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二戰後的各國格局

2021-10-23由 貓大王論古今 發表于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的歐洲僕從國先後投降,簽訂停戰協定,規定對其處置原則,具有初步的和約性質。波茨坦會議決定設立美,蘇,英,法,中五國外長會議準備簽訂對義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五國的合約。

條約主要規定了五國領土邊界變更,政治民主化,限制軍備和經濟賠償問題。是歐洲軍事,政治形勢在法律上的反應,是是美英相互妥協的結果,對實現歐洲和平民主有重要意義。

二戰後的各國格局

佔領後的德國

戰後初期的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對戰後世界最直接的影響是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戰後初期成立的聯合國是最有影響的普遍性國際組織。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關貿總協定則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

美國在二戰中崛起,成為世界頭號經濟、軍事和政治大國。英、法、意、德等西歐列強實力衰退,它們接受馬歇爾計劃,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國內政局,同時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上受制於美國,納入了美國冷戰戰略的軌道。日本在戰後初期處於美國佔領和半佔領狀態,並在美國主導下進行了民主化改革。

蘇聯也在二戰中崛起,戰後初期成為世界軍事和政治大國。戰爭末期和戰後初期歐亞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並同蘇聯結成了社會主義陣營。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

二戰後的各國格局

攻克後的柏林外圍

戰後美、蘇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的根本衝突是冷戰的起因。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誌著美蘇冷戰的全面展開。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的對抗是冷戰在經濟領域的開始。北約和華約的對峙則是冷戰在軍事領域的表現。第一次柏林危機和德國分裂被視為第一個冷戰高潮。朝鮮分裂和朝鮮戰爭亦是冷戰的產物。美蘇為中心的東西方冷戰成為戰後初期兩極格局下國際關係的基調。

二戰後的各國格局

左起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

二戰之後,人們更多地接受了歷史的教訓,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與危機時表現出更多的謹慎。伴隨著冷戰的發展、緩和與結束,妥協方式越來越成為解決國際糾紛的常規手段。今天,妥協意味著任何國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意味著參加談判的國家在捍衛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時,必須承認和照顧談判對手的合理利益,意味著談判雙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的東西之間實現某種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著反對和抵制國際關係中的任何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妥協是鬥爭結果的另一種形式。二戰後的50多年來,這種妥協的例項比比皆是,從而在國際關係中出現了以對話代替對抗,以緩和與合作代替戰爭或冷戰的新局面。這是人類社會在經過20世紀的戰爭風雲之後,進一步走向文明與成熟的標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