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2021-10-20由 歷史學說 發表于 歷史

波蘭戰事打響,全世界在震驚的同時,更多的目光集中在英法兩國政府身上。9月3日,英法相繼對德宣戰。然而除了海上的戰鬥和法德邊境小規模交火外,英法聯軍幾乎按兵不動,沒有按戰前約定對德國大舉進攻。用富勒的話說,“世界上最強大的(法國)陸軍,對峙的不過26個(德國)師,卻躲在鋼筋水泥工事背後靜靜地坐著,眼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英勇的盟國被人消滅了。”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1939 年 9 月,法國士兵收到配發的麵包和葡萄酒。此時,波蘭戰爭已經爆發,英法也於 9 月 3 日相繼對德宣戰,然而西線的兩國軍隊“卻躲在鋼筋水泥工事背後靜靜地坐著,眼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英勇的盟國被人消滅了”

德國將領追溯往事時,一致認為波蘭戰役期間英法沒有對德國西線發起大規模進攻是錯失良機。總參謀長哈爾德表示:“只有幾乎完全不顧我們的西部邊境,我們才有可能在對波蘭的進攻中取得勝利。如果法國人當時看出了局勢的必然規律,利用德軍在波蘭交戰無暇分身的這個機會,他們本來是有可能在我們無法防禦的情況下跨過萊茵河,威脅魯爾區的,而魯爾區對德國作戰具有莫大的決定性意義。”後來擔任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的約德爾也承認道:“如果說我們沒有在1939年崩潰,那僅僅是由於在波蘭戰役期間,英法兩國將近110個師在西方對德國的23個師完全按兵未動的緣故”。

英法聯軍為什麼會放過德軍西線虛弱這一天賜良機,究竟是有心無力,還是另有所謀?這要從戰前英法對波蘭的承諾說起。

信誓旦旦的承諾

1939年3月15日,德國撕毀《慕尼黑協定》,佔領捷克全境。原本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的英法兩國,認識到再也不能相信希特勒的任何保證。當德國將波蘭作為下一個目標時,英法兩國一改前幾年的容忍退讓,公開支援波蘭。

3月31日,張伯倫在議會代表英法兩國政府宣佈,如果一旦發生顯然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英法兩國政府有義務立即給予波蘭政府以全力支援。英國隨即與波蘭簽訂互助條約。作為準備為此不惜一戰的最重要象徵,4月27日英國恢復實行徵兵制。

法國在支援波蘭方面也是不遑多讓。5月19日,波蘭和法國簽署法波軍事協定,規定一旦波蘭遭到德軍猛烈攻擊,法國空軍應立即行動,然後由首批可呼叫的軍隊毫不遲延地發起有限的攻擊;無論如何這種攻擊不得遲於開戰後的第十六天。當波蘭副參謀總長問法國屆時能夠派出多少部隊進攻時,甘末林告訴他,大約可以派出35到38個師。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1939 年,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右三)在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左四)的陪同下視察法國前線。戰前英法高調對波蘭做出安全保證,一方面指望德國會知難而退,另一方面擔心如果波蘭得不到支援可能會不戰而屈服,但等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卻坐視波蘭亡國

英法之所以高調對波蘭做出保證,一方面是指望德國會知難而退,另一方面也是擔心如果波蘭得不到支援,就會不戰而屈服於德國人的要求。事實證明這顆“定心丸”的確令波蘭人信心大增。波蘭軍方估算:只要有英法牽制德國,德軍主力就不可能東調,即使東調攻波,其兵力也不會超過20至30個師。讓波蘭方面得出這一過於樂觀結論的根源,在於英法聯軍的實力不可小覷。

佔據上風的實力

與僅有數個師規模的英國遠征軍相比,法軍毫無疑問是聯軍中的絕對主力。早在9月4日,法軍在法德邊境地區就已調集了40個師。到9月10日,法國軍隊已經動員了110個師,其中85個師部署在法國北部,用於對德作戰。

德國此時在西線僅有8個常備師和25個後備師。由於要防範英法聯軍透過比利時和荷蘭領土進攻的可能性,部署於法德邊境的兵力更為有限。總體來說,英法聯軍對德國西線部隊擁有近三比一的絕對優勢。這樣的兵力對比,迫使德國於波蘭戰役初期,在西線採取了低調保守的策略。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西線德軍部署於齊格飛防線上的防空高射炮。為了防止英法聯軍介入,德國在其西部邊境修築了齊格飛防線,以儲存兵力等待波蘭戰役結束後主力部隊東調。但在波蘭戰役爆發時,該防線遠未竣工,並僅有 30 多個師的缺乏訓練的二流部隊防守

為了在波蘭戰役期間保持西線的平穩,希特勒在8月31日下發的第1號戰爭指令中明確指出:“對於侵犯邊界的小規模活動,暫時僅以區域性行動對付之。……如果英國和法國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那麼西線武裝力量的任務,將是透過儲存兵力,為勝利結束對波蘭作戰創造條件。”

視察波蘭前線期間,希特勒每天在聽取彙報前,總是要先詢問一下西線的形勢。9月6日晚10時,希特勒返回他的指揮車廂。下屬向他簡要地彙報了西線的情況:“迄今為止,西方前線一槍也沒有打響。雙方都只是用高音喇叭互相喊叫。”希特勒聽後對西線的平靜很滿意。

然而第二天,他就得到了法軍發動進攻的訊息。

規模有限的進攻

所謂波蘭戰役期間英法聯軍在西線一槍不發的說法,只是一種誇張的形容。實際上,法軍主動發起了進攻,踏入了德國領土。

9月7日,法國第3、第4和第5集團軍的9個師,在法德邊境北段開始進攻。在幾乎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法軍越過薩爾河,一直推進到德國的西壁工事(英法稱之為齊格飛防線)方才停止。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1939 年 12 月 9 日,一支法國部隊正穿過村莊向西線進發。波蘭戰役爆發後,法國第 3、第 4和第 5 集團軍的 9 個師,攻入德國西部,推進到齊格飛防線,但法軍最遠也只深入了德國領土 11公里左右就隨著波蘭戰役的結束而撤回國境線

由於西壁工事不能嚴格沿邊境線修築,而是需要儘可能構築成直線形,加上德軍又奉命謹慎行動,所以法軍比較輕鬆地佔領了德國在西壁工事之外的兩個地段,即薩爾布呂肯西南地域及薩爾布呂肯和普法爾茨森林之間的邊界突出部。

9月9日,法軍第4集團軍開始對薩爾布呂肯發動進攻。9月13日,另一支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和普法爾茨森林之間地段實施進攻,一度使德軍害怕法軍突向茨韋布呂肯方向,急忙調預備隊到受威脅地段。

9月10日,甘末林給波蘭駐法國武官回信,並請轉告波蘭軍方高層:“在東北方向,我們正規師的半數以上都已經開始行動。自從我們越過國界之後,德軍即開始作激烈的抵抗,儘管我們已經有了一些進展。可是我們卻被陷在靜態戰爭之中,而敵人對於防禦卻具有良好的準備,同時我們也還缺乏必要的炮兵。我已經履行了我事先所提出的諾言,即在法國動員後的若干天內,開始用主力發動攻勢。”

但實際上,法軍最多隻深入了德國領土11公里左右,所動用的兵力與戰前所承諾的35個到38個師的規模也相差甚遠。

當波蘭戰役結束後,法軍從10月3日起開始由他們佔領的大部分邊境地區撤出。退回到國界線,在個別地方還退到了國界線後面。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1939 年 9 月 16 日,英國遠征軍(BEF)第9 野戰旅 B 炮兵連正在法國瑟堡登陸。由於要防範空襲和潛艇攻擊,加上車輛等裝置的數量增多,英國遠征軍運輸速度緩慢,直到 10 月中旬在法國的英軍才達到 4 個步兵師和兩個坦克旅的規模,此時波蘭戰役早已結束

按照德軍公佈的資料,到10月18日為止,德軍在西線的總損失是:陣亡196人,受傷356人,失蹤144人。這一期間俘虜了689名法國人,另外還損失了11架飛機。

波蘭政府想必對此大為失望,作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波蘭無疑希望法軍能大舉進攻德國,拯救波蘭的命運。假如法軍真的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局能夠像波蘭人所期盼的那樣,發生逆轉嗎?

倘若法軍打過萊茵河

對於法軍大規模進攻的後果,德國高階將領早就預想過。在紐倫堡審判期間,除了哈爾德與約德爾外,最高統帥部總長凱特爾也表示:“我們軍人一直擔心法國會在波蘭戰役期間發動進攻,結果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假使法國進攻,他們所遇到的將會只是德國的一道紙屏風,而不是真正的防禦。”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大量淪為戰俘的波蘭軍隊

曾擔任非洲軍團參謀長的韋斯特法爾回憶道:“儘管德國大肆宣傳,但是西壁或者國外所稱的齊格飛防線,此時仍未完工,遠未達到‘固若金湯’的程度。波蘭戰役期間,西壁配備的30多個師,其中大部分是缺乏訓練的預備役部隊或者國土防禦部隊。如果法國軍隊在廣闊的前線上向守衛德國邊境的部隊發動大規模攻勢,法軍無疑將突破我們的防線,特別是9月上旬那段緊張時期,如果在德軍大部隊從波蘭調回來之前法軍就發動這樣的進攻,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能夠毫不費力地推進到萊茵河,甚至還有可能已經渡河。”

如果像德國高階將領所擔心的那樣,大規模進攻的法國部隊攻到魯爾地區。德國的大部分軍事工業設施將受到嚴重威脅。同時德國國民計程車氣也會受到嚴重影響。更重要的是,這種局面很可能誘使德國內部發生軍事政變。

實際上從1938年開始,包括總參謀長哈爾德在內的一批德國高階將領,已經加入反希特勒的密謀集團。戰爭的爆發令這些密謀集團成員內心很是矛盾。一方面他們對於收復但澤等被《凡爾賽條約》割讓的領土是支援的,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與英法作戰沒有勝算,會令德國重蹈覆轍。他們因此猶豫不決。

但如果法軍在9月份就深入德國國境,甚至逼近魯爾地區,密謀集團中的強硬分子就會有充分的理由讓其他人相信,德國的戰爭政策不僅從長遠來看必然是災難性的,而且在短期內也同樣是災難性的,從而再度策劃行動。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早期的魯爾工業區景象

在真實的歷史上,負責西線北段防禦的A集團軍群司令哈默施泰因大將曾經計劃採取行動。他連發電報,請求希特勒前來視察西壁工程。只要希特勒來到位於科隆的A集團軍群司令部,哈默施泰因就會將其扣押。這個計劃由於希特勒推遲了對西線的視察,並且一直沒有光顧哈默施泰因的司令部而無疾而終。

哈默施泰因的上述行動是在10月份,也就是波蘭戰役取得勝利後進行的。如果法軍在9月份的進攻對德國西線構成了嚴重威脅,希特勒必然會前往西線德軍視察,很可能會給哈默施泰因以動手的機會。

如果哈默施泰因實施扣押行動,無論成敗,都會令德國面臨的形勢更為惡化。如果希特勒僥倖逃脫並組織反擊,德國將會陷入內亂。如果納粹黨其餘勢力和希特勒被一網打盡,那麼取代希特勒執掌德國政權的密謀集團成員別無選擇,只能接受英法兩國的條件。波蘭的復國必然是英法提出的條件之一。至於被蘇聯佔領的波蘭東部能否光復,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至少在被德國佔領的領土上,波蘭將會復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假如法軍當時大規模進攻德國西線,的確有可能拯救波蘭的命運,進而改變二戰的歷史。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閃擊波蘭

然而,歷史不容假設。法軍沒有實施大規模進攻,自然有其原因。這其中既有自身實力的問題,更有總體戰略上的考量。

不知彼的英法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對於英法沒有大規模進攻的原因,戰史學家們提出過多種解釋,但最終都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不知彼”,也就是對於敵方和第三方的很多情況不知曉;“知己”,則是對自己的力量有基本認識,不願違背總體戰略方針。

“不知彼”其一,高估德國西線實力。英國當時推測:德國動員的部隊至少有116個師,其中在西線有42個師。這個估算結果比實際數字多出約1/3。更關鍵的是,英法不知道西線德軍質量不佳。當時西線德軍的3/4都是組建不久的後備師,用德國總參謀部的話來說,“無論從技術裝備上看,還是從戰鬥訓練上看,都不能認為它們是有充分戰鬥力的。”

不僅是對德國兵力估計不準,對於齊格飛防線,英法也以為其早已竣工,但實際上當時這條防線還有很多地段仍在施工。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齊格飛防線

“不知彼”其二,未料到波蘭滅亡如此之快。德軍在波蘭戰場上勢如破竹,大大出乎英法高層的意料。在他們的設想中,波蘭只要沿用一戰的套路,至少能堅持數月。英法聯軍的相關規劃也是以此為參考而制訂的。當法軍經過動員,在9月17日具備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時,波蘭的崩潰之勢已經非常明顯,法國政府自知回天乏術,覺得已經可以解除自己道義上的責任。到10月中旬,德國在西線的軍隊已有70個師。英法聯軍在西線數量上的暫時優勢,便迅速消失了。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在德軍轟炸下燃燒的華沙市區

“不知彼”其三,對蘇聯的行動捉摸不透,對應失措。8月份德國與蘇聯公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英法兩國並不知道《蘇德秘密協定》的存在。儘管有人猜測,蘇聯可能會和德國一起對波蘭採取行動,但當9月17日蘇聯進入波蘭東部時,英法兩國最高決策者除了發表宣告,繼續強調對波蘭的支援外別無他策。對於蘇聯的行為,以及蘇聯和德國之間的關係,英法高層有些揣摩不透,沒有應對之策。一方面,他們幻想著蘇德之間會劍拔弩張,德國軍隊被大量牽制在東線;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蘇聯成為德國戰略物資源源不斷的供應者,甚至為此在幾個月後還構想出轟炸巴庫減少蘇聯對德國石油供應的計劃。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1939年蘇德軍官就兩軍分界線問題展開討論,雙方在當日就決定召開閱兵儀式

“不知彼”其四,不掌握德國內部密謀集團的想法。慕尼黑危機期間,密謀集團分子、德國駐英使館代辦特奧多爾·科爾特曾悄悄與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會面,告訴後者德國密謀集團的存在和圖謀。被廢黜的前參謀總長貝克將軍也在巴塞爾私下會見法國使者,透露了相似的資訊。但是這些資訊都石沉大海,沒有得到英法的任何迴應。

倘若英法兩國在1939年9月份給密謀集團一些承諾,密謀集團的骨幹分子就能借此拉攏更多的動搖者加入,從而令德國內部不穩,反過來給英法在西線的進攻創造機會。可是英法兩國絲毫未曾想到過這點。

知己的英法

“不知彼”僅是英法沒有大舉進攻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則要從“知己”方面探尋。

“知己”其一,比利時中立,英法進攻出發地不理想。在不破壞比利時和盧森堡中立的前提下,法國只能在法德邊境發起進攻。出發地距離魯爾區最近也有200多公里,不僅要面對當時德國西壁防線最為完備的地段,而且進攻部隊的右翼嚴重暴露。

如果英法軍隊能夠從比利時借道進攻,到魯爾區的距離就僅有100多公里。希特勒對此非常擔心,他曾說道:“魯爾是我們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果英法透過比利時和荷蘭進軍魯爾,我們將危在旦夕。那將導致德國防線的癱瘓。”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魯爾區在德國的位置

然而軍事必須服從於政治。比利時政府在6月23日宣佈嚴格保持中立。9月3日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再次重申這一立場,使英法不可能利用這條通往魯爾的捷徑。

“知己”其二,法軍戰術思想落後,進攻乏力。戰前法軍的一切組織、理論、訓練和軍備都是直接從固定防禦的概念中派生出來。法軍的坦克數量並不少,但只用來配合步兵,而沒有獨立編組進攻的打算,也沒有一架俯衝轟炸機。由於忽視了坦克和飛機的作用,法軍要進攻想象中堅不可摧的齊格飛防線,只能像一戰時一樣,使用重炮轟擊,再由步兵佔領。調配和運輸相應的重炮花費了不少時間。當法軍終於完成了進攻準備時,波蘭戰役已經接近結束,西線的大規模進攻已不可能實施。

“知己”其三,法軍不願獨自承擔傷亡,寧願依託防線固守。在英國遠征軍姍姍來遲的情況下,法國人心中更不願意獨自承擔傷亡。

由於要防範空襲和潛艇攻擊,加上車輛等裝置的數量增多,英國遠征軍運輸速度緩慢,直到10月中旬在法國的英軍才達到4個步兵師和兩個坦克旅的規模。

法國在戰前耗費巨資修建了馬其諾防線,此時正是證明其作用的時刻。法國人相信德軍如果強攻這條防線,必定傷亡慘重。法國可以僅用少部分兵力守住防線,而主力則與英國遠征軍一起隨時準備進入比利時,防止德軍的施裡芬計劃故技重施。

“知己”其四,英法大戰略是以拖待變,指望透過封鎖讓德國崩潰。

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英法兩國在二戰剛開始時的戰略思路是充分發揮制海權優勢和海外殖民地資源優勢,困殺德國。在英法的戰略制定者看來,德國國內完全不出產棉花、橡膠和多種重要金屬資源,石油產量也不豐富,即使加上人工合成的橡膠和油品,也不夠維持德國的戰時需求。與此同時,英法擁有近乎無限的海外資源。假以時日,聯軍總會有一天在裝備數量、質量和人力上取得優勢,那麼何苦在現階段採取攻勢作戰呢?

西線無戰事真相:只“知己”不“知彼”,英法聯軍坐看機會溜走

1939 年 11 月,一輛卡車為在法國的英國遠征軍士兵運來成車的飛鏢盤,以供他們在“靜坐戰”中消遣娛樂,打

1939 年 11 月,一輛卡車為在法國的英國遠征軍士兵運來成車的飛鏢盤,以供他們在“靜坐戰”中消遣娛樂,打發時間。戰爭爆發後,英法兩國企圖充分發揮制己方海權優勢和海外殖民地資源優勢來困殺德國,因此不肯發動攻勢,坐等德軍上門

透過對英法“不知彼而知己”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法國當時的決策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也有其客觀的理由。德國將領們之所以把法國沒有大舉進攻看成是重大失誤,不僅是他們站在德國一側“不知彼而知己”的反映,更是有一些“不是德軍太強大,而是法軍太無能”的微妙心態在其中。只是西線的平靜註定不會持久,數月之後,一場結果令全世界瞠目結舌的戰役就會在此爆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