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900多年的歷史,19位大臣諡號文正,比“狀元+宰相”機率低

2021-10-22由 文君說史 發表于 歷史

在我國古代一共出了596個狀元,這些狀元官做到宰相的一共45人,是不是機率夠低。然而還有一個機率更低的,那就是文臣死後的諡號“文正”。提起“文正”這個諡號,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曾國藩了,這位曾文正公的思想影響了後來的幾代人,時至今日還被大家所推崇。以曾國藩的功勞死後諡號文正也是名正言順,但是綜合歷史來看諡號“文正”的人真實可謂稀有。

900多年的歷史,19位大臣諡號文正,比“狀元+宰相”機率低

在唐代以後,死後能夠得到“文正”諡號成了文人畢生追求的夢想。其實這個厲害的諡號最早卻是文貞,唐代的魏徵、宋璟等人的諡號就是“文貞”。北宋初期的李昉、王旦等人死後諡號“文貞”,但是到了宋仁宗時期這一諡號發生了改變。

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禎”字,改為“文正”。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諡號“文正”的解釋可以理解為“經天緯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所以到了大臣夏竦死時,宋仁宗賜其諡號“文正”,司馬光就提出: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經過司馬光的拔高,奠定了“文正”這一諡號此後的歷史地位。本來得到諡號“文正”的夏竦,後來經過其他大臣的爭論,改為“文莊”,差點沒把夏竦氣活過來。

900多年的歷史,19位大臣諡號文正,比“狀元+宰相”機率低

宋仁宗後整個宋代能夠得到“文正”諡號的只有范仲淹、司馬光等七人。而到了明朝“文正”就更加稀有,整個大明朝一共只有四人。大學士李東陽臨死之時,同僚加好友楊一清去探望,表示李東陽死後給他“文正”的諡號。李東陽聽後激動萬分,不顧體弱在床上就向楊一清磕頭示謝。能讓一位內閣大臣磕頭致謝,可見“文正”在文人眼裡有多麼強大的誘惑力。

900多年的歷史,19位大臣諡號文正,比“狀元+宰相”機率低

到了清代,二百多年的歷史中一共有八個人得到“文正”諡號,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這其中湯斌和曹振鏞二人還備受非議,湯斌本來是順治、康熙朝的人物,但是因為乾隆年間的文字獄,湯斌算是明朝遺老,賜給他“文正”諡號時他已經死了五十年了。曹振鏞雖然培養出了林則徐這樣門生,但是其圓滑為官風格讓後世所不恥。

清代對於“文正”諡號還有一個特殊的要求,那就是必須是進士出身,入職翰林院。只有中進士後進入翰林院,死後的諡號裡面才會有“文”,至於後面的“正”只能靠自己去爭取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