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世人皆稱屈原,卻無人頌馮道

2021-09-18由 又白又淺 發表于 歷史

千古風流人物,屈原投江以死明志,嵇康避世不事權貴,各自成就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然而,有一人對於時局的貢獻絕不在此二人之下,更贏得當世百姓愛戴,卻多被後世史官或貶損或皆避,其中原因也令人唏噓。

世人皆稱屈原,卻無人頌馮道

馮道其人(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六代宰相,必定也是人中翹楚。

首先需要介紹一下這位馮相公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了。自從大唐盛世巔峰過了之後,唐末起義頻發,基本上進入了無政府主義,之後就是軍閥割據,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當個皇帝朝不保夕,當個大臣朝秦暮楚,不管是誰,掉個腦袋就是開個玩笑的事兒。可偏偏就是這個馮道馮相公,偏就穩坐釣魚臺,當了十朝的天子腳下第一人。

世人皆稱屈原,卻無人頌馮道

這“十朝天子”分別包括後唐李存勖、後唐李嗣源、後唐李從厚、後唐李從珂、後晉石敬瑭、後晉石重貴、後漢劉知遠、後漢劉承祐、後周郭威、後周柴榮。

瞧瞧,

這其中既有老謀深算的郭威,也有英勇蓋世的柴榮,居然還有臭名昭著的石敬瑭,

能在這些人中龍鳳中游走的馮道,想必更不是個一般的人物。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註定不會籍籍無名,然而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這其中自然有他“十朝元老”這一身份的緣故,那時候講究的是“忠”,所謂忠臣不侍二主。所謂“三朝元老”,多是對同一朝代中侍奉多位君主,顯得德高望重。

於是馮道在君子們眼中就是兩面三刀,毫無節操。

此外,

歷史上馮道還曾經去迎合過當時被中原視為異族首領的耶律德光,態度堪稱諂媚,

更被說成“傾巧亂人,謀身賣國”;

再加上馮道能在這亂世中得安樂,享富貴,

自然也讓人覺得他必定依違兩可,權謀深重

然而自古公道在人心,雖然宋後的史官皆對馮道口誅筆伐,但仍然難掩當時五代臣民對其人的景仰和稱頌,歷史鉤沉,終究能讓人們看清他到底是個弄臣,還是個良臣。

亂世之中獨善其身

唐末亂世,人人自危,生存下去是個難題,要活得有尊嚴,講道義更是難上加難。大多數的人早把三綱五義拋到了腦後,身為臣功動不動就篡奪王位,一國可以賣國求榮,更何況出自耕讀世家的馮道。

但也是因為這樣的家庭背景,讓馮道自小就體查到了身為底層小民的辛勞與不易,所以在日後身居高位之時,不但沒有丟失平民本色,更是能夠在時時處處和他們站在一處。

隨軍征戰的途中,他和士兵同睡草蓆,同吃軍糧;朝庭發給他的俸祿,他分給家裡的僕人一起花;別人送來打仗搶來的美女,他只是另找房子養起來,再為她們尋找家人;回鄉為父守孝期間,散盡家財接濟鄉親,有人生病沒法種地,他會在半夜悄悄替人種好。。。。。

這哪是個“十朝元老”,這就是在一千多年之後,也是根正苗紅的人民好公僕啊。

順勢而為左右逢源

時也,勢也。五代時期的紛亂之下,世人皆為漂萍,執著於故紙堆裡的大德大義只怕是於國於民於己都沒有什麼作用。“事四朝、相六帝”,馮道能夠成為這種背影下的“官場不倒翁”,自然有他獨有的處世“法寶”。

法寶一——審時度勢:

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宰相。相比一朝天子一朝臣,能夠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系統實在是天下百姓之福。在那個年代,講究風骨是一件過於奢侈的事,與其糾結於究竟給哪個皇帝效忠,不如想想如果幫助穩定時局。一個人是不是個好人,忠誠固然是一個標準;但如果執著於這一個標準,而不看看自己效忠的是誰,自己的效忠起來了什麼作用,那隻怕也是不被世人所認可的“愚忠”。

法寶二——明哲保身:

自古伴君如伴虎,特別是對於這樣一位侍奉過多位君主的近臣。馮道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不倚老賣老,時刻恪守守本分,謹小慎微。他定位自己“只行宰相之職”,哪個皇帝來問他用兵之事,都提不出良言妙計。

處世圓滑,依違兩可。這恐怕也是時局之下不得不如此。

法寶三——為人寬和:

當官自然還得有群眾基礎,馮道除了自己做到了“身正不怕影子斜”,對同僚也是寬容有嘉。也有不少人對馮道的品性和為政都有不小的意見,馮道沒有氣憤,他坦然地接受了各種指責,“昔仲尼聖人也,猶為叔孫武叔所毀,況道之虛薄者乎!”甚至有人在毛驢身上掛上了馮道的名字,他也只是一笑了之。大丈夫的胸襟自然海納百川。

忍辱負重兼濟天下

馮道被詬病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的態度了。石敬塘當了契丹皇帝的兒皇帝,這就需要一個人去出使契丹,其他人都不願意去做這丟人的事兒,可馮道答應得何其痛快:“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之後契丹侵佔中原,耶律德光很是傲慢,問馮道:“你為什麼來見我?”馮道的回答卑微得讓人面紅耳赤:“無兵無城,怎敢不來?”耶律德光更是囂張:“你是何等老子?”馮道說:“無才無德,痴頑老子。”如此自貶跪舔敵首的奴才樣,真是把整個國家的顏面丟盡了。可世人總是不提接下來的對話,耶律德光心中暗爽了後,便開始切入正題:“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這時才躬身正色道:“此時佛出亦救不得,只有皇帝救得。”之前的對話只為了這一句,因為這一句,耶律德光才有所悟,適時約束契丹兵團對平民的燒殺搶掠,多少百姓因此免遭塗炭。

世人皆稱屈原,卻無人頌馮道

試想馮道當時若是心中浩氣長存,口中義正辭嚴, 只怕中原大地上愈加風起雲湧,百姓在其中又要受多大的罪。

奴才我一個人當,只願無愧於天下蒼生。胸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抱負,能屈能伸才是真丈夫。

這就是兩面三刀,寡廉鮮恥的十朝元老馮道,不管世人如何評說,他自號“長樂老”,心中無愧屹立於整個五代時期的朝堂,用不同於那些所謂君子大夫的做法,庇護著天下的蒼生百姓。

用所謂的道義來評判一個人有多麼的不公正,相比他的所做所為產生的影響和效果,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觸犯了怎樣的道德標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世人皆稱屈原,卻無人頌馮道

歷史應該為他正名,

相比屈原的為國殉道,嵇康的隱居不仕,馮道的這種救天下於水火的圓滑世故是不是也值得人們肅然起敬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