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我們在路上

2021-10-14由 九界佛皇324 發表于 歷史

倚港結村落,荻葦滿溪生”。湖州南潯和孚鎮荻港村,因兩岸河港蘆葦叢生而得名,被作家舒乙稱之為“江南最好的小鎮”。江南古鎮古村並不少,荻港何以在作家眼中成為“最好”?

站在橋上眺望,只見荻港依著悠悠運河支流,百年民居臨河而建,一條古老的雕樑長廊將村莊拉得修長。

“勅令太湖水”“勅令長江水”“勅令太空水”……走在石板路上,家家戶戶硃紅色門楣上貼著的一道道黃色符紙,不禁令人頓生好奇。熱情的村民會告訴你:“木頭房子特別怕火,這是防火護身符呢!”聽到這兒,忍不住會心一笑,先民們祈福避災的傳統,還在這裡延續。

木頭門板裡頭,箍桶師傅十年如一日地箍著木腳桶,新鮮的刨花屑在空氣中透著悠悠木香味;打年糕的丁師傅免費向村民傳授手藝,剛剛出鍋的一塊塊桂花糖年糕,又甜又糯冒著熱氣;不到6平方米、有名氣沒名字的餛飩店裡,店主大娘嫻熟地擀著麵皮、包著餡,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愛來這吃上一碗……

潺潺流水前,老人坐在廊靠條凳上,喝著桑葉茶,說著家長裡短,小黃狗在日影裡搖著尾巴,直到日頭西沉,才各自歸家。

最悠閒的去處要數一元茶館。店裡的木桌、長凳,泛著時光浸潤特有的老木頭光澤。桌上擺著幾十只紅綠色老式開水壺,牆洞裡摞著一隻只搪瓷茶缸。屋腳煤爐上燒著開水,銅壺嘴裡“滋滋”冒著水汽。門邊的鳥籠裡,調皮的八哥學著貓叫……

天剛矇矇亮,老人們聚攏來吃茶,這裡便熱鬧開了。自帶茶杯茶葉,茶錢統統一元,因此這裡得名一元茶館。桌子上方,從天花板上垂下一隻只吊鉤,菜籃子往上一掛,談天吃茶一點不礙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聽戲吃茶是水鄉人獨有的生活習慣。歲月推移,商貿漸稀,說書人不來了,十多家茶館關了,只留下這家一元茶館。

有意思的是,在茶館另半邊,一位身著白色襯衣、西褲,頭髮向後梳得油亮精光的老師傅潘平福,正在給鄰居剃頭。這家百年老店,傳承了四代人。76歲的潘師傅以“喝茶+剃頭”這樣混搭的方式將手藝與茶館延續了五六十年。

前幾天,潘師傅迎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臺灣梁實秋故居主人吳姿瑩和她的朋友。朋友請潘師傅修了個面,“你知道嗎?那種感覺,眼淚都要出來了!”吳姿瑩解釋,他想起了童年的生活,“這便是與眾不同之處,這情懷、這溫暖來自於這裡的人。”

舒乙的文章中同樣有過這樣的場景:看著那老式的躺椅,那磨刮鬍子刀的皮子,真有種童年記憶的親切。

臺灣著名建築師陳勤忠同樣感慨:“荻港讓人湧起鄉愁,像在母親懷抱中的感覺。”

到這裡,我們似乎找到了開篇的答案。“為什麼最好?”用同濟人文學院王國偉教授的話說:“這裡有人情味!”

前幾天,這座安靜的古村,迎來了不少文化名人,一場中國古村特色小鎮主題論壇為荻港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把故事挖掘出來告訴大家。

荻港的故事多著呢。沿著運河的千畝桑基魚塘,獲得“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殊榮。在這座千年古村裡,漁米桑麻、詩書傳家的故事待我們細細道來。你來荻港能看的,除了別處可看到的老街古宅、亭臺樓閣外,還有體會那種逝去的、久違的、但仍懷念著的水鄉生活。這也是文化旅行的意義所在吧!

我們在路上

我們在路上

我們在路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