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永嘉之亂詳解——一個帝國的終結及其後五胡亂華和衣冠南渡的開啟

2021-10-19由 貌醜不至惑君 發表于 歷史

永嘉之亂詳解——一個帝國的終結及其後五胡亂華和衣冠南渡的開啟

永嘉之亂

,或稱永嘉之禍,是發生在西晉時代的一場動亂事件。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西晉中後期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逐步控制幷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

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永嘉之亂後,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

背景

永嘉之亂是發生在西晉時代的一個動亂事件,由居於中原的漢化匈奴人發動。西晉惠帝時,朝廷腐敗,發生八王之亂。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屬山西省),國號漢(後來的前趙)。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立。次年四月其將石勒殲晉軍十餘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懷帝,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餘人,並挖掘陵墓和焚燬宮殿,史稱“永嘉之亂”。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游,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大量的僑州、僑郡在國都建康周圍設立,深刻地影響了東晉的政治面貌。同時,客觀上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進一步遷往南方。一般認為,現代客家人的始祖,大多是來自於此時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閩的中原人。(一般認為,閩南人的始祖是唐以後遷去福建的)

永嘉之亂詳解——一個帝國的終結及其後五胡亂華和衣冠南渡的開啟

起因

歷史因素

漢魏以來胡人內徙(歷史因素):兩漢以來,不斷與西北外族作戰,戰後基於“柔遠人也”的觀念,把投降的部落遷入塞內,與漢族雜居。如漢文帝時,晁錯建議用重賞厚酬招胡民實邊;漢宣帝時,納呼韓邪“保塞內附”;東漢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數萬人居西河。凡此種種,皆為“容胡”措施,即使曹操將降附的匈奴分為五部;分別居於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勢。東漢末,政府與州郡為挽救戰亂的頹勢,乃以降服的胡人為兵,保衛疆土,如漢靈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黃巾。魏晉政府亦繼承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晉武帝以匈奴人劉淵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劉淵為五部大都督。胡人盤據的危機:五胡盤據中國北部,產生不少危機。匈奴最早內徙,至漢末已散居山西(幷州)一帶;羯為匈奴別支,居於幷州、汙庭。曹魏更將匈奴編入軍隊,增強戰鬥力。至於羌氐,早在漢時已叛服不常,為半耕半牧的民族,並保留酋長制。惠帝末年,涼州、益州楊千萬、齊萬年之亂,便是由氐、羌人領導。諸族內徙中原,情況十分嚴重。武帝時,郭欽指出“西北諸郡,皆為戎居”。惠帝時的江統亦強調關中百多萬人口中,“戎狄居半”,幷州匈奴五部之眾,人至萬萬。隨時會引發變亂。

晉室未能徙胡

西晉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渭二水流域,勢如弧形,包圍晉都洛陽,形勢極不利。故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欽請徙胡族於塞外,並以漢人實邊以絕胡患,武帝不納。惠帝元康元年,山陰令江統作《徙戎論》謂,若不立刻徙胡,晉室岌岌可危。亦不為惠帝接納。當時形勢已積重難返,既無法徙胡,即使要他們“各附本種,還其舊土”,亦不可能,故所有徙胡之議,成為一紙空文。加上政府容許胡人移入,卻不教化,只有加深胡漢兩族的矛盾;又以胡人為兵,這情況於八王之亂時更普遍,如王浚,司馬騰用鮮卑人,成都王則用匈奴。在用胡策略下,胡人盡知西晉國力虛實,只要時機一到,便起兵作亂。

永嘉之亂詳解——一個帝國的終結及其後五胡亂華和衣冠南渡的開啟

胡漢矛盾

內徙的胡人常受官吏壓逼,《後漢書·西羌傳》載西羌“數為小吏、黠人所侵奪”、“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晉初仍對胡人大加賦役,於胡漢互市時,胡人常被侵漁;管治胡人的邊吏,更對胡人大加殺戮,《晉書·阮種傳》載:“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詐侵侮邊夷,或幹賞陷利,妄加殺戮。夫以微羈而御悍馬,又乃操以煩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江統《徙戎論》指出:“戎狄志態,不與華同……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可知胡人久受漢人壓逼,積怨甚深。有些胡族更“服事供職,同於編戶”,向中央提供力役及賦稅;有的被販賣為佃客或奴隸,如山西太原,“以匈奴胡人為佃客,多者數千”;甚至到處販賣,以充軍資。如石勒少年時,即曾被販賣至山東。故胡人“與關中之人,屍皆為讎”。永嘉之亂的爆發,可說是胡人反抗的高峰。晉室內部腐化:魏晉政治黑暗,士大夫雖身系國家要職,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談,相率鄙棄政事俗務,以此為清高,如王戎、王衍、樂廣等,位居三公,平日不論世事。《晉書·王衍傳》謂:“(王衍)將死,顧而言曰: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以戮力匡天下,猶不至今日。”一切政務盡交幕僚處理,形成胥吏政治,政局一片暮氣。士人缺乏氣節亦是敗亡關鍵,此與清談強調出世有關,故當外族入侵,“衣冠之士靡不變節,未有能以大義進取者。”世族如琅琊王祥、滎陽鄭衝、陳國何曾、河內山濤等,皆無報國之心。

錢穆《國史大綱》謂西晉由君主至世族皆無氣節,如匈奴劉聰問晉懷帝為何有骨肉相殘之事,懷帝說:“故為陛下自相驅除,此殆天意。”懷、愍二帝被俘,為偷生而願為劉聰僕人。貴為三公的王衍,竟勸石勒稱帝。故錢穆評謂:“君臣男女,無廉恥節,猶不如胡人略涉漢學,粗識大義。”全國上下皆無氣節,加上兩重君臣觀念,將相大臣因勢變節,西晉豈能不亡?

永嘉之亂詳解——一個帝國的終結及其後五胡亂華和衣冠南渡的開啟

晉武帝施政失當

武帝非英明之主,平吳後縱情聲色,又無遠大眼光,拒絕徙胡,反接受大批匈奴歸附。其罷州郡兵(大郡置100、小郡50),令地方武備廢弛,連盜賊亦不能制,故胡人起兵,全無阻礙。司馬光《資治通鑑》謂:“(惠帝)永寧以後,盜賊群起,州郡無備,不能擒制,天下遂大亂。”武帝以宗室屏藩而行封建制,卻引致八王之亂,令晉室自弱實方,胡人有機入侵。

天災頻生

西晉自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間,幾無歲不旱,關中大飢,以致“人多飢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後又有蝗災瘟疫,死者無數,流屍滿河,白骨蔽野,遂有大規模的災民流徙;在氐人李特、李雄的策動下,起事作亂,令司馬氏政權幾乎瓦解。

八王之亂的後遺症

亂事持續十六年,戰火東起河南鄴郡,西至長安,範圍不限於中央,以致生靈塗炭,盜賊四起。《晉書》謂:“自惠皇失政,難起蕭牆(內亂),骨肉相殘,黎元塗炭……戎兵接而宗廟隳,支屬肇其禍端,戎羯乘其間隙,悲夫。”中原地區雖經曹魏及晉初數十年的整飭,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變故,人民戰死餓死百萬以上,兩京破壞,令晉室國力大減,胡人遂有機可乘。

永嘉之亂詳解——一個帝國的終結及其後五胡亂華和衣冠南渡的開啟

經過

八王之亂後期,匈奴劉淵據平陽、氐人李雄據成都,晉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王彌,更率軍隊乘虛流竄,蹂躪大河南北。惠帝永興元年(304),劉淵叛晉,自稱漢王,上尊漢高祖與昭烈帝。懷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劉淵自立於平陽,建立漢國。兩年後,其子劉聰繼立,派劉曜率兵四萬攻洛陽;時懷帝以荀晞討東海王司馬越,越病死,王衍率兵還東海國,為石勒所破,晉軍力大削。永嘉五年,劉聰再派王彌、劉曜、石勒攻洛陽,城陷,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並擄懷帝北去,史稱“永嘉之亂”。從晉武帝篡曹魏,到晉愍帝出降,西晉國祚僅歷五十一年。次年,安定太守賈疋迎立秦王業為太子,卻傳來懷帝遇害訊息。司馬業遂登位為愍帝,改元建興,都長安。建興四年(316),匈奴劉曜陷長安,愍帝出降,被擄至平陽,西晉亡。勞榦剖析永嘉之亂謂:由於“據守江南的人勤王不力,對京師不作有效的援助。”亦備一說。自永嘉亂後,開啟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戰近130年,影響深遠。

永嘉之亂詳解——一個帝國的終結及其後五胡亂華和衣冠南渡的開啟

影響

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稱“

衣冠南渡

”,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晉朝遷都建康(今南京)。

開啟五胡亂華之局

:永嘉之亂後,北方五胡民族相繼建國,匈奴早有奪取中原的野心,酋長劉宣謂:“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故八王作亂期間,劉淵及劉聰已建漢國,後劉曜陷長安,滅西晉,據長安建前趙;山西、山東則為羯人石勒所據,國號為後趙。鮮卑本居塞外,日漸強大;酋長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劃為三部,繼匈奴成為較強民族,包括:慕容氏居於幽州、段氏居遼西、宇文氏居遼東、拓跋氏居漠北。後來,慕容氏與拓跋氏相繼入主中原,分別建立前燕及代國(北魏)。至於氐、羌,氐人李雄於惠帝末年建“成”國,後改國號“漢”;不久,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長安。羌人建國較後,主要有淝水之戰後的後秦。

南北對立

:永嘉亂時,琅琊王司馬睿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軍事,出鎮建康(今南京),聞愍帝遇害,得北方大族王敦、王導幫助,又拉攏得江東士族如顧榮、賀循、陸機的擁護,於建康(今南京)即位,是為晉元帝。從此東晉建立,下開宋、齊、梁、陳之局。北方則自劉淵稱號建國,到鮮卑拓跋氏統一北方,前後136年間皆陷紛亂狀態,先後興起很多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此後南北分裂達270餘年,南北對立因分裂日久而加深,有“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之論。

南方得以開發

:五胡入據中原後,北方中原人流亡四方,死者不可勝數;晉室南渡建國,中原人仕亦隨之南移,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及資金,又使當時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的江南地區得到充足的勞動力。此後,江南地區漸取代中原而成全國經濟重心。其中的冶鐵、造紙、紡織、制瓷等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建康(今南京)、京口、山陰、江陵、成都、廣州成為當時繁榮的都市。

促成民族融和

:永嘉以後,胡人盤據中原,他們在武力上是勝利者,但文化上卻被漢人同化。五胡的首領多傾慕中原文化,重用漢人,委以國政。如石勒用張賓,苻堅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蘇綽等。其中鮮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規模的漢化運動,胡漢相互通婚,泯滅兩族界限。其後,胡化的漢人高歡,與漢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積極從事民族調和工作。在南方,晉室定都建康(今南京)後,隨之南遷的中原大族,亦積極剿滅山越盜寇,開發江南,其中以廣州的發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後,南、北方皆出現民族融和,擴大中華民族的內涵;亦調和胡漢文化,漢族文化既吸納胡族文化的精萃,取長補短,下開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調和

: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發展較早,且為全國政治、經濟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遠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孫吳以來,人才輩出,漸進一步成一股具朝氣的新興文化。晉室南渡,中原人仕開始與南方孫吳人接觸,視華夏在江南得到發展繼續,並把中原文化帶到嶺南。經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發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和,從此,南方文化大幅發展,漸有凌駕北方之勢。然而,南北文化雖得到調和,但仍各自儲存特質,如南人靈巧,北人剛直。

永嘉之亂詳解——一個帝國的終結及其後五胡亂華和衣冠南渡的開啟

總結

史家謂永嘉之亂為中國歷史上巨大的風暴。在此以前,中國本部的空間,全以漢民族活動為中心。但自懷、愍二帝被擄北去,晉室南渡後,北方便成為胡族活動的大舞臺。自匈奴劉氏興起,五胡便展開連串的建國運動,彼此混戰不休,令中原人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加上戰爭阻礙生產,使開發近千年的中原淪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為異族首次成功入主中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