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被華夏正統視為蠻夷,卻最終成了六國的掘墓人,秦國憑藉的是什麼

2021-11-03由 小安談歷史 發表于 歷史

它出身草莽,被華夏正統視為蠻夷;它文化落後,諸子百家沒有一人是它的血脈。昔日的蠻夷,最終成了六國的掘墓人,他就是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最終統一華夏的為什麼是秦國呢?

周幽王因寵愛褒姒,導致西戎犬戎和申候叛亂,周幽王被殺。周平王為了躲避犬戎,東遷洛邑。秦襄公起兵助周平王東遷有功,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將岐山以西賜給秦襄公作為封地。秦國初立。

被華夏正統視為蠻夷,卻最終成了六國的掘墓人,秦國憑藉的是什麼

立國後的秦國,在戎狄和晉國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去世,太子嬴渠梁繼位。此時,正值戰國的早期,魏國因率先變法而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更加瞧不起蠻夷秦國,在魏國的打擊下,秦國岌岌可危。為了擺脫滅種亡國的危險,嬴渠梁釋出求賢令,希望有大才可以讓秦國富強起來。第一個改變秦國的人,來到了秦國。

公孫鞅本是魏國相邦公叔痤府的中庶子(官職)。公叔痤臨死之前,將他推薦給了魏王,但驕傲的魏王,放走了他。公孫鞅心懷大志,希望實現一個士人的理想。魏王沒能給他機會,但秦孝公給了他機會。秦孝公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並全力支援公孫鞅在秦國實施變法。

被華夏正統視為蠻夷,卻最終成了六國的掘墓人,秦國憑藉的是什麼

由春秋到戰國,中國進入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滅國亡種,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法勢在必行。公孫鞅的眼光瞄準了數量最為龐大的庶民階層,國家要強大必須依靠人民。公孫鞅徙木立信,走出變法的第一步,取得庶民的信任。

在國君和人民之間,隔著世襲的貴族階層。他們是國家的蛀蟲,是禍端的根源,必須徹底剷除。法令之所以喪失作用,皆因權貴之枉法。新法第一步,廢除了貴族的世襲封地,將土地國有化。國家必須全面而有力地控制社會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新法規定,所有人口都要登記,男子成年之後要單獨立戶,否則稅收加倍。公孫鞅認為,國家要富強,只需要耕和戰。耕,充實府庫。戰,開疆拓土。國家將土地發給庶民,私有土地神聖不可侵犯,人民和土地從此緊緊捆綁在一起。耕戰是人民唯一獲利的途徑,唯一的上升通道。

公孫鞅認為,民弱則國強,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民弱則尊官,民辱則貴爵,民貧則重賞。公孫鞅的目的,是將秦人塑造成無堅不摧的戰士,民之見戰,猶如餓狼之見肉。想要脫離庶民的身份,農夫就必須辛勤種地,士兵就必須在戰場上搏命。這樣的虎狼之師,哪裡還有對手呢?戰國縱橫家張儀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經過公孫鞅的變法,秦國煥然一新。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孫鞅率領秦軍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公子卬。魏惠王割河西之地,與秦求和。

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遷都咸陽。公孫鞅塑造了全新的秦人,秦國一躍成為強國,公孫鞅的榮耀也達到了頂峰。公孫鞅沒有意識到,危險正悄悄地降臨。公孫鞅變法,得罪了秦國權貴。昔年嬴駟為太子時,因觸發新法,公孫鞅曾對太傅公子虔施劓行。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嬴駟繼位,即秦惠文王。秦國王室和權貴趁機發難,公孫鞅死於秦法,而公孫鞅是秦法的制定者,秦法為國君而定,國君是最大的法。當一個人的威勢威脅到國君的時候,他難逃一死。公孫鞅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鐵血人物,他心腸之硬,手段之酷,結局之慘,對中國歷史影響之大,都很難找到相似之人。

經過公孫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就像一臺裝備精良的戰車,只要駕馭者技藝精湛,他就會一往無前。但,駕馭者是否合格依靠天命,這是君主集權制的死結,也是這輛戰車無法修復的軟肋。

秦惠文王七年,秦國大良造魏人公孫衍,率領秦軍在河西殲滅魏軍八萬人。秦惠文王十年,張儀來到秦國,被任命為相邦。張儀採用遠交近攻,逐步蠶食的策略,使山東六國不能合縱。在此期間秦國平定巴蜀,大大拓展疆域。

被華夏正統視為蠻夷,卻最終成了六國的掘墓人,秦國憑藉的是什麼

秦惠文王之後,公子嬴蕩繼位。嬴蕩尚武,尤其喜歡力士。性格怪異的嬴蕩,能否駕馭得了秦國這架戰車呢?嬴蕩繼位的時候曾說,此生能夠遊歷洛邑,生死無恨。一語成讖,嬴蕩猝死在洛邑。嬴蕩無子,王位空缺,王室各方開始搶奪王位,秦國突然陷入腥風血雨當中。在燕國做人質的贏稷,被霸道的舅舅和母親扶上王位。嬴稷能駕馭得了這輛戰車嗎?

贏稷雖為秦王,但國家大事都掌握在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冉的手中。太后的兩個弟弟和另外兩個兒子號稱四貴,四貴權勢熏天,富可敵國。當貴族勢力開始抬頭,秦國面臨危機的時候,一個挽救秦國的人來了,這個人叫範睢,他也是魏國人。範睢幫助嬴稷驅逐四貴,收攏秦國大權,秦國戰車又回到了正軌。

被華夏正統視為蠻夷,卻最終成了六國的掘墓人,秦國憑藉的是什麼

公元前260年,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徹底打敗了趙國,秦國自此再也沒有對手,白起之名威震天下。戰國一世,士卒戰死者達兩百多萬,其中一半以上和白起有關。秦昭王時期,秦國大規模擴張,統一天下幾成定局,功勳最大者就是白起。

秦昭王死後五年,秦昭王的曾孫嬴政登上王位。在魏王聽信謠言放棄唯一能拯救六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攔秦國的一統。

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

公元前228年,趙國滅亡。

公元前225年,魏國滅亡。

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燕國滅亡。

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

秦國能夠一統天下,最應該感謝的莫過於魏國,魏國為秦國“送”來很多人才,如商鞅、公孫衍、張儀、範睢等等。秦孝公用商鞅,秦國開始強大。秦惠文王用張儀,六國不能合縱。秦昭王用範睢,六國沒有可以和秦國抗衡者。秦孝公之後一百多年,秦國戰車一直沒有脫軌。直到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它是忠義之邦,因何捨棄忠義之名,又為何最先滅亡?

烈亂之國趙國,因一人強大,又因一戰落幕

開創變法先河,任用士人,又是什麼原因讓它擺脫不了士人的魔咒

它歷史悠久,土地廣袤,它就是楚國,但為何它從未真正強大過?

出身高貴,仁義道德的燕國,是怎麼消失在歷史中的?

它是天下文化中心,經濟繁榮,當敵人兵臨城下卻為何敞開大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