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惟禮拜日得告休沐,餘日悉開院議事”,淺談古代的法定節假日

2021-09-13由 阿曾暢談歷史 發表于 歷史

引言

在現代社會中,除了每週都有的兩天週末休息日外,還有很多基於節日而存在的假期,對於很多人來說,假期就是幸福生活的直接體現。實際上,假期在我國曆史上由來已久,早在秦漢社會中,人們就擁有了完善的休假制度。那麼古代人又是怎樣休假的呢?

“惟禮拜日得告休沐,餘日悉開院議事”,淺談古代的法定節假日

休假的由來以及發展歷史

我國休假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時期,在《請吳王觀書啟》中:

“孔子假期玩年,至於韋編三絕。”一句就體現了假期的雛形。

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直到漢代期間,才有了對休假制度的明確記錄。在《漢律》中曾寫到:

“吏五日得一休沐。”

從這句話就能知道,

每當官吏工作五天之後,就會有一天的休息日

,在查閱歷史資料的過程中也能發現,除了固定休息之外,當官員們有特殊的事情或者是生病的時候,也能得到休假的機會

“惟禮拜日得告休沐,餘日悉開院議事”,淺談古代的法定節假日

到了唐代時,各種節假日也成為了地方政府確立的法定名目

。在當時的社會中,休假的種類不僅變得豐富多彩,就連假期的時間也相應延長,無論是遇到節日還是特殊的天氣情況,人們都能夠獲得休假的機會。根據《唐六典》的記載:

“官員每十天可獲一次旬假。”

由於在唐代社會中開始流行起了宗教文化,因此這個時候,

我國也出現了一些帶有宗教色彩的節日,如“佛誕日”

,就是唐朝宗教文化與節假日製度結合的結果。

“惟禮拜日得告休沐,餘日悉開院議事”,淺談古代的法定節假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

當中國進入明清時期後,一些名目繁雜的節日隨即被取消

,在當時的社會中,也只對一些重大的節日加以保留,就這樣,例行的休假也變成了每月一天。

隨著近代中國與世界開始接軌,傳統的中國休假方式也變成了西方社會的假期模式,

直到現在,我國社會中沿用的都是星期休假制度

。但與西方社會不同的是,在我國的節假日規定中,蘊涵了很多文化方面的因素,隨著我國對傳統節日的越發重視,我們也會發現,像端午節、清明節等具有中國傳統色彩的節日也重新回到了現代人的生活中。

“惟禮拜日得告休沐,餘日悉開院議事”,淺談古代的法定節假日

休假中所進行的娛樂活動

與現代人相似的是,

當古人休假的時候,他們也會選擇外出遊玩來放鬆身心

。在當時文化環境的影響之下,許多事人也會選擇在節假日的時候進行文學創作。從許多著名詩人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古代人在放假時的快樂。宋代著名詩詞《水調歌頭》也對中秋之景有了詳細的描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這句詞中,也能感受到古人對與家人團圓的嚮往之情。

“惟禮拜日得告休沐,餘日悉開院議事”,淺談古代的法定節假日

除此之外,在古代社會放假的時候,許多特色的節日活動也是節假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

在唐代社會中,每逢節假日就會取消平時嚴苛的宵禁制度,讓人們都能感受夜遊的喜悅。

在一些特殊的節日中,人們也製作出了與節日相對應的食物,以特殊的食物來豐富節日的內涵。

時至今日,諸如餃子、粽子、月餅等帶有節日文化的食物仍然是我們現代人過節時必備的物品。

“惟禮拜日得告休沐,餘日悉開院議事”,淺談古代的法定節假日

休假對於古人的必要性

透過社會的不斷髮展可以看出,適度的休假有利於保障工作的積極性。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曾記載:

“寒食之節,不蒙放出,怨恨把器伏,三千人一時銜聲。皇帝驚怕,每人賜三匹絹,放三日暇。”

由此可見,如果說社會中沒有節日存在的話,就會導致人們出現消極怠工的想法。

除了放鬆身心的作用之外,節日的出現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經濟的發展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說沒有一些節日存在的話,我國曆史上許多文化就會面臨消失的風險。而如果沒有節日讓人們有時間出門消費的話,就會導致社會經濟進入到一個相對停滯的階段中去。可以看出,休假制度的存在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是有著重要作用的。

“惟禮拜日得告休沐,餘日悉開院議事”,淺談古代的法定節假日

結語

自古以來,休假的制度就存在於我國社會中,對於社會的穩定發展而言,休假是必不可少的。雖然說隨著我國社會形態的不斷變化,休假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逐漸發生了改變,但實際上,休假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始終都有著重要意義。無論我們現代人休假的目的是什麼,這種休假制度的出現都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在日後中國節日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應該逐漸重拾節日的文化核心,將中華文明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漢律》、《唐六典》、《水調歌頭》、《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本文於今日頭條首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