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熵”是什麼

2021-10-24由 黃陽始終在 發表于 歷史

愛因斯坦說,熵理論對於整個科學來說是第一法則。

1865年,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克勞修斯發現,熱能做功只有一部分有用,沒用部分全被耗散和浪費掉了,並首創熵的概念度量這種無法再利用的能量,還進一步研究指出“宇宙之熵趨於最大值”。

1943年,量子力學奠基人薛定諤將熵引入生物學領域,認為一個生命有機體會不斷產生熵(增加正熵),並逐步趨向於最大熵——死亡。要想擺脫死亡,就必須從環境中不斷吸取負熵,以達到平衡(新陳代謝的本質),“生命以負熵為生”。

1948 年,資訊理論創始人夏農將熵引入通訊領域,將某事具體是哪種情況的不確定性(比如單選題4個選項、哪個正確)叫做熵,資訊與熵數量相等、意義相反,獲取資訊=消除熵,並首次使用位元(bit)度量資訊量的大小,將資訊變成了與質量、能量一樣的物理量。

2012年起,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引熵入商”——將熵引入公司治理,建立活力引擎模型,即透過確定企業長期發展目標、多路徑多梯隊密集投入科研、建立“備胎”隊等方式啟用組織,炸開人才金字塔塔尖、堅決末位淘汰、奮鬥者獲得更多價值分配等方式啟用個人,以遠離平衡和開放的耗散結構,對抗“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亂並失去發展動力”的企業發展自然法則。

……

熵與攝氏度、公里、千克等一樣,是一個度量單位,度量負能量、無序、不確定性的多少。

熵增,即隨著時間推移,熵值越來越大,是一個自然趨勢。熵增,且不可逆,宣告了科學家“永動機”之夢的破滅。熵增,說明太陽能、風能、氫能、核能等新能源,只是延緩了熵增的速度,並非終極意義的“可持續”。熵增,所以墨菲定律(只要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一定會應驗。熵增,讓哲學家感嘆,人一出生,就踏上了走向墳墓的死亡之路。熵增,食物會變壞,美女會變老,身體會變差,組織會衰亡,等等。熵增,是一條終極自然規律,逃也逃不掉,躲也躲不了,這種“赤裸裸的真實”讓人絕望!

絕望之後是希望。

封閉系統中,萬物趨於熵增。如果開放呢?情況可能大不一樣。三百多年的閉關鎖國,讓大清王朝毀於一旦;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挽救了國家,展示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宋史雲,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說的也是類似的道理。

薛定諤說,“生命以負熵為生”。如果我們不斷吸取負熵、對抗熵增呢?情況也會有變化。世界萬物大趨勢是熵增,地面不打掃會越來越髒,放縱很容易,變壞毫不費力。要對抗熵增,就得持續用力從環境中吸取營養、氧氣、資訊等負熵,健康飲食睡眠規範作息,加強運動促進新陳代謝,“反人性”式自律養成好習慣,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這,也許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