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臨沂人的美食記憶-----糝(sá )的歷史

2021-10-27由 山東實誠人故事 發表于 歷史

臨沂人的美食記憶-----糝(sá )的歷史

“臨沂糝”是一種具有千年歷史的風味名吃,臨沂人對其有著獨特的情感。在臨沂,每逢人們說起這裡的飲食文化,都會不約而同地說糝是臨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

作為臨沂人,沒喝過糝的人生幾乎是不完整的;對於走出去的臨沂人,沒有不懷念早晨那一縷糝香的;而來到臨沂的客人要是沒在路邊坐著馬紮蘸著油條喝過糝幾乎也算是白來了。臨沂人最喜歡的是凌晨三四點鐘的“頭鍋糝 ”,很多臨沂人都有過凌晨早起排隊去喝糝的故事。

糝的歷史可謂悠久。《說苑·雜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糝”的記載。清康熙年間《沂州志·秩》所列16種品中就有“糝食”。

相傳糝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飲料,唐代傳入內地,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營,當時叫“肉糊”,後來仿製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名為“糝”。

臨沂當地也有乾隆皇帝最終將此飲食定名為糝的傳說。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巡遊至沂州府,厭倦官方膳食,於是沂州當地官員為他的早餐送上了臨沂糝。乾隆皇帝沒吃過,但覺得味道鮮美,便問:“這是啥?”官員們聽成了糝(sá ),便趕緊回答:“是糝,是糝!”乾隆皇帝喝完糝後龍顏大悅,嘉賞官員,糝的叫法也從此流傳開來。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和王羲之有關。

在東晉時期,有一對逃荒的夫婦來到臨沂,正好偶遇書法家王羲之,見他們窮困潦倒非常可憐,於是經常接濟他們,夫婦二人非常感動。

有一天王羲之病了,夫婦二人等來了報恩的機會,於是就將把家中留著下蛋的惟一一隻母雞殺了做湯,並在湯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驅寒中草藥。

夫婦二人本想把雞煮得爛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著了,不想湯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著煮得黑糊糊的雞湯,妻子很生氣,可家裡又沒有其它東西,只好把煮“糊”的雞湯送給了王羲之。

王羲之本來臥病在床,吃了中藥病也略有起色,但口乾舌苦,沒有食慾,看著送來的雞湯,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嚐了嚐,沒想到這一喝,雞湯味道鮮美,頓時食慾大開,神情氣爽,病好了大半,一時興起,隨手提筆寫下“米參”二字,到了後來,後人就把它稱做糝。

為了使這種傳統地方名吃得以傳承,有關專家在20世紀90年代就對糝的歷史和熬製方法進行了研究,甚至連煮湯用的鐵鍋、鍋蓋、木柴都加以分析,並對歷史上臨沂的糝鋪規模進行了考證。幾百年前,古沂州府的糝鋪並沒有幾家,而且是“祖傳秘方”專營,到1949年前,發展到十幾家。現在,臨沂市區的糝鋪已經多達上百家,許多食客說,臨沂的糝鋪是老湯裡面加新湯,湯湯不息。

臨沂糝,一般以牛肉糝為主,後來也出現了以雞肉和羊肉為主料的糝,但還是牛肉糝最傳統、最受大家歡仰。

臨沂人的美食記憶-----糝(sá )的歷史

糝湯大致分為“黑糝”和“白糝”兩類。最受臨沂人民意歡的一般是“黑糝”,因為在熬製的時候放入大量黑胡椒,並新增進粉碎的大骨進行熬製,所以湯色偏黑、偏濃,入口鮮香味辣,回味無窮。

後來經臨沂傳到外地的糝,由於黑糝顏色較深,不大能被外地人所接受,於是便根據各地區人們的飲食審美和口感改用白胡椒或者不放胡椒,湯色微黃,口感較淡,故稱“白糝”。與臨沂毗鄰的棗莊、濟寧一帶的人們就喜歡這種“白糝”。

因為經過反覆煮熬,所以糝湯不腥不羶,鮮美可口,色香味俱佳。薄薄的肉片融在濃郁香辣的糝湯裡,吃肉不見肉,原湯原味,濃香誘人。

雖然每家老糝館都有自己的味道和特色,都有自己的傳秘方”,但是愛喝糝的臨沂人都知道,糝有四大講究“熱辣香肥”,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油餅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

臨沂人的美食記憶-----糝(sá )的歷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