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原來,中國古代竟然是沒有兒童節的

2021-10-22由 史話今語 發表于 歷史

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熱夏時分,不僅下午玩耍的孩子們多了起來,六一兒童節也要到啦!週一畢竟是忙碌的,所以家長們星期天有沒有帶小朋友出去玩呢?各位“大朋友”有沒有值此佳節度過一個愉快的週末呢?

原來,中國古代竟然是沒有兒童節的

說起六一兒童節,其實也是個紀念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會議於是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這個節日是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撫養權和受教育權,為了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改善兒童的生活而設立的。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6月1日定為兒童的節日。1992年4月1日,在中國正式生效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18歲以下,也就是0到17週歲的男孩女孩們,都是法定意義上的兒童。嗯,不錯,未成年的都是兒童!

原來,中國古代竟然是沒有兒童節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沒有《兒童權利公約》的中國古代社會,熊孩子們是不是也有“兒童節”可以過呢?古代的兒童節,孩子們也是像現在這樣開心地吃吃喝喝收禮物然後出去玩嗎?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古代是沒有純粹的兒童節的,孩子們也只是和成年人分享節日的歡樂而已。不過,也有很多節日,其活動的內容更偏重於兒童們,也就成了孩子們最快樂和最喜愛期待的節日。在傳世的很多詩歌中,都對這些節日有過描述,其中主要就集中在上巳節和端午節。也就是說,上巳節、端午節在中國古代,就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兒童節。

原來,中國古代竟然是沒有兒童節的

上巳節是溫暖春天裡的兒童節,保留著類似踏青、遊春、祭祀等民俗節目。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也稱女兒節,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古代少女的成人禮。女孩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採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部分地方還有著在三月三這天去採薺菜,用薺菜煮雞蛋吃的習俗。

杜甫的《麗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述的就是上巳節的場景。《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也記錄了這份淳樸閒適和自然。女孩子們踏青、玩水、野炊、捕蝴蝶、放風箏,好不快活!

原來,中國古代竟然是沒有兒童節的

端午節,在古代則是所謂的男童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祭祀的習俗之說。後來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和百姓為了紀念他將其逐漸演化成了今天的端午節。

小編查了資料才知道,在中國古代,孩子們在端午節這一天也會吃粽子、划龍舟,不過一般都不待在自己的家裡,而是到外婆家去。他們胸前掛一大串香甜的糯米粽子,後背上揹著用紅布製成的形似雞心,內裝茶葉、米、雄黃、艾香等物的小袋子,胳膊上繫著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絨線結或絲絡做成的“長命縷”,三五成群聚在河邊鬥草戲、放紙船,歡樂極了。看過《白蛇傳》的都知道,古人認為要在端午節這天進行驅毒避邪的活動。所以這一天大人們會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子的耳、鼻、額、手、足等處,希望能使孩子免受蛇蟲的傷害。

原來,中國古代竟然是沒有兒童節的

久不見孫子,外婆肯定也會給孩子買好吃得好喝的,孩子們在外婆家中玩得好吃得好,樂得逍遙,當然這天也就成了孩子們開心的節日了。

雖然古代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兒童節”,但只要有淘氣的孩子,節日裡肯定就少不了專屬兒童的樂趣。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小編也祝願各位大孩子、小孩子節日快樂,永遠童心不泯,永遠快樂相伴。

原來,中國古代竟然是沒有兒童節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