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以唐時王玄策出使天竺為例,談國威在外交關係中的重要性

2021-10-03由 桐蔭處 發表于 歷史

依據《漢典》,國威指國家的名望聲威,也指軍力而言。

這個詞多出現在古代文獻,在現代的文稿中很少出現。因為事過境遷,這個詞在情感色彩上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偏貶義化。有相當一部分人聽到大揚國威一詞,會不自覺聯想到天朝上國一詞,認為有種不自覺自大的愚昧。這就使人陷入了自我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有種大揚國威的愛國衝動,另一方面又覺得大揚國威幼稚化,戲謔化。

其實大可不必,下文以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為例,看看唐時期外交關係中的國威重要性。

依據《舊唐書》記載:

以唐時王玄策出使天竺為例,談國威在外交關係中的重要性

《舊唐書》記載

因為玄奘取經的緣故,唐與天竺互相仰慕,唐太宗和戒日王都派出使者加深瞭解。但當時的背景是唐朝處於統一的盛世,印度處於北部表面統一,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塊。

公元647年,王玄策一行三十餘人奉唐太宗之命,再次出使天竺。到得中天竺後,不想其國王之前在恆河晨泳溺斃,新篡位的國王阿羅那下令襲擊使團,王玄策和副使蔣仁師被俘後逃跑。王玄策逃到今尼泊爾,以唐使身份借得七千騎兵,蔣仁師到吐蕃借得一千二百精兵,加上傳檄那一帶小的藩屬國,共得兵一萬。王玄策領著一萬兵以蔣仁師為先鋒,大破阿羅那,三天攻破中天竺國城,斬首三千多,溺水近萬。阿羅那逃往東天竺借兵又被擊敗,王玄策俘虜一萬兩千人,牛馬三萬餘,生擒阿羅那。后王玄策又揮兵問罪東天竺,東天竺嚇得直接獻出牲畜三萬,刀劍寶物等請罪,臣服大唐。隨後王玄策殺光俘虜,直接把阿羅那押回大唐去了。

以唐時王玄策出使天竺為例,談國威在外交關係中的重要性

國家博物館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當然,這當中牽涉吐蕃與天竺加上週邊小國錯綜複雜的關係和利益思考,但若從大唐的角度來講,王玄策這次出使是一次近乎完美的外交行動,既維護了大唐國家尊嚴,又不破壞唐與天竺的進一步交流,如佛教和製糖技術流入等。

那麼問題來了,問題一,為什麼王玄策可以不回大唐哭訴搬兵,而是直接跑到吐蕃,尼泊爾等地就能借到一萬兵馬?問題二,當今世界有沒有類似例子,或者誰可以做得到?

問題一,為什麼的問題。

國威是一國政治、經濟、文化特別是軍力的呈現。拿吐蕃來說,松贊干布的二十萬大軍在幾年前才被唐太宗五萬大軍擊潰,之後還嫁了文成公主到吐蕃,一年前唐太宗還在征戰中徵用吐蕃軍隊。而且王玄策在進入天竺前,剛剛路過吐蕃,代表大唐太宗皇帝看望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之後進入天竺就被天竺劫殺。現在大唐正使說要借兵,軍威在前,恩賜在後,換成你是松贊干布,這兵你是借還是借?吐蕃在當時還是大國,邊上的大唐藩屬國更不用講了,大唐使者在你附近被襲,借兵你不給,那你一定是當大唐各路經略使、節度使是擺著看的。

以唐時王玄策出使天竺為例,談國威在外交關係中的重要性

四川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雕像

問題二,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首先,以縣令(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時官職是縣令)出使,涉及國際外交制度完善,外交部、大使館、駐國大使等,縣令出使在現代外交應該沒哪個國家能做到。反正你用縣令出使也得先認命為大使,不然我不保證縣令過來有人接機,有人接機也是縣令去接,外交對等原則。

其次,借到兵,這個不得不說還是有人做得到。有一國有很多海外基地,很多軍事協議,甚至還掌握某國戰爭決策權。一旦形勢有變,少將跑過去差不多就能借到兵了吧?

再次,抓一具體領導者回京,是不是很熟悉???唉,不講!有一國做幾次這種事了,猜到什麼是什麼!我們也不是做不到,只是我們不這麼做。湄公河慘案後,聯合行動跨國抓罪犯回來受審瞭解一下,有理有據、合理合法情況下我們照樣做得到。

以唐時王玄策出使天竺為例,談國威在外交關係中的重要性

湄公河聯合執法啟動

最後,王玄策出使天竺,是大唐國威的一次投射。當今有人把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實力在國家外交關係中都舉足輕重,試問殖民時代剛開始時的軟實力是什麼?屠殺文化實力?還是滅族慣例?這樣來劃分從而加重軟實力輸出,不如軍威在前,恩撫在後,大揚國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