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計殺董卓後卻直落神壇。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鍋!

2021-10-09由 吾史無終 發表于 歷史

導讀:李傕的語氣有些挑逗意味在,王允聽得出來!但事已至此,一切都沒了挽回的餘地……

自己非死不可,王允心裡很是清楚!

既然如此,那就努力地讓自己從容不迫!王允回頭看了一眼那有些發抖的漢獻帝,哀嘆一聲便緩緩地走下了宣平門樓,也走向了他人生的終點……

賈詡毒計與司徒之死

作為東漢末年最為著名的司徒,

王允在聯合呂布誅殺了董卓之後,原本有機會匡扶漢室江山,成為挽狂瀾於既倒的神仙人物從而登上歷史神壇。但是,號稱天下第一毒士的賈詡卻用他的三言兩語粉碎了王允的夢想。

賈詡說的話意思很簡單,那就是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於是窮途末路的李傕、郭汜等人聚集了原本要做鳥獸散的部眾,收拾傢伙事兒向長安進發。

賈詡曰:“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長安。”——摘自《資治通鑑》

計殺董卓後卻直落神壇。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鍋!

他們去長安的目的很明確,誅殺始作俑者以解自身依附董卓的殺身之禍。

但是董卓已死,長安城已實際掌控於王允之手。李傕等人想要進攻長安,將王允和呂布斬於馬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為了成事,賈詡給李傕等人的謀劃是

首先,要師出有名。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

李傕等人要率軍挺進長安城,就要有拿得出手的理由,否則只會陷自己於不義之師的惡名之中。

而賈詡身為頂尖謀士,自然也深諳不出無名之師的道理,

所以他給李傕等人的出師之名就是為董卓報仇。

董卓權傾朝野卻一朝身死,不管天下人如何拍手稱快,但身為董卓部眾的李傕等人如果扯出為董卓報仇的這杆大旗出兵長安,卻也有著一些好處處。這好處有

兩點:其一

,主公身死,手下報仇不但能在名義上說的過去,李傕等人還可以落一個忠心為主的名聲;

其二

,董卓做為西涼勢力的旗幟,有著眾多的擁躉,打著為董卓報仇的旗號勢必會有眾多追隨者,可以為成事新增幾分勝算。

其次,要搞亂局勢。

計殺董卓後卻直落神壇。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鍋!

在董卓身死之後,涼州軍群龍無首、軍心大亂。李傕等人原本就打算解散部眾各自逃命,

即便他們聽從了賈詡的建議要進攻長安,總體來說他們的實力也還是弱於王允。

在這種情況下,李傕等人想要達成他們脫罪的目的就必須將局勢搞亂,以求在亂中取勝。

而搞亂局勢最簡單的手段就是製造流言。

也許是上天被董卓肥碩的軀體燃燒後的油脂矇蔽了眼睛,在這關鍵時刻竟然從長安城中流傳出了王允要殺盡涼州人的風聲。

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如此好的機會賈詡自然不會放過,於是他推波助瀾,將王允要殺盡涼州人的風聲弄得人盡皆知。

這下可不得了,涼州人一時之間都是人人自危迫切地想抱團取暖。而當他們聽說李傕等人要殺進長安城為董卓報仇的時候,便不約而同地加入到了李傕的復仇大軍之中。以至於當李傕匯合樊稠帶兵包圍長安城的時候竟然已經擁有了十幾萬大軍。

最後,要內外夾擊。

打敗敵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敵人從內部瓦解

,李傕所部將長安城團團圍住,但一連八天都不能攻克由呂布鎮守的長安城。

計殺董卓後卻直落神壇。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鍋!

但在這關鍵時刻,呂布軍中卻出了叛徒。《資治通鑑》中記載,當時呂布的軍中叟兵私通李傕,趁人不備大開城門將李傕的軍隊放入長安城,打了呂布一個措手不及。

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也自然不會有無緣無故的叛變

。我們有理由相信呂布軍中的叛徒是賈詡等人事先收買的。所以才能在攻打長安的光鍵時刻起到出其不意的巨大作用。

長安城一破,李傕的心裡鬆了一口氣。因為,

呂布逃走後,糟老頭子一個的王允就成為了他砧板上的肉,想要紅燒還是清蒸都得看自己喜歡哪一口!

也許是為了報復王允,李傕在控制了長安城之後便放縱手下燒殺搶掠,將長安城變成了一片煉獄。之後李傕才和郭汜、樊稠一起悠哉悠哉地兵臨宣平門。

李傕之所以要去宣平門,是因為他知道計殺董卓的幕後之人王允就帶著大漢的皇帝躲在上面。

躲吧,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李傕他們早已在心裡給王允判了斬立決,於是他們下馬、跪拜,將他們對大漢皇帝的禮節做足之後才對王允露出了藏在心中的那柄會要命的匕首。

王司徒何罪?

這是李傕等人向漢獻帝痛斥了呂布謀殺董卓的罪行以後質問王允的說辭。

何罪?王允不用想也知道,這所謂的罪不過只是李傕在給他立一個名正言順殺自己的牌坊而已。

只是,王允知道又能如何,現如今主少臣弱而李傕卻已然兵臨城下,似乎自己除了慷慨赴死之外已別無他法。

於是文章開頭

王允向漢獻帝的告別就是他走向死亡的序曲,宣平門的臺階也變成了通向黃泉的死亡階梯。

王允被李傕棄市了,而陪王允死的則是他的妻兒及其宗族十幾口人。

計殺董卓後卻直落神壇。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鍋!

死,並不可怕。

因為王允其實早已做好了以身死社稷的準備,只是他沒想到自己的身死社稷會來得這麼迅速。迅速得讓他沒時間去回味計殺董卓時的驚心動魄,更迅速得讓他沒機會去反思自己為何會如此快的墜落神壇。

王允沒機會,但做為後來人的我們卻有機會來回頭看一看王允是如何從神壇跌落身死的。

王允墜落神壇的因由

《後漢書》與《三國志》中對於王允的介紹均有“少好大節”的評價,而王允在與董卓鬥智鬥勇時的表現也完全稱得上有勇有謀、大仁大義。然而他在誅殺董卓之後,很快就被誅殺身死,而在這個過程中王允的表現卻與之前判若兩人,

細細想想其中因由,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驕傲自滿。

誅殺了董卓,王允自認為有匡扶社稷之功,於是他一改之前謙遜有禮的作風,開始倨傲起來。《後漢書》記載,王允在和群臣相聚時不再彬彬有禮,而且很少給別人好臉色,總是一副自己天下第一的做派。

沒有人喜歡驕傲自滿的人,所以這也導致其他人對王允產生了不滿,最起碼在內心中都不再親近王允。

第二,寡情苛刻。

王允的寡情苛刻在他對蔡邕一事的處置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時蔡邕聽聞董卓身死後嘆息了一聲,卻被同坐的王允聽到。王允認為董卓禍亂天下死有餘辜,不值得被人同情,而蔡邕聽聞此事竟敢嘆息就足以證明蔡邕對董卓身死有所不滿。於是王允下令將蔡邕處死,無論蔡邕怎麼哀求王允留自己一命以完成史書纂寫,王允都不為所動,甚至還將漢武帝讓司馬遷寫史一事痛加鞭撻。可憐蔡邕就因一聲嘆息枉送了性命,更讓著史的夢想化為了泡影。其實,蔡邕做為董卓的舊部,聽聞董卓身死難免會有感慨,而

王允因此誅殺蔡邕不得不說他的寡情刻薄已無復加。

計殺董卓後卻直落神壇。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鍋!

第三,貪天之功。

誅殺董卓一事其實除了王允之外,呂布、士孫瑞等都有大功。但是事成之後,王允卻將幾乎所有功勞都算在了自己的身上。手刃董卓的呂布在王允的心裡只是一個出苦力的武士而已,而同有謀劃之功計程車孫瑞更是明白王允想要獨佔功勞,所以自己明哲保身謝絕了被封侯的獎賞以求自保。

王允貪天之功,表面上沒人說什麼,但其實在背地裡已經給自己埋下了眾叛親離的種子。

第四,自大短視。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可惜的是王允在誅殺董卓、大權獨攬之後就躺在了自己堆砌的功勞簿上閉目養神了。為了不讓董卓手下的涼州軍打擾自己,王允想讓涼州軍解甲歸田,這個時候有人勸戒王允說一旦要求涼州軍解散,涼州人勢必人人自危,可能會出亂子。但王允對此嗤之以鼻,說關東軍都是自己的人,如果不解散涼州軍會讓關東軍心裡產生芥蒂,從而強勢解散涼州軍。

但正因王允的自大短視導致後來的涼州人果然人人自危,在賈詡的謀劃下團結起來反攻王允。

第五,不通世故。

王允的不通世故是很要命的一個毛病,當涼州軍在李傕的帶領下反攻長安時,王允很生氣。於是他想讓同為涼州人的胡文才和楊整修去勸李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按說王允有求於人應該和顏悅色地讓胡楊二人興高采烈地去當說客。可是王允自視甚高又不通世故,對胡楊二人說話毫不客氣,直接將胡楊二人當成了牛馬一般呼來喝去。胡楊二人哪裡咽得下這口氣,於是他們假借當說客的名義去招呼李傕儘快起兵來揍王允這不長眼的傢伙。所以,

王允因他的不通世故不但偷雞不成反倒蝕了一把米。

計殺董卓後卻直落神壇。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鍋!

第六,迂腐之友。

龍尋龍鳳尋鳳,二流子尋的二不楞。

王允自命清高、做事呆板,他的同鄉好友也是榆木疙瘩、迂腐至極。當時王允的同鄉好友宋翼和王宏均是手握重兵之人,他們倆和王允內外相連可謂是攻守之勢固若金湯。李傕想要誅殺王允就要顧忌宋翼和王宏起兵發難,於是李傕假託王命想要徵調宋翼和王宏回長安待命。王宏心知李傕的心思,所以去和宋翼商量對策,不料宋翼迂腐至極不聽王宏起兵攻打李傕的建議,執意聽從王命返回長安。而王宏獨木難支,只得與宋翼一道回長安。結果不成想被李傕來了個一鍋端,連同王允一起被斬殺殆盡。所以

迂腐之友讓王允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最後倚仗

第七,有硬無軟。

前文所說的因由其實都是些旁枝末節,王允之所以會被涼州軍的李傕等人擒殺最主要的因由還是王允在誅殺董卓之後對涼州軍所採取的政策有硬無軟導致。縱觀歷史,一般情況下誅殺禍首之後,大多都會對依附者採取赦免的手段以防他們做殊死之搏。而在董卓死後,包括呂布在內的眾多有識之士均向王允諫言赦免李傕等涼州軍以安天下。但是王允卻一意孤行,執意對涼州軍眾將領嚴懲不貸,甚至在李傕多番上表尋求赦免之時,王允依然強硬如故不曾鬆口。這才導致李傕等人上天無門入地無路之下聽從賈詡的建議發兵起事,也才有了司徒之死。所以,

有硬無軟是王允在誅殺董卓後迅速身死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王允的人生如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也絕非因一事一物之失所導致。

正是由於他在接人待物、行事作風方面都犯下了一些重大錯誤,日積月累最終眾叛親離被李傕抓住機會棄市剿滅。所以說司徒之死不怪天不怪地,完全是王允自己給自己扣了一口大黑鍋。

王允身死產生的影響

名動天下的王允死了,長安的百姓人人灑淚。但王允身死產生的影響卻絕不僅僅是賺取了一些平民百姓的眼淚這麼簡單,在筆者看來,

王允的死最起碼還有以下影響:

其一,漢獻帝成為了真正的傀儡。

計殺董卓後卻直落神壇。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鍋!

王允其人雖然因為自己的眾多過錯導致他以身死社稷,但總體來說王允是一個忠於大漢的忠貞之臣。有他在,漢獻帝還有一絲希望能匡正朝綱實現大漢天下的中興。但是在王允身死後,李傕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天下四年之久。在這期間漢獻帝則淪為了李傕實現自己野心的工具,成了徹徹底底的傀儡。

其二,天下百姓更加水深火熱。

野心家的野心永無止境,李傕專權後也是如此。他想要獨斷朝綱就要和同為西涼軍的郭汜、樊稠爭權奪利,於是他們三人之間的爭鬥從未停歇。只是上層傾軋,遭難的卻是平民百姓。《三國志》記載,在馬騰、韓遂攻打長安之後,李傕又兩年間放縱兵馬燒殺搶掠,導致百姓貧苦交加易子而食。後來李傕在殺了樊稠之後又和郭汜爭權奪利,兩軍互相攻擊連月不竭,死傷上萬人。所以,王允死後讓李傕這等野心家有了把持朝政的機會,卻導致平民百姓掉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計殺董卓後卻直落神壇。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鍋!

其三,真正意義上開啟了三國亂世。

王允身死,李傕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李傕自身的能力卻不像後來的曹操一般出類拔萃。在他挾天子的時期,群雄並起,各方割據。這些地方勢力不再聽從大漢天子的命令而是各自為政,由此東漢皇權已經名存實亡,而三國亂世則拉開了序幕。

所以,王允身死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事,而是對皇帝、對百姓、對天下局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結語:縱觀王允身死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只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遲早會功敗垂成。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王允在誅殺董卓之後的那種驕傲自滿、狂妄自大的做派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謹守本心、戒驕戒躁、不忘憂患、持續奮鬥才是我們正確地人生態度,共勉!

吾史無終,持續奉獻精彩的歷史故事!

宣告: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