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橫跨4200千米實施突襲,遊騎兵152米超低空跳傘,1小時奪取機場

2021-09-21由 武器小站 發表于 歷史

1983年10月13日,格瑞那達“人民革命政府”副總理科爾德發動政變,先是將總理畢曉普,後在10月19日將其殺害。之後奧斯汀領導的政府軍成立“革命軍事委員會”,接管了科爾德政權,並宣佈實施為期4天的宵禁,禁止任何人外出。美國得知格瑞那達出現內亂,迅速組織人馬進入,僅用3天時間就基本殲滅了奧斯汀的部隊,最終格瑞那達再次恢復到了1979年之前的狀態並延續至今。

橫跨4200千米實施突襲,遊騎兵152米超低空跳傘,1小時奪取機場

格瑞那達位於加勒比海南部,是1個只擁有10萬人口的小島,1974年2月7日獲得獨立,推行“君主立憲制”。1979年3月13日,“新珠寶運動”成員趁總理蓋裡出國時發動政變,“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此後格瑞那達在政策上逐漸向蘇聯傾斜,但同時又保留了總督制,自相矛盾的做法讓美國很不爽,區區1個小國居然想在蘇聯和美國之間走“平衡木”,這還了得?當格瑞那達內部出現動盪後,美國意識到機會來了,遂以保護在格瑞那達的美國醫學生和僑民為由派兵入侵格瑞那達。

當然了,保護僑民什麼的只是表面,實際是美國不希望自家後院被他人楔入1枚“釘子”。畢曉普在位時,古巴派遣幾百人幫助格瑞那達修建薩利內斯機場,該機場跑道長2700米,此時已經接近完工。美國擔心這座新機場完工後可能會被蘇聯利用,如果蘇聯在此部署轟炸機或偵察機,勢必會威脅美國安全。而且在加勒比海沿岸多1個搖擺不定的國家,也讓美國倍感擔心,搞不好格瑞那達某天就會像古巴一樣完全倒向蘇聯,阻止格瑞那達可能的“變色”才是美國出兵的真實目的。

橫跨4200千米實施突襲,遊騎兵152米超低空跳傘,1小時奪取機場

格瑞那達政變發生後,總督保羅斯·庫恩就將訊息通知了美國,並且請求美國進行幹。美國最終於10月19日晚決定對奧斯汀實施軍事打擊,行動代號“緊急狂暴”,負責奪取格瑞那達新機場的就是著名的第75遊騎兵團。

美軍先是在1983年10月23日晚派出4名“海豹”突擊隊成員,試圖對薩利內斯機場進行偵察,但直升機執行任務時墜毀,4名特種兵全部死亡。10月25日凌晨,美軍又派出1支小隊偵察機場,又因通訊鏈路中斷與指揮部失聯。與此同時,第75遊騎兵團第1營和第2營正分別搭乘6架C-130運輸機直奔目的地,準備在未完工的跑道上強行降落,成功奪取機場即可引導後續部隊進入格瑞那達。亨特陸軍基地到格瑞那達直線距離超4200千米,在飛行過程中指揮部得知機場跑道已被放置各種障礙,於是命令“遊騎兵”到達機場後透過傘降發起突襲。

橫跨4200千米實施突襲,遊騎兵152米超低空跳傘,1小時奪取機場

5時30分,C-130機隊到達目標上空,準備空投傘兵。按照計劃,搭載第1營的6架C-130運輸機分2個波次完成空投,但第1波次巴克梅爾特駕駛的1號機慣性導航和前視紅外系統失靈,只能將前隊改後隊繼續任務。霍布森駕駛的第2波次1號機距地面152米的高度飛過並進行空投,機場守衛的防空武器只有2門23毫米高射炮,加上傘兵開傘到落地時間不超過10秒,“遊騎兵”在傘降過程中沒有出現人員傷亡。第2波次有2架C-130成功空投傘兵,霍布森立刻呼叫AC-130炮艇機掩護只有輕武器的“遊騎兵”。落地之後的“遊騎兵”一邊清理跑道上的障礙,一邊與敵人進行交戰,大約在6時30分左右完成了清掃殘敵和跑道的任務。7時30分許,“遊騎兵”的2個營全部降落。

7000名美軍和300名東加勒比國聯盟士兵緊跟“遊騎兵”進入格瑞那達,同奧斯汀指揮的1500名政府軍以及數量不明的游擊隊交火,奧斯汀的人馬在3天內被全殲,剛剛組建的“革命軍事委員會”解散。庫恩宣佈格瑞那達恢復到蓋裡執政時的狀態,格瑞那達政府軍被永久解散,防務交由加勒比海“地區安全體系”負責,美軍於12月15日後陸續撤軍。“緊急狂暴”期間美軍19 人死亡、 116 人受傷。格瑞那達軍 45 人死亡、358 人受傷,還有至少 24 名格瑞那達平民在戰爭中喪生。

橫跨4200千米實施突襲,遊騎兵152米超低空跳傘,1小時奪取機場

美軍此次行動中的成果很豐厚,花費極小的代價成功扶持親西方的政權,敲掉了來自後院的威脅。這也說明了格瑞那達明顯只是名義上的獨立,實際還是脫離不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格瑞那達實力太弱,美軍在行動前就已經確定遇到的阻礙會非常小,所以才敢用C-130運輸機超低空傘降的方式發起突襲。面對擁有絕對優勢的美軍,奧斯汀註定會失敗。

美軍在此次行動中有2大亮點:第1是4200千米遠端跨海突襲,第2是152米超低空成建制跳傘。通常來講400米高度跳傘就算低的了,美軍居然敢在152米超低空跳傘,真的是藝高人膽大。但美軍暴露的問題也不少,比如派出的2批特種兵偵察失敗,以至於美軍根本不清楚600名僑民被分散在多個地方,控制機場後又花費了幾十個小時才將人員聚集到一起。再者美軍行動中使用的地圖是精度很低的旅遊地圖,各軍、兵種之間的配合也出了問題,呼叫的火力支援反而給自身造成了誤傷。

橫跨4200千米實施突襲,遊騎兵152米超低空跳傘,1小時奪取機場

1980年4月,美軍為解救被困人質發起“鷹爪行動”,當時就是由於各軍、兵種之間的指揮協同存在問題,導致美軍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出現事故損兵折將,進而令整個營救計劃泡湯。而這些弱點在“緊急狂暴”中再次凸顯,只是對手實力太弱才沒讓美軍付出慘重代價。

意識到問題的美國1985年開始推動軍事指揮系統的改革,1986年5月5日透過“戈德沃特-尼科爾斯法案”,這一提高了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權利,聯合作戰時的指揮權得到確認,為美軍在全球範圍內實施現代特種作戰奠定了法律基礎。1987年4月16日,“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SOCOM),從此美軍特種作戰進入了新階段。

這裡是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識/戰爭歷史科普小站,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武器小站(wuqixiaozhan),謝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