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2021-10-18由 藝旅文化 發表于 歷史

陝西,在某種程度上幾乎就是中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代名詞。不僅有舉世聞名的半坡遺址、黃帝陵、秦兵馬俑和漢唐帝王陵墓群,還創造了同樣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和藝術。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安塞大佛寺第四窟窟頂,圖源:望雲沙

數量眾多的造像碑、單獨造像、石窟與彩塑,歷經劫難遺留至今,使我們得以追溯在千百年的滄海桑田中曾經有過的寧靜、明激、深邃、博大和永恆。

透過這些佛教遺存,我們可以看到陝西地區不同時期的佛教藝術。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北朝造像碑、隋代菩薩像、北宋涅槃浮雕

北朝時期相容幷蓄,隋、唐時期華貴而氣勢恢宏的皇家色彩,宋、金時期與戰爭環境緊密相關、風格精緻而凝重的陝北地方流派,以及元、明時期濃郁的民間文化趣味。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大雁塔,圖源:碩果

陝西曆代的佛教遺存,都在中國佛教藝術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不說隋唐長安城中那些早已消失殆盡的佛教勝景曾是何等恢弘,僅現存的北朝至宋金時期的石窟寺和佛寺遺址出土的造像碑與各類造像就能讓你大飽眼福。

01

館藏造像

西安碑林博物館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曆代造像碑,圖源: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中,除了數不勝數的歷代名碑,其收藏的佛教藝術也極為耀眼。有雕鑿精湛的北朝造像碑,有寬博端莊的北周五佛,有唐安國寺遺址出土的唐密造像。在它的佛教頭像造像區展出北朝至宋代各類佛、菩薩頭像30餘件。其表情含蓄,神態傳神,堪稱雕刻藝術中的珍品。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碑林館藏北朝、唐代造像(碑),圖源:西安碑林博物館

150餘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歷史上長安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透過系統的陳列,全方位闡釋了長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和藝術風格。

西安博物院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西安博物院佛教造像展廳,圖源: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佛教造像展,更是為我們完整的展示了十六國北朝時期至宋元明清西安及周邊地發現、出土的造像碑、石雕造像及金屬造像等。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西安博物院藏北朝造像碑,圖源:西安博物院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西安博物院藏唐代鐵佛,圖源:西安博物院

在這裡,我們既能看到具有濃厚外來特徵的早期造像,也能看到不斷融入中國傳統審美意識,逐漸由早期的端莊凝重,中期的秀骨清像,到後期面型趨於豐滿、配飾繁縟的佛教造像藝術。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得到長安地區佛教藝術自北朝向隋唐過渡的過程。

透過兩座博物館館藏的精美造像,我們能清晰的感受到山西地區不同時期的造像風格。如北魏的清秀古樸,北周的壯碩渾厚,隋代的精巧端莊,唐代的寫實傳神。特別是長安地區的佛教造像,造型典雅、雕飾華美、構思獨特、自然生動,反映了佛教造像藝術民族化的程序。

02

北魏至宋金的石窟寺

北魏:宜君花石岩石窟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宜君花石岩石窟,圖源:海天一色_海平

花石岩石窟位於陝西宜君,是宜君北朝石窟的代表作之一。東西橫列有3個窟,現存造像數量為175尊,儲存較為完好。各窟尺寸相同,窟內三壁各造一龕,為一佛二菩薩。供養人像刻於門道,力士像刻在窟外兩側,力士動作奇特,束髮高髻。洞外壁還刻有供養人騎馬像以及侍者。估計時代在北朝後期。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宜君花石岩石窟,圖源:海天一色_海平

這些造像體型清瘦、頭頸較長、斜肩,所表現的特徵正是北魏時期“秀骨清像”的造像樣式。

西魏:安塞大佛寺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安塞大佛寺,圖源:望雲沙

安塞大佛寺現存6個洞窟,根據石刻的風格,其年代當為北魏晚期至西魏早期,還有少量唐宋時期的造像。

其中最為出彩的是第四窟,內容極為豐富,包括佛傳故事,如樹下思惟、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浴太子、阿斯陀佔相、降魔等,還有釋迦多寶並坐,極具藝術價值。

北周:彭村石窟

彭村石窟所在的位置正是在長安至陝北的古道上。該窟為方形穹隆頂,三壁造像均為一佛二菩薩。窟頂刻有飛天二十九尊。飛天無帔帛,體微曲,著胡服,如掛於天空。龕下刻三十尊供養人立像,均著胡服。從風格和供養人樣式看,應為北周至隋初之作。

隋唐:彬縣大佛寺、麟遊慈善寺、藥王山

隋唐長安,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在石窟寺的開鑿和造像形式上體現了當時的皇家權貴風範。關中地區現存諸多唐代開鑿的石窟寺,其中不乏建築規模宏大的石窟建築。其中,尤以彬縣大佛寺、麟遊慈善寺、耀縣藥王山最為出眾。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彬縣大佛寺外景,圖源:文心雕龍

彬縣大佛寺

是陝西現存最大的一處石窟,地處古代長安通往蘭州的交通要道,即陝西境內絲綢之路的北道。開窟造像年代自北周至北宋,唐代最盛。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彬縣大佛寺大佛,圖源:孟凡

全寺共有一百零七個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個佛龕,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是中原文化鼎盛時期唐代都城長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為長安及周邊地區規模最大的佛像,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慈善寺石窟,圖源:孟凡

慈善寺石窟

位於陝西麟遊縣城東六公里的漆水河畔,始開鑿於隋文帝時期,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時期續鑿,並對過去的廟堂繼續擴修。石窟總面積不大,只有兩座廟,但特別可貴的是,這尊大佛因未經後代裝修,仍保持了初盛唐時代原有雕刻特點,無不反映了初盛唐雕刻造像的雄渾而又精美細緻的高超手法,並且成為唐代雕像在刀法上的一種典範。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藥王山摩崖造像

始建於北周,尤以盛唐為主,五代、北宋、金、元、明都有增刻。現存六個洞窟,二十二個佛龕,造像四十五尊,各類造像記、題記十二處。藥王山的摩崖造像是我國現有摩崖造像中的精品,為研究古代雕刻藝術、佛教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藥王山所藏的造像碑也極具代表性。

宋金:子長鐘山石窟

陝北,是絲綢之路北線的必經之地。行走絲路的人們,離開黃土高原、進入大漠戈壁前,多會在此捐助功德,或修造佛像,或助繪彩畫,願佛保佑以求旅途平安。陝北安定(今子長市)的鐘山石窟,從西晉起,便開始了絲路與佛教藝術的傳奇。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到了北宋,駐守邊關的將士們,離家萬里、無以寄情,便轉向宗教,捐資助開鐘山石窟。

從關中到陝北,通覽北魏至宋金的陝西佛教藝術

鐘山石窟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巔峰時期深受宋代美學的影響。其建造形制仿大雄寶殿之樣,被譽為“最美的宋代大雄寶殿”。這樣一座精美的石窟,代表了宋代邊疆石窟藝術的最高成就。

從皇家大型石窟,到民間的山野小窟,從璀璨到原始,兩相呼應,帶你讀懂陝西地區的佛教藝術。

-END-

編輯|超超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