之前,1865年,英國商人杜蘭德就在京城永定門外的空地上,鋪了一條一里長的鐵路,蒸汽小火車行駛其上,白煙沖天,迅疾如飛。

即便是帝都百姓,面對這個玩意,依然“詫所未聞,幾至大變”。

那原本只是杜蘭德修來供人觀賞,當一個廣告作用,沒曾想,這個廣告卻起到了一個極端的反作用,眾人見之大驚失色,流言四起,京城亂作一團。

為維持京城秩序,九門提督、醇親王奕譞,以“觀者駭怪”為由,飭令杜蘭德立即拆除,在民眾間蔓延的恐慌情緒才得以平息。這一段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亮相的鐵路,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然而,英國人並未打消修鐵路的念頭,怡和洋行修建鐵路的請求被拒絕之後,他們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為建鐵路受盡詆譭,李鴻章“鐵路情結”為哪般?

1872年,他們成立吳淞道路公司,謊稱要修建吳淞到上海的馬路,以此為幌子,買來土地和修建權之後,便開始大張旗鼓的修鐵路,很快,工程竣工,鐵路通車,蒸汽火車在上海和吳淞之間疾速穿行。清朝廷眼看這廝玩了一招瞞天過海,於是與英國領事交涉,希望他們停車停工,卻沒想到,他們再次來了一出陽奉陰違,表面答應,但火車依然肆無忌憚的來來去去。

百姓抗議的聲音達到了頂點,百姓群情激憤,迫於壓力,清朝廷再次派人與英國領事談判。最終在艱難交涉之下,怡和洋行同意清朝廷以28。5萬兩白銀收購鐵路,錢款付清,鐵路立即停運。

1877年10月,清政府付清贖金,吳淞鐵路主權得以迴歸。

清朝廷沒有絲毫猶豫,為了順民心,平民憤,建好的鐵路,說拆就拆。

清朝廷對鐵路的認識確實有限,但也有人,開始意識到修建鐵路的種種好處,其中,就有李鴻章。

為建鐵路受盡詆譭,李鴻章“鐵路情結”為哪般?

李鴻章

李鴻章早年間多次處理英國人申請修建鐵路的事情,一來二去,對鐵路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從早先的排斥,到後來他開始接受,但是他一心想要的,是一條由中國人自主修建、自主運營,擁有絕對主權的鐵路。

然而,李鴻章也終究是孤掌難鳴,幾次上書奏請皆無迴應。

他一心為中國謀求富強之路,修建鐵路勢在必得。

1880年,中俄兩國關係緊張,戰爭一觸即發,運兵事關重要,李鴻章認為這是修鐵路的最好契機。於是,李鴻章借淮軍將領劉銘傳之手再次上呈奏摺,提出了具體的鐵路規劃線路,擬以京城為起點,向江浦、漢口、盛京、甘肅方向修建四條鐵路。

李鴻章隨即附議,並直言,朝廷國庫空虛,可借外債,但絕不允許外國人擁有路權。

然而,事情遠沒有李、劉二人想得那麼簡單,一石激起千層浪,反對的聲音依然密密麻麻,李鴻章也成為了眾矢之的,種種言論如潮水般席捲李鴻章,他被人說成了居心不良的亂臣賊子,成為眾人口誅筆伐的物件。

這個罪名可不小,但那些人還是說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李鴻章聽完,直嘆無言以對。

為建鐵路受盡詆譭,李鴻章“鐵路情結”為哪般?

李鴻章 影視形象

李鴻章本是一個實幹家,如今卻陷在這口水之爭,他面對群臣,一一據理駁斥,然而朝中袞袞諸公,不諳外情,拒絕睜眼看世界,要打通他們的心竅何其難也!

最終,論戰結束,李鴻章、劉銘傳差點被口水淹死,狼狽不堪。

慈禧太后釋出諭旨:“疊據廷臣陳奏,僉以鐵路斷不宜開,不為無見。劉銘傳所奏,著毋庸議。”

路好像被堵死了,但是機不可失,李鴻章並不打算放棄。

既然不能明著幹,那就偷偷摸摸地幹,李鴻章效仿當年的怡和洋行,也玩了一出瞞天過海。

1881年6月,身為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悄悄下令,修築開平煤礦至胥各莊碼頭的“馬路”,以便利煤炭運輸。但他修的可不是什麼馬路,他聘請英國人為工程師,修路基,鋪枕木,架設鋼軌,五個月後,一條10公里的唐胥鐵路悄無聲息的修建完成。為了繼續掩人耳目,李鴻章採用了動力極小的小火車頭,然而,轟鳴聲還是驚動了朝廷。

那群反對者們借題發揮,聲稱李鴻章的火車聲驚動了大清皇陵。

雖然鐵路離皇陵還有幾百公里,但這樣的罪名,還是把李鴻章嚇得夠嗆。

於是中國鐵路史上最具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慈禧諭令停運之後,李鴻章將機車頭換成了騾馬,鋼軌之間,幾匹騾馬牽引著幾節車廂,晃晃悠悠的行駛著,這條鐵路硬生生的變成了“馬路”。

此後,李鴻章多次奏請火車復運,數月周旋無果。直到後來,清廷與法國交惡,為了備戰,需要加快運煤速度,唐胥鐵路終於復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鐵路,並且是中國人擁有主權的鐵路。

然而彼時大清已經孱弱,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守舊一黨惹是生非,年近古稀的李鴻章,希望清朝廷能多修鐵路,一來為國之安定,二來為民之富強。

然而,反對的聲音依然還在,那些人看不到唐胥鐵路發揮的重要作用,卻盯著那些所謂的隱患不放,依然列舉了修鐵路的“三大害”,即”資政“、”擾民“、”奪民生計“,李鴻章列”九大利“以對,他在奏章中呼告:”我希望那些反對我的君子們不要總是援引前人說過的話,睜開眼看看世界吧,不要為了虛名忘記實情,不要固守成見忽視長遠目標。“

為了說服慈禧太后,李鴻章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他從法國訂購了六節精美的火車車廂,飄洋過海運至京城,人力推挪送至京城,再鋪好1500米長的小鐵路,六節車廂在宮人們的拉動下,在小鐵路上緩慢前行,太后坐在車廂中,嚐了一回鮮。

為建鐵路受盡詆譭,李鴻章“鐵路情結”為哪般?

取悅了太后,如何讓她首肯修建鐵路呢,李鴻章想出一招,他到慈禧太后面前,要求將鐵路事宜劃歸海軍衙門辦理,海軍衙門是奕譞的禁臠,慈禧太后無條件信任,將鐵路劃歸海軍經管,是慈禧最容易接受的方案。

此舉果然有效,海軍造鐵路,雖然有點”驢唇不對馬嘴“,但在晚清局勢下,不失為一個大突破。

1889年開始,鐵路正式成為朝廷的施政大計,20多年的徘徊和猶豫,終於有了明確的方向。

或許,李鴻章不會想到,一百多年後,中國鐵路已讓世界驚歎,中國高鐵更是領先全球,盛世光景,早已遠超他的期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