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明朝“大禮議”事件看古人的風骨

2021-10-26由 二次元王林 發表于 歷史

大約幾年前,我在翻閱中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旅遊景點時,發現湖北鍾祥市有一帝王陵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感覺有些奇怪,在我的記憶裡,明朝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葬在南京外,其餘皇帝都葬在北京十三陵。湖北怎麼會冒出一個明朝帝王陵?翻閱有關介紹才對內情有所瞭解。這裡面的主角是明朝第十一個皇帝大名鼎鼎的嘉靖帝,也就是那個差點被宮女勒死的皇帝。

原來,在明朝嘉靖年間曾發生了一件朝臣聯合對抗皇帝並持續多年的“大禮議”事件,該事件最後以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戰勝朝臣而告終。事件的緣由可以追溯到明朝第十個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身上。大約明朝中期,明武宗駕崩後沒有後代,也沒有兄弟,明武宗的母親張太后、首輔大臣楊廷和等人選擇了正德皇帝的堂弟,被封在湖北鍾祥的興獻王朱佑杬的長子朱厚熜即皇帝位,即嘉靖帝。因為是小宗繼承大宗(明朝藩王為小宗皇室為大宗)這裡就牽涉到了兩個問題,一是皇位繼承問題,二是宗法身份問題。在繼位上,明太祖朱元璋有“兄終弟及”祖訓,雙方都沒有異議;但在宗法身份問題上,卻引發了嚴重爭議。古代君主制講究程式的合法性。楊廷和內閣在繼位問題上制定了“兩步走”策略,第一步“過繼為嗣子”就是先把嘉靖帝朱厚熜過繼給明武宗朱厚照的父親,使嘉靖帝朱厚熜變成正德帝朱厚照的親兄弟。第二步兄終弟及繼承皇位。但當時嘉靖帝朱厚熜雖然只有十五歲,認為將自己的親生父母以叔嬸相稱難以接受。然而楊廷和及一批大臣認為,有祖訓依據,完全能夠成立。

嘉靖帝即帝位沒幾天,下令群臣議其生父的主祀及封號。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先例,認為嘉靖帝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要以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為皇考(考:古漢語為父親),嘉靖帝父親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隨後,禮部尚書毛澄和文武群臣60餘人將此議上奏皇帝,並聲稱朝臣中“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雖然嘉靖帝一百個不願意,但剛登基羽翼未豐,只能隱忍。

三年之後,嘉靖帝的地位已穩固,試圖為父母封號加“皇”字。這時南京刑部主事張璁與同僚桂萼等揣測帝意,紛紛上書支援嘉靖帝旨意,兩人得以宣詔入京,委為翰林學士,專負責禮儀事項。以張璁和桂萼為中心,在朝廷中形成了支援、奉迎皇帝的“議禮派”,將議禮當作起家的政治資本,又重新挑起了議禮之爭。以禮部尚書汪俊為首的護理派醞釀一起集體諫諍,率群臣近兩百五十人一同進言,反對嘉靖帝以其父親興獻王為皇考。嘉靖帝因此惱羞成怒,此次進言之人均被斥責、罰俸甚至罷黜。最後,汪俊等只好妥協給嘉靖帝父親興獻帝、興國太后加一‘皇’字。嘉靖帝勉強同意稱父親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母親為“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

幾個月後,嘉靖帝指使禮部去除其父母尊號中的“本生”二字,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譁然。護禮派兩百餘位朝廷大臣在左順門跪請,呼喊著朱元璋的名字大哭請嘉靖帝改變旨意,楊廷和之子翰林院修撰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更是對群臣稱:“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號召群臣抗爭。嘉靖帝在文華殿聽聞門外哭聲震天,命太監傳諭大臣們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圖迫使世宗屈服。楊慎等人撼門大哭,“聲震闕庭”。嘉靖帝震怒,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八人下獄。此舉令其他人更為激動,衝至左順門前擂門大哭,嘉靖帝再下令將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八十六人停職待罪。並將一百多人當廷杖責。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左順門廷杖後,反對議禮的官員在皇帝的淫威下緘口,為時三年的“大禮議”以嘉靖帝獲勝告終。

嘉靖帝獲勝後將自己沒有做過一天皇帝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追認為恭睿獻皇帝。並將他父親的陵墓按帝陵的規制進行了改建稱之為顯陵,改建後的陵墓規模甚至超過了北京明朝十三陵任何一座皇陵。明顯陵是中國中南六省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

“大禮議”事件誰是誰非我們暫且不加評論,我們從事件的全過程看出,封建制度下的官吏,能夠為了維護封建宗法禮制和他們心目中的真理,不畏強權,鍥而不捨,甚至捨生取義,為後人留下了錚錚風骨實屬難能可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