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劉備為什麼看馬謖看的那麼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冤不冤?

2021-10-21由 阿珍說史 發表于 歷史

劉備臨終前跟諸葛亮交代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可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時候依舊重用馬謖。導致出師不利,無功而返,還損兵折將。最後的結局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己也自貶三級。不僅敵人曹魏在笑,本來人才凋零的蜀漢還損失一位人才。對蜀漢來說不是什麼好事,雖然馬謖不是經天緯地的大才,但好歹也是出謀劃策的良才,總之對蜀漢來說是得不償失。

劉備為什麼看馬謖看的那麼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冤不冤?

馬謖是襄陽宜城人,家裡兄弟五個,而且都是人才,他們五兄弟有著“馬氏五常”的美稱。五兄弟取的字應該是伯、仲、季、叔、幼,馬良是老三季常,馬謖最小叫幼常。其實馬謖一家也屬於劉備的老班底荊州派系,劉備對他們很是器重。馬氏兄弟最出名的當屬馬良和馬謖,他們在三國留下了濃重一筆。馬良是老三,因為眉毛是白色的,也稱白眉馬良。他的能力是馬氏兄弟裡面最出色的,從劉備讓他協助關羽就能看出來。

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馬良出力最大,馬良是個人才,關羽如此高傲的人跟馬良相處的不錯,可見他有過人之處。荊州失守之後馬良逃回成都依舊受到重用,任命為侍中,這個職位是皇帝近臣,宰相一般的人物。只可惜馬良隨劉備伐吳的時候戰死在“夷陵之戰”中。

劉備為什麼看馬謖看的那麼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冤不冤?

馬良跟諸葛亮的關係非比尋常,馬良有才,跟諸葛亮志同道合,兩人的關係如同劉備和關張的關係一般。馬良一直把馬謖帶在身邊,所以跟諸葛亮自然非常熟悉。馬良和諸葛亮分手之後,一個在荊州,一個在成都,馬良就把幼弟馬謖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對馬良情同手足,自然對馬謖悉心教導,兩人情同父子,更是恩師。何況馬謖自己也爭氣,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對軍事謀略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由於馬謖有三哥馬良的薰陶,又有諸葛亮的教導,想沒出息都難。自從馬謖跟在諸葛亮身邊開始,諸葛亮對他更是另眼相看,凡是接見他,都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暢談,而且兩人相談甚歡。其實馬謖最開始是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追隨劉備的,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以馬謖的才華倒也算是信任重用,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以馬謖自身的本事和諸葛亮栽培,將來高居廟堂也不是不可能。

劉備為什麼看馬謖看的那麼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冤不冤?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諸葛亮不要重用他,說他言過其實。可能是諸葛亮跟馬良的關係太好,馬良又死在伐吳的戰場上,所以把感情都放在馬謖身上。馬謖並不只是富家公子,他確實為國家安穩出謀劃策過,而且效果非常不錯。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討伐南中的雍闓,馬謖送行幾十裡。臨走之前諸葛亮問馬謖有什麼好計策,馬謖說:“南中都是蠻族,民風彪悍又地勢險要,如果強攻的話得不償失。而且不徹底征服他們明天還是會反叛,而且南中對於國家來說意義重大,丞相應該從心理上征服他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讓他們心服口服,這樣才能一勞永逸”。諸葛亮稱善。

果然諸葛亮南征之後斬殺雍闓,又依照馬謖攻心之計降服蠻王孟獲,從此南中地區再無反叛,直到諸葛亮去世。後來姜維北伐的時候五溪蠻王沙摩柯還親自統兵策應姜維。直到蜀漢滅亡南中還在蜀漢手上,鎮守南中的霍弋接到劉禪的信才投降的。蜀漢對南中的統治能有如此效果,可以說馬謖的謀略起到關鍵作用,對於國家安穩來說居功至偉。

劉備為什麼看馬謖看的那麼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冤不冤?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進行了第一次北伐,為了北伐諸葛亮是做足了準備工作。很早就排兵佈陣,搬運糧草,自己也早早就去漢中佈置了。首先令趙雲、鄧芝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佯攻郿城的態勢來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親率主力向祁山進攻,而且效果非常不錯,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未來的蜀漢頂樑柱大將軍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如果按此發展下去收復關中地區很有可能,可還是出了意外。

問題出在馬謖這裡,馬謖的覆滅大亂了整個北伐戰略部署。馬謖丟了戰略要地街亭,輻射整個佈局,趙雲、鄧芝也被迫撤退,諸葛亮只得退回大本營漢中。剛剛收復的地區又全部淪陷,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劉備為什麼看馬謖看的那麼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冤不冤?

其實諸葛亮在用誰鎮守街亭的問題上有過分歧,當時論資歷和能力能當大任的第一個就是魏延。因為魏延是個軍事人才,他是劉備最喜歡的年輕將領,剛打下漢中突然就宣佈讓毫無資歷威望的魏延鎮守漢中,當時整個蜀漢都沸騰了。可魏延沒有讓劉備失望,把漢中打造的如同銅牆鐵壁,直到蜀漢滅亡漢中一直都是北伐的大本營。按理說魏延又是漢中太守,對地形和風土人情以及曹魏的情況是最清楚不過了,而且魏延本身就是個軍事人才,用他是最合適的。

還有吳懿,他是劉備的大舅子,曾經鎮守過地方,也算益州有威望的人了。可偏偏諸葛亮選擇從來沒有統兵經歷的馬謖,如果說沒有私心是不可能的,估計也是想鍛鍊鍛鍊馬謖。諸葛亮和還留了一手,他讓最穩住的名將王平為馬謖的副手,還叮囑馬謖一定要聽王平的建議。結果馬謖沒有聽諸葛亮的叮囑跟王平商量自作主張。放棄水源把部隊駐紮在南山上,而且部屬上也有問題,沒有派人在山下駐守。王平苦苦相勸馬謖不聽,王平只能請求分兵一部分另外駐守,不至於全軍覆滅。

劉備為什麼看馬謖看的那麼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冤不冤?

馬謖的對手是曹操最喜歡的“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馬謖哪裡是曹魏這種宿將的對手,慘敗是在所難免的。丟了街亭,諸葛亮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而且起初大好形勢全部化為泡影,諸葛亮只能退回漢中。

“街亭之戰”後,追究責任,跟隨馬謖一起出戰的張休、李盛等全部處斬,馬謖也被處斬,另一種說法是死在監獄。諸葛亮給劉禪上書:

“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把北伐失敗歸咎於自己然後自貶三級撤銷丞相職位,降為後將軍。劉禪不忍責罰相父,依舊領丞相事。

劉備為什麼看馬謖看的那麼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冤不冤?

關於馬謖的死有三種說法,《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

“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馬謖是畏罪潛逃,這個罪過就大了,作為主帥竟然丟下軍隊私自逃跑。《馬良傳》記載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這裡記載馬謖是死在獄中。《諸葛亮傳》記載

“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這裡記載的是諸葛亮在漢中就斬了馬謖。一本書三種記載,很有可能是馬謖畏罪潛逃之後害怕諸葛亮追究他家人責任又回來了,然後被問罪斬首。

本來選將的時候大家都支援魏延和吳懿兩人,諸葛亮自己力排眾議用馬謖,可問題是馬謖失敗了。本來失敗也還不至於死,勝敗乃兵家常事,可偏偏馬謖走錯了好幾步。第一,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屬控制水源,沒有在山下駐紮守城。第二、不聽王平的建議,一意孤行,損兵折將。第三、兵敗之後棄軍而逃,如同兒戲,這是兵家大忌。就這三條馬謖是活不成了,人家王平帶回來五千人還受到獎賞。

劉備為什麼看馬謖看的那麼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冤不冤?

馬謖的失敗諸葛亮作為丞相加三軍統帥負有主要責任,大家都贊成魏延和吳懿為先鋒,諸葛亮卻一意孤行。放著最有能力的魏延和最有資歷的吳懿不用,用沒有任何經歷的馬謖,關鍵是馬謖跟諸葛亮的關係非比尋常,所以大家對諸葛亮的意見很大,如果諸葛亮不拿出一個讓人信服的處理方法,很可能就要鬧情緒,對蜀漢團結大為不利。所以馬謖無人如何也要背鍋,何況是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其實諸葛亮既然如此愛馬謖就不應該讓他統兵,龐統的例子諸葛亮是看見了的。龐統死在攻打益州的路上,劉備悔不當初,所以之後無論如何也不讓法正帶兵了。謀士的特長是出謀劃策,帶兵自然有職業軍人去做。也許是諸葛亮想培養馬謖做接班人,急著想讓他立軍功。也正是如此反而害了他,如果諸葛亮只是讓馬謖跟隨自己出謀劃策,以他的軍事謀略何愁不能建功立業。看看法正就知道了,從來沒帶過兵,依舊立下奇功。

劉備為什麼看馬謖看的那麼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冤不冤?

可能劉備駕崩前叮囑諸葛亮的意思也是要諸葛亮不要讓馬謖統兵,用他的計謀就行。如果當時用魏延的話,結果可能就不是這樣了,魏延是當時蜀漢第一名將,膽略勇武都是第一,就算不能贏張郃,起碼也不相上下,張郃是宿將,魏延同樣是蜀漢第一名將,而且還能服眾。換句話說,就算用王平也不至於如此慘敗,諸葛亮北伐也不用如此被動,第一次就失敗,可惜沒有如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