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2,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2021-10-11由 掌上影視劇 發表于 歷史

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2,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夏門村背靠呂梁山,面對太嶽山,下臨汾河水,古村就坐落在汾河岸邊的石崖上,南面的汾河形成一個巨大的“S”形繞村而過。山西著名諺語“開啟靈石口,空出晉陽湖”,說的是大禹為了疏導汾水,在太嶽、呂梁兩山最狹窄的地方,鑿了一個口子,把汾水排入黃河,這個口子被當地人稱為“靈石口”。後人為了紀念禹王的功績,便將這裡命名為“夏門”,寓意夏禹開啟石門的地方。

一、歷史沿革

“夏門”的名稱最早見於明萬曆《靈石縣誌》,清康熙《靈石縣誌》也有記載。夏門古堡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於清朝光緒年間建成,歷時300餘年。夏門村的興盛與梁氏家族有著密切的關係,梁氏始祖梁福山於明嘉靖年間由陝西渭南遷入夏門村居住,初以耕地為生,後自耕兼商,逐漸發達,遂進入仕途,終成官宦世家,成為靈石縣乃至晉中顯赫的名門望族。梁氏家族在夏門村東,依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世稱“夏門古堡”。迄今為止,梁氏家族已在夏門村繁衍至十八世。

二、空間格局

夏門村前瞻韓信嶺,後枕龍頭崗,汾河東來,環村西去。夏門村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主要集中在村落東部的夏門古堡內。古堡格局以惇敘祠堂為中心,東西大街為東西軸線,以三個堡門所在大夫巷、中街、西街三條南北道路為南北軸線,串聯起大夫第、永寧堡、惇敘祠堂等主要建築。各條巷道充分利用山體走勢,呈向心式網狀佈局,頭堡門、二堡門、三堡門塑造出了完整的空間節點。堡內有古堡堡門、祠堂廟宇、官宅民居等,其中高城重門的大夫第、憑河而立的百尺樓、威武雄麗的關帝廟等成為整個建築群的核心。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2,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三、傳統建築

夏門村傳統建築遺存遺蹟極為豐富,並且種類多樣。現存古建築有大小院落60餘座,主要的院落有大夫第、御史院、書院、後堡門外院落群等。除傳統院落外,還有眾多的公共建築如惇敘祠堂、祭祖堂、百尺樓、關帝廟、雁歸亭等,其中百尺樓和關帝廟。

百尺樓: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尺樓為夏門古堡標誌性建築,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坐西朝東,西倚絕壁,東傍汾河,高40餘米,面闊15餘米。建築1-3層為磚拱結構,其餘為磚木結構。四層為頂層,名曰“雲廳”,雲廳北頭小屋上方的窯洞頂上建一小亭,亭上匾額書有“百尺樓”。百尺樓二層以下用以存放物品,三層可居住,四層可賞景。

關帝廟: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夏門古堡東南方位,由正殿、兩座偏殿、戲臺組成。關帝廟坐北朝南,結構為磚拱窯洞與磚木結構相結合,正殿兩層,五開間,前面為廊;二層前後為雙樑架結構,前面為廊後面為房。兩偏殿一層各有3孔窯洞,為廟祝起居、村中議事之所;二層各有3間房舍,外有走廊。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

夏門古村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除了傳統手工藝如麵塑和剪紙等以及各種傳統的民俗節日外,最有價值的當屬著名的靈石八景之“夏門春曉”和代表古村的歷史積澱的梁氏家族文化。

夏門春曉:夏門村其山水風光旖旎,古堡樓臺雄偉,故而在清嘉慶《靈石縣誌》中,便將“夏門春曉”定為“靈石八景”之一。

梁氏家族文化:梁氏家族自明嘉靖年間遷至夏門村,迄今為止,已繁衍十八世。

據《夏門梁氏族譜》(中華民國四年版)記載,全族自始祖至十七世共有男丁1724人,其中有生員107人,貢生47人、舉人7人、監生142人、進士2人,成為靈石縣乃至山西晉中顯赫的名門望族。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2,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