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2021-10-03由 紅木之家Xin仔 發表于 歷史

13世紀的諾夫哥羅德是羅斯地區最大的城市,這也是一個商業共和國。但是在13世紀的諾夫哥羅德面對的是東方和西方的雙重威脅,東方來的金帳汗國已經佔據南俄草原,所以諾夫哥羅德的糧食全靠從西方進口。但是野心勃勃的教宗特使摩德納的古列爾莫也企圖發動對諾夫哥羅德的十字軍遠征,消滅東正教最後一座羅斯堡壘,統一基督教世界。就算失敗,也可以趁機除掉該地區一些心懷不滿分子。

事實上,寶劍騎士團一直對於與條頓騎士團合併之後被迫放棄愛沙尼亞十分不滿,他們也害怕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沒收自己的財產,又覬覦更多的土地。瑞典國王埃裡克十一世(1222-1250年在位)也參加了這次十字軍遠征,瑞典軍隊沿著芬蘭灣北岸東進,征服了當地的部落,企圖將瑞典王國的勢力範圍擴張到這一地區全境(這裡是歐洲最高檔的毛皮出產地)。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這場北方十字軍東征直接拉開了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衛國戰爭序幕(1239-1245),正中間就是楚德湖,這個湖所在位置就是今天愛沙尼亞和俄國邊境,愛沙尼亞語名字是佩普西湖

1240年,瑞典軍隊佔領了涅瓦河口,涅瓦河是一條從拉多加湖流出的水道,船隻逆流而上取道沃爾霍夫河就可以抵達諾夫哥羅德(注:拉多加湖是俄國西北部卡累利阿共和國列寧格勒州的淡水湖,歐洲第一大湖,世界第15大湖)。來自立窩尼亞的十字軍渡過了納爾瓦河向普斯科夫發動進攻。“卡爾·比耶”和芬蘭高階教士托馬斯主教率領瑞典軍隊進軍,威脅要阻止諾夫哥羅德共和國購買西方的糧食(注:卡爾·比耶,約1210年出生,1266年去世。是瑞典王國曆史上重要的奠基人,他領導了第二次瑞典十字軍,確立了瑞典王國在芬蘭的統治。傳說他建立了斯德哥爾摩城,他的頭銜是瑞典公爵。托馬斯是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芬蘭主教)。呂貝克和維斯比的商人不願意為了瑞典國王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所以瑞典王國要封鎖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唯一辦法就是控制所有河流的入海口。諾夫哥羅德商人們明白自己受到了威脅,於是邀請不久前離開這座爭吵不休的城市的年輕公爵亞歷山大,請求他趕走瑞典軍隊,保衛連線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和西方的生命線。亞歷山大壓住怒火,帶著他麾下那些技藝嫻熟的弓兵返回了諾夫哥羅德共和國。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 ,生1221年5月13日~卒於1263年11月14日(42歲)。從1236年到1263,他先後三次擔任諾夫哥羅德大公,1246年就任基輔大公,1252年被授予“弗拉基米爾的偉大王子”稱號,1547成為東正教冊封的第一位聖徒。實際上他的本名應該叫“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他是雅羅斯拉夫二世的次子,雅羅斯拉夫二世曾經是基輔和諾夫哥羅德的統治者。“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在15歲那年應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邀請擔任大公。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勢力範圍

諾夫哥羅德軍隊和瑞典軍隊在涅瓦河和伊若拉河交匯處對峙,瑞典軍隊有5000人,諾夫哥羅德軍隊有1400人。“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不等全部人馬到齊,他就透過戰前分析和瑞典軍隊位置的把握,根據準確情報決定在1240年7月15日這一天利用大霧瀰漫隱蔽行軍,然後向瑞典軍隊發動突然襲擊。瑞典軍隊被殺的措手不及,潰不成軍,“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親自帶頭衝鋒,用長槍刺傷瑞典軍隊主帥“卡爾·比耶”的頭部,諾夫哥羅德軍隊僅僅戰死20人。涅瓦河戰役的勝利讓“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被議會授予“涅夫斯基”的稱號。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涅瓦河戰役-瑞典軍隊和諾夫哥羅德軍隊交戰

諾夫哥羅德一位編年史家記載了這場戰役:瑞典人在他們的統治者和主教領導下來了,他們停在伊熱拉的涅瓦河河口,企圖佔領拉多加湖,或者說佔領諾夫哥羅德以及整個諾夫哥羅德省份。但最仁慈最善心的上帝,愛世人的上帝,又一次挽救和保護我們。外國人沒有上帝的佑助,再怎麼樣都是徒勞。訊息傳到諾夫哥羅德,說瑞典人要去拉多加湖,亞歷山大公爵率領諾夫哥羅德和拉多加湖的人們沒有耽擱,立刻迎戰,並憑藉聖索菲亞的力量、聖母和童貞瑪利亞的祈禱,於1240年7月15日戰勝了瑞典人……殺死了許多瑞典人。(Chronicle of Novgorod,1016-1471(trans。 Robert Michell and Nevil Forbes,Camden Society 3rd series XV,London,1914)。這本書不容易讀,但生動地展現了東正教信仰的風格。)

涅瓦河戰役的勝利讓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避開了瑞典王國的經濟封鎖,導致了1245年托馬斯主教辭職,他認為向芬蘭人和卡累利阿人傳教的畢生使命已經失敗(注:卡累利阿人是一個芬蘭-烏戈爾語系民族,生活在卡累利阿地區,今天分屬俄國和芬蘭。生活在兩國的卡累利阿人在歷史、文化、宗教、語言有很大差別)。其實他過於悲觀,4年後“卡爾·比耶”率領瑞典軍隊向今天的赫爾辛基周邊地區發動了第二次瑞典十字軍。隨後的歲月裡瑞典王國向這片地區輸入的移民達到相當規模,永久改變了該地區民族構成。部分瑞典漁民穿過芬蘭灣來到愛沙尼亞,在一些沿海小村莊定居下來。

但是在1242年爆發的冰湖戰役(又稱楚德湖戰役、佩普西湖戰役),入侵者並非是現代人以為的條頓騎士團入侵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事實上這支十字軍是一支聯軍,雖然也有條頓騎士團參與,但是絕對不是主力,也不是全部都是條頓騎士團。在這裡需要糾正以訛傳訛的說法,事實上這支十字軍包括了寶劍騎士團、條頓騎士團、來自愛沙尼亞的小騎士、兩位丹麥王子卡努特和艾貝爾率領的丹麥軍隊、多爾帕特(今天愛沙尼亞第二大城市塔爾圖)主教“赫爾曼·馮·布克斯赫夫登”(阿爾伯特主教的兄弟)領導的德意志軍隊、從普斯科夫流亡的雅羅斯拉夫公爵領導的羅斯軍隊。

這裡得提一下兩位丹麥王子,卡努特(1207-1260),是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的私生子。艾貝爾(1218-1252),是瓦爾德馬二世與第二任王后所生的兒子,1250-1252年為丹麥國王。艾貝爾和兄長埃裡克四世發生衝突,卡努特支援艾貝爾。埃裡克四世被謀殺,艾貝爾可能就是幕後主使。

1240年9月,聯軍佔領伊茲博斯克(位於今天俄國普斯科夫州,在俄國和愛沙尼亞邊境附近),並擊敗了一支從普斯科夫開來的諾夫哥羅德援軍。在圍攻普斯科夫一週之後,十字軍迫使普斯科夫守軍有條件投降。十字軍顯然依賴了城內的盟友,可能是雅羅斯拉夫公爵的朋友,他們交出自己的孩子作為人質。十字軍留下兩名騎士和扈從作為駐留軍,大概30-50人。十字軍計劃在這年冬季切斷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貿易路線,尤其是他們聽說“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公爵已經和主張與十字軍議和的諾夫哥羅德市民翻臉後離開,前往由其父雅羅斯拉夫二世統治佩列亞斯拉夫(佩列亞斯拉夫在烏克蘭中部,位於基輔南方95公里處,現在的名字是佩列亞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注:諾夫哥羅德市民擔心與西方進口食品的貿易路線被切斷,所以才主張與十字軍議和。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東正教風格的“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畫像

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於這年3月去世,王子們為了避免內戰爆發都留在了國內。寶劍騎士團認為丹麥王國的繼承危機並不是失去了一個盟友,而是有了奪回愛沙尼亞的機會。他們開始和愛沙尼亞境內願意違反1238年《斯坦斯比條約》並嘗試征服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丹麥封臣密謀。寶劍騎士團此次攻擊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也是沒有條頓騎士團的許可、金錢、增援,完全是自己行動。

1241年4月之前,條頓騎士團、寶劍騎士團、丹麥封臣、愛沙尼亞原住民組成的聯軍佔領了納爾瓦以東卡累利阿人的土地。他們在科博爾建造了城堡,並以其為基地向東南方發動大膽的襲擊,又一次打到了距離諾夫哥羅德不到20英里的地方。他們搶走了大量馬匹,導致諾夫哥羅德農民在來年無法耕地。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寶劍騎士團版圖

十字軍派遣厄澤爾-維克(厄澤爾就是今天愛沙尼亞第一大島薩雷馬島,維克就是今天愛沙尼亞萊內縣)主教海因裡希前往羅馬,請求格列高利九世教宗任命他為即將征服地區的主教。他們的想法是為羅斯提供西方軍事援助抵抗蒙古入侵,換取東正教會在羅馬領導下和天主教會合並,重新統一基督教世界。普斯科夫和其它一些城市的羅斯人願意接受這個條件,正如加利西亞的羅斯王公們做的那樣。也正是普斯科夫的軍事支援讓西方人對諾夫哥羅德的攻勢如此凌厲。因為西方人單憑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有足夠數量的武士來震懾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格列高利九世同意了海因裡希的請求,命令隆德(隆德是瑞典南部城市,一度是北歐基督教的重要中心)大主教及其下屬主教召喚他們的人民,“如同摩西,佩上利劍……披掛上帝的鎧甲”,去保護愛沙尼亞的新皈依者。

教宗特使古列爾莫在1239年和1240年,他去了普魯士、呂貝克和丹麥,試圖促使各方達成和解,以免對十字軍造成干擾。在這個關鍵時刻,安德烈亞斯不能拿立窩尼亞的騎士冒險,因為其他地方可能需要他們。安德烈亞斯還很清楚,最渴望進攻諾夫哥羅德的騎士是曾屬於寶劍騎士團的反叛者,他們決心廢除《斯坦斯比條約》,把條頓騎士團捲入與丹麥的戰爭。或許,因為安德烈亞斯僅僅是代理團長,他沒有大膽決策的自信。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安德烈亞斯在1241年春季之後似乎並不願意加入針對諾夫哥羅德的十字軍遠征。

更重要的是,與幫助十字軍攻擊諾夫哥羅德相比,安德烈亞斯·馮·菲爾本還有更緊急的問題要處置:他需要鎮壓厄澤爾的叛亂。這年冬天,他率軍越過冰原,嚇退了叛軍。雙方在這之後簽署的和約儲存至今,讓我們能夠深入瞭解十字軍對其臣民的要求。第一,任何執行異教儀式的人將被罰款和鞭笞。第二,農民必須用船將稅金送到里加或主教那裡。第三,殺嬰者將被罰款,殺嬰的母親應在連續九個星期日裡被帶到墓地,被剝光衣服鞭笞。第四,每年收稅的時節,地方長官將在長老們的輔佐下主持司法。第五,殺害陌生人或同胞的兇手需繳付10馬克的賠償金,這是一筆鉅款,需要得到氏族同胞的幫助才付得出來。簡而言之,條約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宗教、財政和社會問題,且有可能並未被之前的條約所涉及。條約還表明厄澤爾的愛沙尼亞人絕不是無助的農奴。“愛沙尼亞的主要水手和其他許多人”(Seniores de Estonibus Maritimae et alci quam plures)肯定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否則團長簽署的正式條約不會要求神父、修士、封臣、總軍務官、大批騎士和“很多信眾,有德意志人,有愛沙尼亞人”(multorum aliorum fidelium,Thewtonicorum et Estonum)出席。

與此同時,亞歷山大公爵應邀返回諾夫哥羅德。低眉順眼的市民確信僅憑自己無法與德意志和普斯科夫軍隊對抗,他們顯然在之前的爭議所涉及的所有問題上都妥協了。1241年末,亞歷山大打敗了納爾瓦以東的德意志-丹麥駐軍。很重要的一點是,他饒恕了西方人,允許他們贖回自己,但把愛沙尼亞人當作叛徒絞死了。這樣一來他便表達了自己的有限目標:控制至關重要的邊境地帶,而不是把十字軍趕下海;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蒙古人稱王稱霸的南方,而不是西方,他的意圖僅僅是確保自己與韃靼人交戰的時候不會腹背受敵。一位德意志編年史家這樣描寫他於1242年3月5日進攻普斯科夫的西方駐軍的情形:

他率領大隊兵馬進軍普斯科夫。他帶領由很多羅斯人組成的強大軍隊抵達那裡,解放普斯科夫人,這些人歡欣鼓舞。他看到德意志人,沒有猶豫很長時間。他們趕走了那兩兄弟,將他們從自己的轄區趕走,擊潰了他們的僕人。德意志人逃跑了……如果能守住普斯科夫,就能對基督教大有裨益,一直到世界末日。征服了一片富饒土地卻不能好好守住它,是個錯誤……隨後諾夫哥羅德國王班師回朝。《諾夫哥羅德編年史》相應的記述很簡略:“亞歷山大公爵佔領了直到普斯科夫的所有道路,俘獲了那裡的德意志人和楚德人,把他們披枷帶鎖地囚禁在諾夫哥羅德。”

亞歷山大率領一支相對較小的軍隊來到多爾帕特主教區,但赫爾曼主教的人馬在一座橋樑處擊潰了他的偵察兵,於是亞歷山大撤退了。可能有一小隊條頓騎士加入了對亞歷山大軍隊的追擊,這就讓騎士團在此役中的貢獻有所增加。

1242年4月5日,東正教軍隊和天主教軍隊在楚德湖(佩普西湖)遭遇,冰湖戰役爆發,這場戰役也將決定波羅的海東岸未來400年的格局。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羅斯“波雅爾”貴族重騎兵

楚德湖此時依然被凍結了一層厚厚的冰,交戰雙方的軍隊都在迎接著這場決定命運的大決戰,但是關於交戰雙方的兵力記載有不同說法。十字軍在楚德湖左岸紮營,以白底紅劍旗幟為標誌。諾夫哥羅德軍隊在楚德湖右岸紮營,以白底雙熊旗幟為標誌。一種說法認為十字軍兵力有12000人,4000名騎兵和8000名步兵。諾夫哥羅德軍隊有17000人,3000名重騎兵、4000名輕騎兵、10000名步兵(其中6000名裝備弓箭和標槍的冰原獵手,4000名重步兵)。但是美利堅合眾國歷史學家“威廉·厄本”考證十字軍兵力僅僅2000人,諾夫哥羅德軍隊兵力最多不會超過6000人。本文取一個比較靠譜的資料,十字軍總兵力2600人,其中包括900名重騎兵和1700名步兵。諾夫哥羅德軍隊總兵力5000人,其中包括“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麾下的1000名徵召士兵,諾夫哥羅德的2000名步兵,1400名芬蘭和古斯拉夫部落士兵,600名攜帶弓箭的騎兵。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今天的楚德湖舊戰場

雖然楚德湖冰面厚度可以承受重騎兵行動,但是並不可能全軍都在冰面上廝殺,極有可能只有少量軍隊在冰面上廝殺,主力都在沿著湖邊的岸上交戰。

諾夫哥羅德軍隊首先搶佔楚德湖東岸的一座溫泉小島,十字軍發現這一情況後立馬採取行動,以精銳騎士組成中路,步兵掩護兩翼發動進攻。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中世紀騎兵戰術

諾夫哥羅德軍隊將重騎兵部署在左翼,重步兵在右翼,輕步兵在中路,輕騎兵在第一線,“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自己和少量精銳在第三線擔任總預備隊。

十字軍雖然兵力少,但是依靠精良的裝備和猛烈的衝鋒,擊潰了諾夫哥羅德軍隊的第一線輕騎兵,諾夫哥羅德軍隊的弓騎兵射箭,但是幾輪齊射的箭雨根本無法阻擋重騎兵衝鋒,十字軍的重灌騎兵風馳電掣衝過箭雨,使用威力強大的夾槍衝鋒沖垮了諾夫哥羅德軍隊的輕騎兵。

諾夫哥羅德軍隊卻抓緊時間挖了一條淺壕溝,在溼軟的土地上插了尖木樁。而擊潰了諾夫哥羅德騎兵的十字軍鬥志高昂,他們在剛才擊敗敵軍的先鋒的戰鬥中幾乎毫髮無損,在侍從幫助下換了新的騎槍,向諾夫哥羅德軍隊的步兵陣地發起第二輪衝鋒,騎士們高呼“神的旨意”發起了勇猛的衝鋒。十字軍騎士們的衝鋒馬上就遇到了諾夫哥羅德步弓兵的箭雨洗禮,但是這些重騎兵全速衝鋒,諾夫哥羅德軍隊根本來不及進行第三輪齊射,十字軍就已經逼近了壕溝邊緣,開始前赴後繼填平壕溝,並擊潰了諾夫哥羅德軍隊第一排的長槍步兵,第二排步兵立刻頂上。十字軍騎士紛紛下馬步戰,並用長劍砍斷阻礙他們進攻的尖木樁。十字軍步兵等後續部隊也紛紛跟上和諾夫哥羅德步兵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十字軍強悍的戰鬥力令諾夫哥羅德人膽寒,他們不斷施壓,激烈的戰鬥持續了兩個多小時,諾夫哥羅德軍隊把所有的戰略預備隊都投入了戰鬥抵擋十字軍主力,在兵力佔據兩倍優勢的情況下陷入了苦戰。“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下令兩翼軍隊包圍十字軍,面對諾夫哥羅德軍隊絕對優勢兵力的圍攻,十字軍也力不從心,突然間冰面破裂,被壓縮在狹小冰面上的十字軍騎士們紛紛落入水中,殘存的騎士和步兵紛紛撤退。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一幅16世紀手抄本描繪的冰湖戰役插畫

《立窩尼亞韻文編年史》簡潔地概括了這場戰役:

羅斯人擁有很多弓箭手,戰鬥打響,他們勇敢地攻擊丹麥國王的部隊。騎士團的旗幟很快在弓箭手當中升起,可以聽得見利劍劈碎頭盔的聲音。雙方都有很多人倒在草地上死去。隨後騎士團的軍隊被團團圍住,因為羅斯人兵力極多,能用六十個人包圍一個德意志騎士。條頓騎士打得非常出色,但他們還是被一個接一個地砍倒。來自多爾帕特的一些人逃離了戰場,撿回了一條命。共有二十名騎士團成員陣亡,六人被俘。

《諾夫哥羅德紀年史》記載:400名條頓騎士陣亡,50人被俘虜,剩下被殺者“不計其數”,諾夫哥羅德軍隊僅僅戰死20人。

冰湖戰役——天主教世界向東歐武裝傳教的終結

冰湖戰役-十字軍和諾夫哥羅德軍隊交戰

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不靠譜,寶劍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損失的騎士人數僅僅相當於蘇勒河戰役損失的騎士人數的一半,可以迅速用預備隊來補充兵力。“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也缺乏攻城器械,如果他乘勝追擊,十字軍依託木製要塞防禦,羅斯軍隊是根本打不下來的。而且“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本人對於繼續進攻十字軍國家毫無興趣,金帳汗國的入侵迫在眉睫,所以他必須採取應對。所以他向羅馬天主教徒提出了慷慨的條件,十字軍也立刻接受了:諾夫哥羅德人從普斯科夫和其他邊境領土撤軍,亞歷山大釋放戰俘,德意志人釋放人質。三年後,立陶宛人企圖利用諾夫哥羅德的虛弱狀態進犯,但被亞歷山大打敗。楚德湖戰役在立窩尼亞和羅斯邊境地帶之外也引起了震動:庫爾蘭和普魯士爆發了叛亂,條頓騎士團四面受敵,分身乏術。

“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最終選擇了向金帳汗國的拔都汗臣服,當金帳汗國的使者來到他面前時,他為了保住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穩定政治局面,跟隨使者一起去見拔都汗,表示自己的恭順。後來他的弟弟觸怒大汗的時候,他又趕緊送上許多禮物和巧妙的外交辭令充當和事佬。1259年,他也毫不猶豫的向本國發起反抗金帳汗國統治的起義運動舉起屠刀。

西方人對諾夫哥羅德的進攻是諾夫哥羅德的一個危險時刻,但其危險程度可能沒有某些人想的那麼高。如果諾夫哥羅德被西方人佔領,這個羅斯國家可能像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之後的拜占庭一樣在短時間內被外國人主宰,並可能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重創,以至於無力抵抗從東方來的更危險的敵人,但我們很難想象十字軍能永久性地壓制羅斯文化、東正教會和羅斯貴族。如果金帳汗國都做不到這些,那麼實力比蒙古人弱很多的西方人能做得到嗎?冰湖戰役的意義太容易被誇大了。從短期來看,此役對十字軍的意義更大,因為他們向東方的武裝傳教結束了。從長期來看,羅斯人的記憶裡有了一場戰勝強敵的光榮勝利,這次勝利之所以特別突出,是因為勝利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過稀罕。

如果此役是西方人獲勝,那麼立窩尼亞和愛沙尼亞的局勢會變得更加緊張。那些曾屬於寶劍騎士團並全心全意支援這次進攻的條頓騎士可能會為自己招攬來新的責任,而條頓騎士團作為一個整體,就不得不加以接受。儘管寶劍騎士團的倖存成員繼續抱怨他們沒有得到恰當的支援(“主教……帶來的人太少,騎士團的軍隊也太小”),但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服從迪特里希·馮·格呂寧根團長。

總而言之,冰湖戰役僅僅是停止了天主教世界向東歐的武裝傳教,但是並未給條頓騎士團和寶劍騎士團造成傷筋動骨的損失,無論戰役規模和交戰雙方兵力及其影響力都是被後人誇大的罷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