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葉樹南兩任光化縣令 能回任縣令從古到今很少

2021-09-20由 光化記憶 發表于 歷史

有史以來,光化縣有好多人任縣令,難有確切資料,也無從查起。但有一個兩次擔任光化縣令的葉樹南,可謂青史留名,有據可考。

葉樹南(1822-1891),字環浦,四川華陽(今成都天府新區)人。曾在曾國藩麾下做幕僚。1868年(同治七年)以監生身份到光化縣擔任署理,相當於現在的代理縣長。上任數月,清理積案三百多件,把光化治理的可算是政通人和。據說離任的時候,上千家擺酒席歡送。1870年調離光化,先後在湖北蒲圻、監利、天門等地任職。在江陵縣任職期間,督修了一條防洪大堤,造福一方百姓,頌之為“葉公堤”。

葉樹南兩任光化縣令 能回任縣令從古到今很少

葉樹南擔任縣誌主修

1883年,葉樹南迴任光化縣,正式做知縣。這一任就是七年,督修縣城城垣門樓,開墾城壕閒地閒地、為文忠書院勸捐,屢次修繕河堤等,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最讓光化人牢記的是,《光緒。光化縣誌》在他任上殺青告竣。“

顧天生歷代之人才,必有歷代邑志,以傳不朽。有邑志而人才之出處,風俗之厚薄,城郭之興廢,世運之變遷,瞭如指掌,志之為功不甚巨歟”(縣誌序語)。

為光化留下了一套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價值、比較規範完整且極具使用價值的縣誌。

1881年知縣李鏡心,按上級要求,動議編修縣誌。接任的鐘桐山開始主持編撰,

“無何忽以經費不繼中輟,論者惜之。”

因匪亂、歉收等,無力完成。

葉樹南到任後,“適制軍裕公巡閱來襄,遂以上聞,命樹南更為修之”,於是,再次設局於覆文書院,“傳四鄉紳張兆龍、齊兆萬、劉乙照、盧正衢、張洤督分任其事,周曆各鄉,參互考訂,以求其詳。”

進一步深入調查,拾遺補缺,

重加校閱,應增者增,應削者削。加快速度完善縣誌初稿,“積半載而工竣。”在“書成錄呈院憲”的同時,積極籌措落實刊印經費。最終於光緒十三年下半年完成,這套縣誌1100頁,總字數達19萬之多,涵蓋輿圖、沿革、戶口、耆舊等八卷五十四類。對此,葉樹南並沒獨攬其功,他在序裡重申“是志也,李鍾兩任創其端,葉王兩君襄其事,城鄉諸紳始而出力,終而籌費,皆好義士民,有以贊其成也。”這裡的李、鍾是指前兩任縣令,葉、王是指初次參與採訪的葉朗山、王君植。同時自謙說“餘何功焉!自愧才識疏淺,無以教養斯民,惟無時不以培養地方元氣為念。”

葉樹南兩任光化縣令 能回任縣令從古到今很少

為縣誌作序

這裡有個問題需要澄清,《光緒。光化縣誌》並沒有明確說明葉樹南1868年在光化任職的事情,那為什麼說“葉樹南兩任光化縣令”呢?一是張佳賓在《酇地春秋》中介紹“1868年(同治七年),縣令葉環浦”,這個葉環浦正是葉樹南,葉樹南在《光緒。光化縣誌》的《補修邑志序》落款“知光化縣事環浦葉樹南謹識”,參與編修縣誌的光化教諭葉蔚春在序言裡提到“公(指上任縣令鍾桐山)餘之暇,採訪邑志,纂有善本,惜未蕆事。葉君環浦接任,以邑乘為急務”,均說明“環浦”是葉樹南的字,即同為一人;二是有理由認為,上次任職是“代理縣令”而未入志;三是葉樹南在《光緒。光化縣誌》第一篇序裡介紹“去年冬餘重蒞斯土”,在所寫《重修光化縣東福嚴寺序》裡稱“餘兩宰是邦,與都人士習熟如家人,可謂有緣”;四是有許多民間傳說佐證。

葉樹南兩任光化縣令 能回任縣令從古到今很少

1891年,葉樹南在光化縣令任上病逝的。民間傳說,

他去世前病了好久,有一天晚上,在光化那個地方,突然有人聽見門外有車馬聲,開門一看,是葉樹南坐了轎子穿著官服,從街上過去。第二天,人們聽說縣太爺已經在夜裡過世了,驚異非凡。病逝後,人們刻其像於石牌,立於太廟裡,供祭祀。

葉樹南兩任光化縣令 能回任縣令從古到今很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