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古人一年休多少天假

2021-10-15由 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發表于 歷史

現在我們採用了西方的星期制度,週一至週五為工作日,週六、週日為休息日。除了元旦、春節、五一、十一會有休假以外,國家還將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假日。那麼古人到底是如何區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他們每年的假期有多少天呢?

休假制始於漢代

秦朝以前,社會沒有法定的節假日,也沒有具體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員每天都要按時上班。如果遇到什麼特殊情況,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需要提前請假,經上級批准後,方能離開。秦時的官員請假稱“告歸”,告歸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養;二是身體老邁需告老還鄉。

自漢代起,官員休假被寫入法律,有了明確的規範。漢代時,官員上班是寄宿制,平時大夥兒在官署宿舍同吃同住同勞動,只有放假才能回家。

古代的達官貴族很重視“沐頭浴身”,溼的頭髮不能束冠,也就不能在朝堂“上班”了,所以漢代給了專門的假期來沐浴。漢代開創並確立了“五日一休沐”的制度。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漢律》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讓官員回家休息沐浴、和家人團聚。

古人一年休多少天假

其實,這種制度設計也是有很深刻的含義的。因為古人極其重視孝道,尤其是漢代以孝治天下。其中的一種選官方式就是舉孝廉,另外作為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孝經》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之所以會每5天放1天假,不僅是為了讓官員們休息,也是為了能讓他們有時間照顧父母、陪伴家人。

漢朝官員還享有各種節令假,如冬至、夏至、春節等。除此之外,遇到特別的事情,官員可告假,告假又分為予告和賜告兩種。予告可帶職休假,但不得歸家。賜告則是因為生病給予的假。漢制規定,凡請假3個月免官,經賜告者可延長假期而不免官。

唐朝時開始休“旬假”

到了唐朝,由於單位不再提供住宿,大部分官員都在家住,所以官員休假制度改為“旬休”,各級官員每10天可休假1天,每月休假3天,分為上旬、中旬、下旬。當時叫作上浣、中浣、下浣。浣,即洗沐之意,從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稱謂。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十旬休假,勝友如雲……”清晰記錄了大家趁著“旬休”舉行的聚會。除了例行假期外,還有法定節假,如春節放假7天,中秋節放假3天,寒食清明放假4天。

古人一年休多少天假

此外,唐朝官員還享有探親假,父母在3000裡以外者,每3年有35天假(除旅程以外),父母在500裡以外者,每5年有15天假;兒子的及冠禮有3天假;子女婚事放假9天;其他近親行婚禮,則分別為5天、3天、1天的假期。

另外,五月份有15天的田假,九月份有15天備制寒衣的授衣假,病假最長不能超百天。若遇父母等直系尊長亡故,則依喪服制度強迫“丁憂”,解官停職居喪,長者3年(實際是27個月),短者36天,如果是軍職,則為100天。

唐代對官員告、銷假制度頗為嚴格。唐德宗就曾明文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吏,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滿後要到衙門銷假,否則,就要扣發一個月的俸祿,甚至罷官免職。到了唐朝末期,還建立了退休制度,凡官吏年逾七旬者,可以退休,稱為“致仕”,享受半俸。

可見,唐代的休假制度比較寬鬆,婚假、喪假、探親假等已十分完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倫理道德的遵行和對人性的尊重。

節假日最多的宋代

宋代總體上沿襲了唐代的荀休制度。宋代時,除了荀休制度外,在一些法定節日也休假,如根據宋人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寒食、冬至各放假7天;天慶節(正月初三)、上元節、天聖節(太后生日)、夏至、立春、人日、中秋節、清明、七夕、末伏等這樣一些節日也可放假。這樣,統計起來,共有70多天法定休假日,再加上規定的36天的“旬休”,總共有100多天休息日。這樣算下來,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節假日最多的朝代。

古人一年休多少天假

元代起休假時間驟減

元代建立後,或許是因為曾經嚴酷的生活環境,統治者認為給朝廷工作就是一種放鬆,不屬於勞動的範疇。再加上之前宋代政府冗員太多,造成吏政渙散,元代皇帝怕重蹈覆轍,於是休假幾乎沒有了,元代官員全年也只休息16天而已。

明代初期,比元代也好不了多少。據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工作狂”,所以明代官員每年只有18天假期,分別是元旦5日、冬至3日和元宵節10日。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元璋那般“沉迷工作”。朱元璋死後,明代的皇帝順應官員的申請,“被迫”答應增加假期——增加3天月假,加上原來的18天,每年休假有50多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襲了明朝,但對有功之人,政府則賜予“賞假”。清初,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我國,“禮拜天”這一宗教用語開始在社會上流行。辛亥革命後,受西方假日製度影響,我國休假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的每月3天旬休,變為了星期日休假制,並一直沿襲至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