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2021-11-02由 文藝城堡 發表于 歷史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館。

確實,華人無處不在!

華人走到哪裡,就把中華服飾與飲食文化帶到哪裡

。在東南亞馬六甲附近,居住著一個獨具特色的族群“峇峇”,經過約六百年間的發展,形成一種聞名遐邇的“

峇峇文化

”。

最近播出的新版《小娘惹》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具有自身獨特魅力的娘惹文化也讓觀眾大飽眼福。

在歷史上,娘惹是由明代移居南洋的華人和當地馬來人所生的後裔形成的族群

,在服飾和飲食方面既保留了一份中國傳統的味道,又經歷了時間洗禮,融匯了地域特色。

"峇峇-娘惹",通常指的是那些15至17世紀來自印度尼西亞群島和英屬馬來西亞的華人移民。"峇峇"指的是男性,"娘惹"則指的是女性。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自明代“鄭和下西洋”大開海路之後,閩南和潮汕人不斷漂洋過海,移居南洋,當時的福建泉州還有著“

東方第一大港

”的美譽。根據馬來史方面記載,在馬六甲王朝時期,

來自中國的漢麗寶公主與五百名隨從到達滿剌伽,嫁給了蘇丹曼蘇爾沙

(馬來文 Sultan Mansur Shah,統治時間1456~1477年),其五百名隨從與當地人通婚而後定居在“三保山”一帶,這幫人的後裔就是娘惹。

後來,擴散到南洋各地並形成了"土生華人"聚落

。到了公元 14 世紀,馬六甲的中國商人貿易區已經發展成為南洋地區的第一個永久性的華人聚居區,許多華人在此紮根生活,逐漸演繹出了專屬於自身生活特色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峇峇文化”之服飾

在熱播的電視劇《小娘惹》中,我們可以看到出生於華人大家庭的

菊香,常常身著一身素色或淡紅色長衫,優雅從容,不施粉黛。

娘惹長衫的確是海上絲路沿線東南亞華人“

峇峇孃惹

”族群中女子的代表性服裝,其樣式也與中國古代長衫相似。

東南亞地區人們的衣著服飾歷來沒有受到太多重視,在

元代汪大淵的《島夷略志》"龍牙門"(新加坡)

條中曾有這樣的記載:

“男女兼中國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捎。”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可見,娘惹長衫的歷史也是由華人書寫的。

早在漢代的時候,中國已經與東南亞諸國有貿易往來,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宋元時期開放的海外貿易政策,使得中國與東南亞交往日趨頻繁。

到了明朝,以鄭和下西洋為標誌,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進入更為緊密的歷史時期,大量的中國人移居東南亞。

而後來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得許多中國人滯留在東南亞,華人移民與當地土著通婚、繁衍,逐漸形成峇峇孃惹族群。東南亞華人族群約形成於明朝,盛於清朝。

不過,娘惹長衫也有著自身的創新與變化,並不是完全從中國明清服飾中演化而來的。娘惹服飾將當地土著文化、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具體樣式為:

上衣長衫,內穿白色立領長袖小衣,搭配下裝紗籠,腳穿木屐拖鞋,肩部喜愛搭配一方形手帕,佩戴簡單的首飾。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尤其,伴隨著在16世紀中葉前後葡萄牙滅亡馬六甲王朝,中國人移居東南亞的人數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政治格局的風雲變化,娘惹長衫也被迫適應改變

,進入殖民統治時期的娘惹長衫主要發生了以下幾點變化:

(1)圖案紋樣變得誇張、立體、寫實,色彩更加豐富,題材更加多樣。不過,娘惹長衫中的動物圖案較少、較小,或者只用動物的區域性。花束圖案以四方連續的形式佈滿整個長衫,其中具有熱帶風情的植物花草備受青睞。

(2)服飾樣式結構發生變化。縱向上長衫的衣長逐漸變短,服裝下襬線由腳踝提升至小腿中部,作出了一種收腰的結構,整體造型變得修長,擺脫了臃腫的形態。

(3)製作和裝飾工藝走向工業化。這一時期的娘惹長衫的材料生產、製作工藝和裝飾工藝逐步業化。製作和裝飾娘惹長衫的“Rubia”布料、 蕾絲、花邊等都為工業產品,“Rubia”布料的裝飾圖案也多為工業印染和機器織繡。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由於西方文化觀念的傳入,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娘惹長衫開始注重展現女性的身材美,逐漸變得立體修身。

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娘惹長衫樣式日趨西化,娘惹上衣變短,服裝的下襬線變短至臀圍線附近,歐洲生產的蕾絲、花邊成為娘惹服裝的流行裝飾材料,

蕾絲、花邊裝飾的短款娘惹衫流行開來

。後來,娘惹衫更加強調胸、腰、臀差,

形成了新的娘惹上衣樣式——娘惹"可巴雅

“。

我們在傾羨於熱播劇《小娘惹》主人公菊香絕世身姿容顏的同時,也忘不了她身上所穿的那一席娘惹長衫,素淨淡雅,身姿綽約,我們的印象才會愈顯深刻。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峇峇文化“之飲食

熱播劇《小娘惹》中的各類飲食是一大特色,彷彿穿越了電視螢幕,直入我們的味覺。劇中的女主

小娘惹菊香溫柔漂亮,自幼從母親身上學到一手好廚藝和女紅

。但是,如果讓你真正地去實際品嚐一下的話,恐怕有一部分人會受不了娘惹食物的辛辣與刺激。

娘惹食物,是印度尼西亞飲食文化影響之下的馬來菜系與中國菜系的奇妙結合。

娘惹菜的原料通常有:沙姜 (山奈)、檸檬草 (香茅)、紅辣椒、薑黃(黃姜)、生薑、豆醬、酸角(羅望子)、青檸汁 (酸橙汁)、蝦醬、石慄、棕櫚糖,以及八角、肉桂、小豆蔻、丁香、肉豆蔻等香料。用於烹飪的植物葉子有越南芫荽 (叻沙葉)、假蔞葉(野生檳榔葉) 、沙姜葉、青檸葉、香蘭葉,等等。因而,娘惹菜風味獨特,辛辣刺激。

過去,要檢驗一位娘惹的廚藝,從她製作叄巴辣醬時舂各種香料的節奏就能看出來。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也是溝通土生華人與祖先、靈魂世界的一種傳承途徑。

秉持傳統的東南亞華人家庭,一年中始終有幾次對神祇和祖先的獻祭,通常是在農曆的新年、中元節等傳統佳節。他們一般會製作一些特定的菜餚用於獻祭,包括黑果燜雞或豬肋條、亞三魚 (馬鮫魚)、羅漢齋、土豆燜雞肉、鹹菜鴨湯和酸菜燉豬肉,有時還要增加蔬菜和魚類的菜餚。與主菜一起供奉的,還有一些糕點,比如烘雞蛋糕、薯粉餅等等,

每一種糕點都要擺放五塊,似乎又一種特殊的朦朧寓意在其中

飲食對於人類生存而言至關重要。其他文化可能也

將食物作為與神靈世界、祖先亡人溝通的媒介

。從春節祭祀中可以看到土生華人的祖先與子孫後代之間的延續關係。同樣,此類儀式的實踐

也可以作為維繫和加強家族成員紐帶的象徵符號。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不過,製作傳統食物並透過正確的儀式供奉祖先,這對年輕一代來說已成為難事,因為既有的傳統飲食文化在年輕人中已經發生了變化。

簡言之,如果祭祀食品全然成為餐廳的菜餚,人們對食物的歷史真實可能就不再那麼重視了,畢竟人們對作為商品的食物更在意的是市場利潤的最大化。一

些主要食材或許會因為昂貴的成本而逐漸被便宜的、味道近似的食材替代。這一現實勢必會磨耗土生華人飲食文化的原真性,最終娘惹食物恐怕也會失去其本來的面貌。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東南亞華人的服飾與飲食文化

峇峇在遠離家鄉時,漢文化的價值觀便有效地在海外發揮了文化傳統的指引作用。

峇峇在海外面對異文化與己文化的碰撞時,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中找到一條最合適的、最有分寸和最恰當的中庸之道,可謂一條艱難的道路。峇峇採取主動地選擇"

涵化

",把土著文化融入漢文化當中,那峇峇文化就不可能被動地"同化"而喪失其中華文化的特色!

如今,海外華人依舊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這是一件令人十分欣慰的事情了!同樣也希望東南亞的年輕一代能夠將”峇峇文化“接續下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