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人傑地靈岱鰲山

2021-09-28由 吳業林 發表于 歷史

岱鰲山地處皖中腹地,廬、桐、樅三縣交界處,距廬江縣城約20公里,山的主體在樂橋鎮境內,實屬大別山餘脈。在綠蔭覆蓋、峰平坡緩的丘陵地帶,一脈山峰突兀而起,像大海里的一頭巨鰲,自東北向西南蜿蜒遊動。清光緒《廬江縣誌》(卷之二*山川)記載:“大凹山,距治西南四十里。以山勢中斷故名。上有觀音巖、風洞巖、仙女巖。”《廬江縣地名錄》記載:“大凹口,原名大窊口,似以山形齜牙缺口,故稱。”

岱鰲山的自然風光、奇石景點很多,如:石公、石婆、石小姐,大凹口、小凹口、仙女巖、老虎洞、登天闕、天光門、神仙屋、轎子嶺、一線天等,從不同的角度幻化出不同的景觀,各具神態,巧奪天工。

在民間岱鰲山一帶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如:二郎神三鞭子趕不動岱鰲山的傳說;鰲魚眨眼地翻身的傳說;石公、石婆送石小姐下嫁龍王三太子的傳說;九華老爺踏陷平頂山的傳說;鴻鈞老祖顯身落腳的傳說。

傳說廬江、樅陽、桐城一帶,在億萬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鰲魚。雄性鰲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鰲魚銀鱗芙蓉尾,終日遨遊大海。老百姓喜歡的把大地上發生的地震等怪異現象,稱之為“鰲魚眨眼地翻身”,他們認為地球陸地是鰲魚四隻腳頂著的。而岱鰲山又傳說是貪玩的鰲魚擱淺沙灘的化身,故在岱鰲山當地一直流傳著“鰲魚眨眼地翻身”之說。

傳說在秦始皇時代,二郎神揮舞神鞭趕山填海。由於岱鰲山是一座神山,加上龍王和鴻鈞老祖從中作梗,二郎神使勁狠抽三鞭也沒打動岱鰲山,只是讓岱鰲山留下了三個豁口——大凹口、小凹口和楊眉山口,因此當地一直流傳著“二郎神三鞭趕不動岱鰲山”的神話傳說。

岱鰲山山脈生成於白堊紀中晚期的地殼運動,緣於郯廬斷裂帶上的一次火山爆發,形成了今天的喀斯特地貌。但沒有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就沒有江淮大地上這處“皖中小桂林”之天然奇景。主峰龍王頂位於大凹口北側,勢如一棵破土的竹筍,鑽天而立,峰之巔建有龍天寺,氣勢恢弘,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當地農民素有“龍王頂招雲,不是下雨就是天陰”的氣象諺語。登龍王頂遠望,猶如東海煙波繚繞的蓬萊仙境,廬桐樅三地風光盡收眼底。

龍王頂東邊是“小凹口”,小凹口連著平頂山,平頂山以前和龍王頂一樣高,之所以成為平頂山,是因為與九華老爺的故事有關。據傳說,九華老爺成仙前,從北向南一路尋找道場修煉,先是到冶父山,一看此山太孤立,向南一看,岱鰲山頗有仙氣,準備在此修煉,一腳踏上平頂山,只見山體一陷,嚇得九華老爺拔腳就跑,一溜煙跑到九華山上,原來岱鰲山是擱淺鰲魚的化身,根基不牢。九華老爺這一腳硬生生地把平頂山給踩平了,據當地老人說,在平頂山山頂上還留下一個巨大的仙人腳印,清晰可見。九華老爺踏陷平頂山的傳說流傳至今。

平頂山山上風洞巖有一洞,蜃氣繚繞,深不可測,以耳朵聽之洞內風聲呼嘯,拔蒿草投入洞中,旋即起舞飄出洞外。洞前有一庵,名曰“風洞庵”,建於清康熙年間,庵內有一株千年黃色牡丹,根壯葉茂,花團錦簇,每年春暖花開之時吸引不少遊客來此觀賞。

龍王頂南側為三座山峰相連,形如馬鞍,一塊人形巨石臥坐馬鞍之上,故名“馬鞍寨”,據傳說,黃巢起義時曾在山上安營紮寨。

馬鞍寨西為石婆嶺,嶺上排列著人形石筍,其中三塊巨石就是民間傳說中的石公、石婆、石小姐。石公老態龍鍾在前領路下山;石小姐婷婷玉立,羞羞答答,欲步不前;石婆佝僂著駝背,泣不成聲,蹣跚隨後,儀仗隊前呼後擁,陪嫁的衣箱床櫃,一應俱全,活似一組微妙微俏的出嫁圖,形象極為逼真,每年有眾多遊客千里迢迢,慕名而至就是要一睹石小姐的芳容,遊客看後莫不拍手稱奇。石公、石婆送石小姐下嫁龍王三太子的傳說在這一帶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詼諧幽默的神話故事與大自然奇石異景融合在一起,把岱鰲山裝點得更加瑰麗神奇。

雙獅峰位於岱鰲山中部,一座叫姚家獅子山峰,一座叫尹家獅子山峰,一雌一雄,相互依偎,形象逼真。東西南北,遠觀近瞧,雄獅巍然屹立,雌獅回首翹望,雙獅起舞形態活靈活現。

雙獅峰之西為國尖峰,山上有一廟宇,傳說是鴻鈞老祖顯身落腳的地方。兩峰之間有一塊平地,是桐城派大散文家姚鼐祖輩墓地,山腳下有一古墓,刻有他手書:“明中書舍人姚公翠林府君老大人之墓”,據說是他的始祖。又有傳說因此墳葬在雌性獅子一側,出了清朝皇妃姚香姑,所以被稱作“香姑墳”。

沿著雙獅峰一路向東,一道峽谷通向四面高山環抱的三貞庵。周圍高山環抱,四季如春,修篁敝日,古木參天,泉水叮咚,溪水潺潺,常年不斷,百鳥歡鳴,不絕於耳。傳說清康熙年間,張氏三姊妹遊岱鰲山,見此地山清水秀,便結茅建立“小圍淨土庵”,吃齋修行,弘揚佛法,廣施善行。一天,三姊妹逢十二強盜驚擾而節貞不屈,圓寂後葬於庵邊。百姓為感其恩,將三人修成佛像,世代供奉。她們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清朝宰相張英聽說後,命人查譜,得知此三聖女原為其三世祖姑。

後來,張氏三姊妹的十世孫,三朝大學士張廷玉為其立碑建祠,將“小圍淨土庵”擴建並改名為“三聖庵”,又名“三貞庵”,並親自作《重修三貞庵記》刻碑紀念。近些年來,不斷擴建,廟宇氣勢宏大,聲名遠揚,常年遊人不斷,庵內香火百年不衰。

岱鰲山不僅有著靈動之美,瞬息之間,峰險石奇,千變萬化,無不充滿詩情畫意,還有諸多人文歷史景觀,人文薈萃,是個名副其實的人傑地靈的地方。

平頂山下有處古村落——“千年周大”,傳說是周瑜的祖居地,史料記載安徽廬江是周瑜祖居地,有很多周瑜後人在此繁衍生息,在周大就發現周氏家族的族譜。村莊前面有棵千年古樹,據說是周瑜親手所栽。名將已去,古樹猶在,彷彿向世人細數週瑜的千古佳話。

淮軍名將吳長慶父親、清優貢生、桐城派文化傳人吳廷香墓葬於岱鰲山北麓。據《廬江鰲山吳氏宗譜》記載,吳廷香譜名吳良臣,字奉璋,號蘭軒,生於嘉慶十一年(1806)正月二十七日。吳廷香少有文行,刻苦自勵,品學兼優,為桐城派文化的承傳人,拜師桐城派大師方東樹,並和戴鈞衡、方宗城、馬三俊等經常在一起切磋交流,深得古文義法,很快知名於地方。年輕的吳廷香經常和他們在岱鰲山遊玩,並留下《遊三貞庵》詩兩首,

遊三貞庵(二首)

怪石蹲熊虎,群峰碧蜿蜒。

小園無淨土,大地慘烽煙。

犬吠雲中日,僧烹樹杪泉。

逃禪本非願,到此意悠然。

煙磴幾千仞,茅庵無四鄰。

忽逢僧託缽,欲語淚沾巾。

兵火餘生苦,乾坤劫運新。

淮南警風鶴,我亦避喧人。

吳廷香1849年考取優貢生,1851年舉孝廉方正,聞名一時。在沙湖山上創辦了“近思軒”講堂,開門收徒、傳道授業。

咸豐四年(1854)九月三十日,吳廷香為了抗擊太平軍率團練練勇在廬江城內與太平軍頑強拼殺,終因寡不敵眾,巷戰力竭,戰死於毛公祠內,時年49歲。當時,吳廷香屍體由鄉人徐良友求得並藁葬在城中。過了三年,吳長慶將其改葬於岱鰲山北麓,一處叫關刀地的吳氏祖塋旁。據史書記載:墳冢完整高大,前有石香案、石香爐、石獅等。冢直徑20米,高2米。可惜,這些都在上個世紀文革中遭到破壞,所有文物蕩然無存,一些石材石料散落田旁埂下。

廬江縣是淮軍將軍縣,曾湧現劉秉璋、吳長慶、吳贊誠、潘鼎新和丁汝昌五大督撫。這些淮軍將領對淮軍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近代中國歷史都產生過重要影響。而吳長慶的祖居地就在岱鰲山下的吳河灣。2020年五月底,安徽省報告文學學會專門組織了一次“廬江淮軍將領遺存調研”活動,由省文聯名譽主席、著名淮軍研究專家季宇先生牽頭,10名專家學者和知名作家來廬江,用4天時間,對分佈在全縣8個鎮的11處遺存,一一進行了現場察看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專家組一行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對鰲山吳氏“三祠”、吳長慶故居、吳長慶墓、吳廷香墓進行認真細緻地考察。

“去國待明發,籠鞭側帽簷。徑幽穿石罅,雲破度山尖。犬吠知村落,風高颺酒帘。桃源應未遠,茅屋在西崦。” “清末四公子”之一、清末詩人吳保初,當年經過大凹口回老家祭祖,為岱鰲山奇幻妙境折服,欣然而作《曉過大凹口》詩二首,這是其二,詩中所詠“桃源”,即指千年古村落“大凹口”。而“茅屋在西崦”正是詩人的祖屋所在地——吳河灣,吳河灣在大凹口的西南,相距裡許。

岱鰲山風景秀麗,奇詭壯觀,其中最為形勝之處就是大凹口,特別是朝夕之間,雲蒸霧罩,鳥聲婉轉,直似仙境,吳保初的《曉過大凹口》詩序雲:“曉過大凹口,白雲滿路,未見有山也,仰視突兀雲際,大石欲墜,始知身在山中,真奇境也。”其詩云:“常恐好詩人不識,詩心山色共爭奇。誰知路絕雲深處,猶有好山詩不知。”更是對大凹口勝景由衷歎服!

我國大美學家朱光潛的祖父,晚清貢生朱海門之墓,就在岱鰲山的雙獅峰下。

朱光潛出生於書香世家,祖上多為讀書人,父親朱延香是當地有名的私塾先生。朱光潛六歲起讀書,一直到十四歲,都由父親親授,打下了紮實的國文基礎。在十四歲那年,朱光潛來到了離家十幾裡地的孔城鎮,開始接觸新式教育。就這樣,由岱鰲到孔城,再由孔城到桐城,到香港,再到歐洲……朱光潛就這樣一步步地離開了家鄉,像一隻大鵬翱翔於更加廣闊的天空。

朱光潛故居朱家老屋位於岱鰲山西麓岱鰲村吳莊。故居後有一水庫,名“鳳凰池”,據說朱光潛先生當年在此晨讀、遊玩。

鳳凰池水由山上諸多泉水溪流彙集而成,冬暖夏涼,清澈見底,群山倒映,魚蝦漫遊,龜鱉戲水,宛如世外桃源。據當地百姓說,此水煮粥甘甜,煮飯清香,就是遇上百年不遇的乾旱,也未曾乾枯過。更奇特的是,鳳凰池還有別於臨近的其他池塘,“下雨水不濁、起風水無波”,真是令人讚歎不已。

朱家老屋“文革”期間被毀,遺址上雜木存生,竹林青青。靜神凝聽,彷彿有琅琅書聲從時空深處傳來,鳳凰池邊彷彿看到朱光潛青少年時讀書的背影。

岱鰲山不但是人傑地靈的地方,而且是片紅色土地。

這裡解放前是新四軍、游擊隊革命根據地。安徽省第一任省委書記—王步文曾在此開展武裝鬥爭。張亮侯、陳雪吾、馬哲聰、黃大榮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仁人志士,都出生於此,並在此開展革命活動。魏巍岱鰲山埋葬著為革命而光榮犧牲的朱錦銘、李景堂等烈士。

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周新民的家鄉就在龍王頂山下的陡崗村。周新民早年曾在家鄉興辦兢存小學(現為廬江縣樂橋鎮新民中學),後到外地工作,但一直關心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常寄圖書、教具資助該校,暮年常以書信詢問學校辦學情況。

岱鰲山還是我國著名的民主人士章伯鈞、光升的出生地。

時光進入新時代,人傑地靈岱鰲山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

如今,廬江縣到岱鰲山公路四通八達,尤其是廬樅路和新建的S231省道貫穿東西南北,交通便利,農業資源豐富。近年來,樂橋鎮黨委政府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引進發展特色、規模農業。依託本地岱鰲山山區優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山水田園樂橋”戰略來規劃、調整農業產業佈局,實施“一村一品”,引導種養業向特色、高效、文旅方向發展,生態旅遊市場逐步成熟。大凹口民族文化藝術街和小凹口、鰲山、周大美好鄉村正在建設中,3A旅遊景區已獲透過。

但岱鰲山的整體旅遊開發仍不見起色,這有可能與該山橫跨廬江、樅陽、桐城三地的地域環境有關係。雖雞鳴三地,由於岱鰲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偏僻,旅遊硬體設施不夠完善,對外宣傳過少等諸多因素。風景秀麗的岱鰲山,仍深藏閨中,不為世人所知。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傑地靈的岱鰲山景區必將遊人雜沓,定是人們居家、旅遊、休閒觀光的好地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