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我最缺的不是錢和遠方,是生活

2021-09-07由 我是北崖君 發表于 歷史

文/北崖

1

我最缺的不是錢和遠方,是生活

日常生活和旅行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以前,我一直以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活法。

日常是瑣碎忙碌生活的重複,旅行是去遠方休閒放空,告別日常的自己。

不久前,一次深夜加班後的隨意行走,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那天,我們加班到凌晨。我和一位兄長走到東單路口。西望著長安街,燈火闌珊,天色半明半暗。

我和兄長說,“咱去天安門轉轉吧?”他欣然同意。

我倆沿著長安街西行,走過天安門,繞行南長街,圍著故宮的城牆,走了兩個多小時,沿途皆是風景。

有人在天安門華表前興奮拍照,有人在故宮城牆邊垂釣,有人在高牆下甜蜜依偎低語……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夜色中,有些人的眼睛特別亮,閃耀著驚奇和欣喜,像星光一樣,熠熠生輝。

兄長也是剛來北京不久,對周邊一切都饒有興趣。

我邊走邊介紹城樓宮殿和深街窄巷,說起前些年生活的細枝末節。

我跟他講曾經每天早上在長安街上“風馳電掣”騎行,講一度堅持拍攝中山公園的鬱金香、梅花、銀杏葉,景山公園的牡丹,故宮全景和角樓,講澤園酒家肥而不膩的紅燒肉,講三聯書店的講座、人藝話劇對心靈的給養……

講著講著,我突然沉默下來。

因為,我不記得上一次做這些事是什麼時候了,三年前,或是五年前,還是更久以前?

這些地方,離單位不過三兩站公交的距離,步行不超過半個小時。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把這些美好給弄丟了。

那一刻,我覺得,這幾年我沒有真正生活過。

這個城市永遠熱氣騰騰,但我卻慢慢冷下來,很久都沒有好好看看高高的城牆和盛放的花朵。

我匆匆路過它們,匆忙走過生活,時常經過美,卻渾然不覺。

兄長仁厚,看我似有所觸動,拍拍我的肩膀說:“這些都是很好的風景,咱們再忙啊,也不能把生活落下。”

那天晚上,我久久不曾入眠。對於自己慢慢遠離的美好的日常生活,很茫然,卻又不知為何。

2

我最缺的不是錢和遠方,是生活

兩週後,在大望路的一家書店,聽了作家舒國治先生的一場關於旅行和審美的講座,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那天,我提前兩個小時就到了,帶著舒先生的書,在講座開始前,重溫一遍。

難得閒暇,有種久違的寧靜。

舒先生到得也早,高而瘦削的身材,穿一雙運動鞋,背一個很大的揹包。

他簡單地與工作人員銜接之後,就去書店看書了。

遠遠看去,如同一個送孫女孫子上學後,隨意逛書店的長者。

舒先生在講座中分享了旅行中的一些見聞和感想,對我觸動最深的,是那些脫口而出的生活細節。

清晨在河南鄉鎮街道,吃剛出籠綠色豆腐卷,煎包,綠豆稀飯。他喜歡這樣吃一點,那樣吃一點,用不同的食材來供養自己。

在湖南水岸邊,有位90多歲老人,在大碗裡放的兩片茶葉招待他們,那水喝起來是無比甘甜清新。

舒先生還說,每到一個地方,他喜歡到公園遠遠看人打拳。

每個地方的人都不一樣,他們打拳風格也不一樣,就像看碑林一樣,各家各派,有著不同的韻律和節奏。

這些細節,舒先生描述的特別具體,語氣平淡,卻透著一種享受生活的愜意。

隨著他的講述,我突然意識到,原來他眼裡的風景,都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最缺的不是錢和遠方,是生活

我經常路過打拳的人們,吃過很多地方的小吃,卻從來不曾感受到那種欣喜。

舒先生不是因為旅行,才感受到美的。

而是因為他有一顆旅行的心,對生活充滿愛和好奇,善於發現細節之美,才讓日常生活和旅行,看起來那麼美好。

舒先生的書也是如此,他總是不吝惜筆墨,描述生活中的種種細節,燒餅油條、陽春麵、便當、自助餐,都是無比美好的感受和回憶。

臺北的蔥油餅,員林的肉圓,王功的米糕冰棒,草屯的蚵嗲,北京的烤紅薯,單是讀文字,都讓人垂涎欲滴。

舒國治先生無論在哪裡,都能遇到美好。在臺北,他找小吃、逛書店,走街串巷,被戲稱為“地下市長”。

年輕時,他在美國無所事事晃盪過7年,穿行44個州,沒錢就打零工,有錢就繼續上路,看了無數風景。

他曾經說,“我們缺的不是錢,是生活。”

那些尋常的生活細節,在他眼裡都是很美的風景,而在我們很多人眼裡,那只是自己想逃離的生活。

也許,生活一直在那裡,怎麼去挖掘它,才是造成我們對生活感受不同的原因。

當我們失去對細節的感受,生活,也只能是生活而已; 旅行,也會不如想象中美麗。

3

我最缺的不是錢和遠方,是生活

去年這時候,我曾隨團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過短期學習。

早餐和晚餐,都安排在三一學院的一個餐廳,那是哈里波特的取景地,美得一塌糊塗。

我們每天都會經過UC主樓,那主樓配合門前草坪,簡直是拍照的聖地,走在各個教室中,就像走進歷史一樣,既厚重,又新奇。

開始幾天,我和大家一樣興奮,拍照留念,早晚流連於校園景色。

可一週之後,這種感覺慢慢就淡了。再接下來,有時天氣不好,課餘時間就呆在旅館裡刷手機。

如果不能保持新鮮的心態,生活的慣性就會把我們拉回從前的生活軌跡。

無論你是在家鄉,還是在遠方,都不會持續用心去觀察和印證那些給人感動的細節。

想來,我對生活的輕慢,就是這樣慢慢形成的。

乍見會歡喜,慢慢會淡去,直到有一天,忽略那些打動自己的細節,對周邊的一切開始漫不經心起來。這樣的我,再也看不見身邊美好的東西。

當我眺望風景時,它們很遠很美,當我擁有風景時,它們很近很尋常,我的日子,也隨之變得尋常。

風景再美,也敵不過一顆忽略的心。

美是從來不會給任何人讓路的,我只能遇見它,或者繞過它。

如果失去了那顆旅行的心,即使是同一片風景,同一條街道,也會變得再平常不過。

風景如同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我們如何對待日常,就會如何對待遠方。

我最缺的不是錢和遠方,是生活

清朝沈復寫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這幾年經常被人提起,還登上圖書熱銷榜。

書中對夫婦二人生活藝術的描寫,令人悠然神往。

沈復的夫人芸娘,善手工、烹飪,也喜歡玩,把日常生活過得非常溫馨,被近代文人大家推崇不已,林語堂更是稱她為“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大約是她對生活的用心打動了現代的人吧。

書中提道,夏天時,芸娘會用小砂囊包起一點茶葉,在傍晚放到初開的荷花花蕊中。

荷花晚上收合花朵,茶葉吸取荷花的香氣、精華。

第二天,芸娘再把砂囊從花蕊中取出來,用帶著荷香的茶葉招待朋友。

焚香時,芸娘先把香蒸透,放在銅絲架上,把銅絲架放在爐上,離火半寸,徐徐烤之,香味幽韻又不生煙火,那種意境,真是美到了極致。

這些日常生活,被芸娘進行了提煉和萃取,雖然布衣素食,卻充滿了詩意,讓人讚歎不已。

它的後面,是一份安靜自在的性情,也是一種謙卑用心生活的態度,那份閒適與喜悅,也許是對用心生活的人的豐厚回報吧。

也許,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旅行,我們最終看到的,只是我們自己。

奔向遠方,走馬觀花,也許我們能看到更多,可只有停下來,讓心駐留在日常生活裡,我們才能對生活感受更深。

旅行不是遠行,日常也不是庸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迴歸,迴歸自己的心。

有了這顆心,無論是日常,還是遠方,都會成為很美的風景。

當我們像旅行者一樣,在這個城市裡認真生活,去追尋自己熱愛的一切,就能在在日常的時光裡,遇到最美的自己。

注:本文首發於“好好虛度時光”平臺,文中部分圖片亦來源於該平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