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人必讀的歷史故事:李斯諫逐客(28)

2021-10-10由 歷史課本背後的故事 發表于 歷史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位為秦王。相國呂不韋輔佐,他實際上掌握著朝政大權。

呂不韋原是趙國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嬴政的父親取得王位,才當上了相國。嬴政登基不久,呂不韋就釋出求賢令,大力蒐羅各國人才,很多人前來投奔到他的門下。

當時,魏國執政的是信陵君,楚國是春申君,趙國是平原君,齊國是孟嘗君,被稱為“四大公子”,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名揚四海。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相國,不應該被他們比下去,所以他也招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

中國人必讀的歷史故事:李斯諫逐客(28)

呂不韋讓門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編成了一本書,叫《呂氏春秋》。他又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旁邊貼有告示,上面說:“遍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如果有人能增加或刪減一個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最後,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呂不韋因為這件事,聲名遠揚。

嬴政對呂不韋的權勢越來越忌憚。他二十一歲那年,馬上就要親政,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嬴政母親的寵臣發動了叛亂。嬴政迅速平定了叛亂,還把母親囚禁起來,審問參與叛亂的人後,發現呂不韋也牽涉其中。

中國人必讀的歷史故事:李斯諫逐客(28)

嬴政本想趁此機會,除掉呂不韋,但是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勞,很多大臣為他說情,只好留下他的性命,不過免去了他的相國職務。隨後,嬴政把呂不韋遣出京城,讓他前往河南的封地。

呂不韋到達封地後,各諸侯國的使者帶著禮品,絡繹不絕地前來問候。嬴政得知這個事情,非常恐懼,擔心呂不韋積聚力量,發動叛亂,就寫信給他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卻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與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你卻自稱是秦王的仲父。你犯下的罪過極大,現在命令你與家屬一概遷到蜀地居住。”

呂不韋想到嬴政把自己逼迫到這個地步,以後肯定也不會放過自己,於是喝下毒酒自殺了。

中國人必讀的歷史故事:李斯諫逐客(28)

呂不韋一倒臺,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其他諸侯國的人跑到秦國來,就和呂不韋差不多,不可能效忠秦國,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嬴政把這些人統統攆出秦國。嬴政接受這個意見,下了一道逐客令,規定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叫李斯,曾經拜在荀子的門下。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門客。這一回,李斯也捱到被驅逐的份,心裡很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嬴政。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當上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國家就強盛了;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外來的人才,都在秦國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您手裡,卻把外來人員統統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中國人必讀的歷史故事:李斯諫逐客(28)

嬴政看了這份奏章後,覺得李斯說得很有道理,連忙派人把他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取消了逐客令。

嬴政任用李斯當謀士,幫忙謀劃統一天下的事情。隨後,秦國加強了對鄰國的進攻,韓王安看到這一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附屬國。

韓非也是荀子的弟子,和李斯是同學,但他的思想卻與荀子大不相同,韓非不喜歡儒家學說,欣賞以商鞅等人為代表的法家思想,還吸收了道家清簡無為、君臣自正等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看到國家一天天衰弱下去,三番五次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採納他的建議。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處施展,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

中國人必讀的歷史故事:李斯諫逐客(28)

在書中,他提出要治理好國家,就應該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君主為首的中央政府,由它來直接管理全國各地,而不是實行分封制。這部書傳到秦國,嬴政看完後十分讚賞,感嘆地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一面,該多好啊!”

這一次,嬴政如願以償地見到了韓非,非常高興,馬上召見了他。韓非與嬴政進行了一番交談後,表示願意為秦國統一天下效力,並建議嬴政先攻打趙國,再進攻韓國。嬴政贊成他的建議,並打算重用他。

李斯看到這個情況,非常著急,擔心韓非取代他的地位。第二天,李斯到嬴政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他肯定一心向著韓國,不會真心為秦國著想,他建議先進攻趙國,就是想讓秦國消耗實力,為韓國爭取苟延殘喘的機會。這種人不能重用,如果讓他回國,卻又後患無窮,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中國人必讀的歷史故事:李斯諫逐客(28)

嬴政聽了這話,有些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準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卻沒有機會。李斯一心想置他於死地,派人給他送來了毒藥,聲稱是秦王的意思,韓非無奈之下,只好服毒自殺。

幾天後,嬴政對扣押韓非感到後悔,於是派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嬴政十分懊惱,治了李斯的罪,此後,他對於外來人才更加重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