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勇、忠、利益、名譽處出發,看武士和騎士對死的共同點

2021-10-02由 一曲天涯 發表于 歷史

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歐洲歷史上,武士與騎士總是為了某個信仰大打出手,英勇就義。他們絕不是處於膚淺的表面原因,在不同時空、不同時代裡他們所面臨的結果無不有著令人吃驚的相似程度。因為某些精神層面的原因武士與騎士這二者對待死亡時異常的坦然。

雖然人死後什麼也就不存在了,但這些武士與騎士所追求的並不是生的長度,他們更多時候所追求的是生的厚度。而且武士與騎士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死亡率非常高。

死亡是每個個體都不能避免的結局,但作為戰鬥人員的他們,卻選擇了這樣一個職業,他們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接下來一一探討。

從勇、忠、利益、名譽處出發,看武士和騎士對死的共同點

一、造成騎士和武士死亡的原因

1、因為戰爭

戰爭對於武士和騎士而言就是工作,要養家餬口,要安身立命。是他們獲得財富與權力的途徑。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與武士是毫不畏懼戰爭的,如果有人懼怕戰爭那是會被世人所恥笑的,就好像士兵怕殺敵一樣。

在中世紀的歐洲是有所謂的騎士精神的,和日本的忍者切腹自盡一樣,他們也有自己的信仰,不可逾越。

而且在當時角鬥場可謂異常火爆,全民尚武,如果自己不佩戴一把劍出門都不好意思抬頭看任何人。騎士是一種信仰,代表著不懼危險,勇敢向前的精神。

當時國家主要靠著這些騎士與勇猛的武士來定國安邦,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精銳的騎士那是活不長的。當時的王國及城堡之間存在著各種武裝衝突,雖然都是以獲得經濟利益為最終目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當時戰爭確實是造成騎士傷亡最大的活動。

對於武士而言戰爭同樣也是奪走性命最大的活動。連騎士都不可避免,更不用說更加艱苦沒有選擇的武士。雖然戰爭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個體到團體的轉變,但在當時那個為了財富、權力等等利益驅使下,武士大多數死於戰爭。

所以,騎士也好,武士也罷。戰爭毫無疑問是造成兩者死亡最大的原因之一。

雖然戰爭的目的就是利益,但是騎士和武士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騎士代有宗教色彩。

騎士很多聽命於教皇,因為騎士是教皇的宗教武器,騎士除了和敵人作戰以外,還和同樣是騎士的異教徒作戰。更加複雜。而對於武士,敵人大多數只有一個,那就是外邦人。

在中世紀的歐洲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騎士屬於並且完全聽命於教皇,當時的歐洲各大黨派為了奪權紛紛培養自己的騎士,騎士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武裝部隊。有一隻精良的騎士隊伍,在國家的政治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隨之而來的也是騎士這個職業的特殊性,死亡率很高,但只要勇猛、武力高超便會很容易獲得上流社會的認可,翻身進入精英階層。

從勇、忠、利益、名譽處出發,看武士和騎士對死的共同點

2、自盡

戰爭是騎士與武士死亡最大的一種因素,但還有一大因素不可不說,這就是自盡。

上文說到騎士和日本的忍者一樣有著自己的信仰,不僅如此,騎士也和忍者一樣,會自盡。在1247年,北條氏打敗了三浦氏,三浦氏一族被北條氏逼迫自殺。這一場戰敗三浦氏自殺 了260多人,將近300人。可以看出戰爭導致的失敗是導致自殺的原因之一。這

也無可厚非,畢竟敵人自己結束生命比自己親自動手讓人感覺不那麼殘忍些。

除了戰爭失敗導致自盡,因處罰被殺的也有不少。古今中外最高統治者為了處罰某人判處殺頭等死刑屢見不鮮。比如赤穗藩藩主淺野長矩即因殿上行兇、砍傷使他受辱的吉田上野介而被將軍德川綱吉處罰,命其即日切腹,沒收家財;

而由此引發的是日本歷史上倍受稱頌的為主報仇的事件,即赤穗義士事件:

淺野切腹第二年年底,有其舊臣 47 人殺入吉良上野介府邸,取其首級,獻於淺野墳上為主報仇,束手接受幕府裁決,最終從容切腹而死的故事,可以說是主動為主報仇盡忠、從容殉主的典範。

對於武士而言,有一種是我們家喻戶曉的自盡方式,切腹。這個傳統可謂貫穿日本文化,令許多人無不緬懷與痛惜。

自平安時代開始,武士切腹自盡的不盡其數,越來越多的人爭相效仿。

注意這並不是當時的武士腦子愚鈍,而是當時的武士精神便是如此崇高與神聖。

還有為了後代的利益的商腹。過程很殘忍,但在當時卻是被視為武士道精神最崇高的體現,展現出武士道的道義。

但是對於騎士而言,並不存在切腹自盡的表現。這主要因為騎士受命於宗教。沒有武士那樣的武士道精神。對於騎士來說,其主要職責無非聽命教皇,保護身邊的弱者。由於只要證明自己是勇敢無畏地戰鬥過,不是貪生怕死的小輩,即使戰敗或者被俘虜在騎士眼中依舊不會有損騎士的顏面。所以對於騎士而言自盡更是缺少了直接動機。

可見騎士和武士不同,自盡並不算騎士死亡的主要原因。

從勇、忠、利益、名譽處出發,看武士和騎士對死的共同點

3、決鬥戰死

決鬥這個行為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日本都曾受到官方明令禁止,但即便如此決鬥依然沒有停止。很多時候導致了死亡。

日本,透過私人決鬥來解決恩怨的事情在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喧譁兩成敗》中記載

:“在同盟的構成人員之間,如果發生爭鬥,雙方各自處死包括肇事者本人在內的二個人”

規定了其中的處死條例。

在日本著名的《葉隱聞書》中就記載了很多因為二者產生矛盾而決鬥的故事。對於騎士而言決鬥主要是指比武大賽,和武士不一樣,雖然騎士決鬥也有一些原因是維護自己的自身利益,但對於騎士而言更多的是有經濟因素作為主要原因。

而武士間的決鬥更是如家常便飯,一言不合便會相約場地進行決鬥,而這種決鬥很難把握尺度,死傷都是再正常不過。

還有一種決鬥就是比武大賽。比武大賽對於中下階級的騎士而言是他們發家致富、得到榮華富貴的最好途徑之一。所以比武大賽即使只是一種模擬的戰鬥,但依然有很多人死在了比武大賽中。比武大賽也是造成騎士死亡因素之一。

從勇、忠、利益、名譽處出發,看武士和騎士對死的共同點

二、勇、忠、利益、名譽,騎士和武士雖然不一樣,但是對於死亡的坦然卻有著驚人的相似

1、勇士的培養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勇”一直以來都始終貫穿著日本的文化風格。日本神道有三種神器,象徵智慧的鏡,象徵仁的玉以及象徵勇的劍。勇這一精神底蘊對日本人的文化核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武士在從小的培養中,品行和勇武一直以來就是被特別強調的。

武士的培養,最基本的便是鎮定、剛毅、德行與勇武。

在《武田信繁家訓》中,整部家訓的指導思想是告誡家人、家臣要“專修武勇”,“修習弓馬,至關緊要”。

“勇”這一武士必須所具備的品質可是非常難以鍛煉出。在當時的日本,對於武士的培養都是從孩童開始抓起,從小便讓孩子體會身體上的折磨,不論是嚴寒酷暑還是四級五伏,都不曾間斷對“勇”的培養。

這也影響到日本今後的文化中,女孩子基本上都穿著裙子,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

不僅如此,未來志在成為一名出色的武士的孩子中間,從少年便開始親眼見證死亡,見證切腹,當這一切都已習以為常,就會開始練習親手殺敵。也許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確實殘酷,但最後培養出的確實是一名名不懼生死、勇猛的武士。

《葉隱聞書》中就有記載神右衛門重澄命令兒子山本吉左衛門武弘,從幼時殺狗開始,到殺死刑犯,逐步積累殺人的經驗。據稱勝茂公在年輕時,直茂公也命令連續殺死十多個人作為練習。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對於生命的蔑視,這種赤裸裸的殺

戮,可以說是對於“勇”的一種極端的培養。

從勇、忠、利益、名譽處出發,看武士和騎士對死的共同點

2、忠的觀念

忠誠自古以來便是武士與騎士所遵守的行為準則。對於武士和騎士而言也是社會對他們的約束。在歐洲,忠誠便意味著執行主人的命令,為了主人而隨時戰鬥。所以處於盡忠的觀念冒著生命危險去戰鬥也是武士和騎士慷概就義的重要原因。

《葉隱聞書》有言:“若以一言來概括武士道的真諦,那就是不惜身家性命,把自己獻給主君”。

武士道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貫徹和發揚著這一初衷。對於主人,只能是忠心不二。不能產生任何背叛主人的想法。更別說注重信仰的騎士,騎士的信仰關乎宗教,使他們更加的效忠於自己的教皇與主人。

所以無論是騎士還是武士,“忠”都是約束他們行為的準則,同時也是因為“忠”導致很多不必要的廝殺,使武士與騎士死亡人數有增不減。

從勇、忠、利益、名譽處出發,看武士和騎士對死的共同點

3、利益與名譽

日本武士與其附屬的君主有著一種契約關係的存在。武士對君主負有守衛家園的責任,要對國家忠心不二;君主則庇護著武士,並給予土地等財富。契約一直存在兩者之間。而隨著10世紀莊園制的發展,中小規模的地主為了維護私人財產,儘量獲得不輸不入的特區,都將自己的土地幾樣在貴族手中,生怕出了什麼差錯,在貴族的手中安全性相對來說得到了保障

。從此,形成了以經濟為紐帶,比較強的契約關係。

而之後的各大莊園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他人侵犯,紛紛武裝起自己的軍隊,這一原因是武士發展的重要原因。之後漸漸形成了以武士為首的武士團。駐守在各自的莊園內。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利益,利益驅動著武士人數逐漸龐大。

對於騎士而言,維繫與領主之間的紐帶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就是物質回報。

在這其中,土地充當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媒介。一般認為首先在法蘭克實行的采邑制透過賞賜土地的手段鞏固了領主與騎士間的主從關係。

所以來自主君的俸祿成為維持武士生活的重要保障,其經濟命脈被牢牢握在主君手裡,

唯有忠誠才能不損害自身的經濟利益,而到了德川幕府時期, 依靠自上而下封授祿米與領地,最終建立起較為穩固的幕藩體制。

從勇、忠、利益、名譽處出發,看武士和騎士對死的共同點

總結:

一句話形容幾百年前的歐洲與日本的社會階級再準確不過,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所以無論如何,無論是騎士還是武士都不能和經濟區分開來,其中必定會受經濟的影響。武士與騎士有著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宗教追求,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利益是一個重要的穩定因素。

促使武士與騎士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沒有利益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打打殺殺,就不會有成千上萬的騎士和武士走向死亡。

從勇、忠、利益、名譽處出發,看武士和騎士對死的共同點

雖然有人會說這樣是不是太片面,但這確實是其根本原因,誰都逃避不了。

有時“捨生取義”等這樣為了忠義而獻出自己性命的行為並非處於崇高的道德約束,而是這個忠的動機背後蘊藏的經濟利益。所以騎士也好,武士也好經濟始終貫穿其中,這誰也避免不了。畢竟大部分人還是想用自己這輩子的努力換取一個平定、美好的生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