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淺談戰國時期魏國變法對周邊國家的啟示

2021-09-07由 成熟的標誌是相處不累 發表于 歷史

戰國初年,魏在七雄中率先進行變法。

魏國作為三晉之一,地處原來晉國中部和西南部的平原地區,地理環境呈現兩大特點:

一是平原居多,四周無險要的山川可作屏障;二是被秦、楚、齊、趙這樣一些強國所緊密包圍,不存在緩衝地帶,無論向哪個方向發展都會與毗鄰的大國直接發生衝突。

在這種為大國所夾裹的地理環境,使魏國無論退求自保,還是進求擴張,都面臨著比別國更為嚴峻的形勢,如果不能儘快加強自身實力,勢必會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被動挨打,坐以待斃。

那麼,實力從哪裡來?只能從興利除弊的社會改革中贏得。

魏國的改革,是在魏文侯領導下,由眾多謀士參與決策和實踐的一項整體工程。許多內容,或是魏文侯合眾人之謀而作出的決策,或是地方根據中央基本要求所進行的發揮,很難具歸結為一人之功或一時之事。不過,在李悝任宰相期間推行的幾項新政,皆為李悝倡議,魏文侯首肯,在時間和內容上都比較集中,而且對六國產生的影響也較大,故後人常以

“李悝變法”

作為魏國改革的代稱。

淺談戰國時期魏國變法對周邊國家的啟示

“李俚變法”,即李悝協助魏文侯推行的新政,主要有三項內容:

第一、廢除世卿世祿制,用因功受祿的官僚政治取代憑藉血緣關係世襲爵祿的貴族政治。

第二、推行“盡地力之教”,加速發展農業。

第三、制定刑法,加強法制。

為了鞏固魏國已有的變法成果,維護新的財產關係和統治秩序,李悝還研究、總結了當時各國現存的法律,並集其大成,為魏國制定了一部新法典《經》,用以加強法制。

除了上述三項新政之外,在魏文侯領導下,魏國還在行政統治體制及軍制方面進行了大的改革。

在行政統治體制方面的改革主要是為加強中央集權,發展了郡縣制,大大削弱了分封制。

淺談戰國時期魏國變法對周邊國家的啟示

在軍制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建立了經過考選的常備兵。

考選的條件十分嚴格,中選計程車兵稱為“武卒”,國家給予優厚的待遇,除了可免去全家徭役,還可佔有上等田宅。常備兵考選制的建立,一方面提高了魏國軍隊的素質與戰鬥力,另方面調動了魏國民眾從軍打仗的積極性。魏國因此培養了大批軍功地主,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戰國初年的魏國由於首倡改革,國中人才薈萃,政治活躍,經濟繁榮,軍力強盛,法制嚴明,與列國相比,幾乎哪方面都處於先進地位,故國勢猛增,很快成為威逼四鄰的頭等強國。

從公元前413年起,魏開始向西鄰秦國進攻,先是敗秦軍於鄭(今陝西省華縣),接著又派太子擊包圍秦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縣東南),並佔有其地。與此同時,魏文侯又派大將樂羊越過趙國,北攻中山,終於滅了中山,將其變作少子摯的封地。

西線的勝利鼓舞著魏國進一步向東、向南開拓。公元前404年,魏與韓、趙組成聯軍,攻打齊國。聯軍進軍順利,“得車二千,得屍三萬”①取得大勝,兵鋒直達齊長城。

公元前388年,吳起又乘勝再率魏軍攻齊,一度深入到齊國的腹地靈丘(今山東高唐縣南)。

公元前400年,魏發動三晉聯軍,與亦想吞鄭的楚國交鋒,並在乘丘擊敗楚軍。公元前391年,三晉聯軍再敗楚軍於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榆關(今河南中牟縣南),大梁從此落入魏國手,並在魏惠王時成為魏國都城。公元前371年,魏自行攻楚,佔領楚的魯陽(今河南魯山),魏的國土遂在黃河以南得到很大擴充套件。

淺談戰國時期魏國變法對周邊國家的啟示

改革帶給魏的強盛並不止於魏文侯之世,繼文侯之後的魏武侯、魏惠王統治時期,魏國一直保持著強國的威勢。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此後,魏國就開始集中力量經營中原。韓懼魏之強,多次被迫與魏交換土地,使得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連成一片,造成了十分有利於魏的形勢。公元前356年,魏惠王對韓、宋、魯、衛等小國施加壓力,迫使他們入大梁朝魏,

在列國中造成魏為中原霸主的形象。

到公元前344年,魏惠王進一步借“功大而令行天下”的威勢,“廣公室、制丹衣”,“乘夏車,稱夏王”,儼然擺出天子的架勢,在列國中率先稱王。周圍的諸侯自知此時尚敵不過“大魏”,只得認可。

魏國的首強至此達到高峰。

魏國的改革和改革帶來的強盛,對戰國的歷史發展是個有力的推動。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向天下證明,在“大爭之世”,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和希望。它為列國樹立了一面改革圖強的旗幟。魏國的國土吸引著四方有識、有志之士前來學習,成為為列國培育各種改革人才的故鄉;由魏開創的改革綱領,諸如“食有勞而祿有功”、廢除貴族特權、“行盡地力之教”、著力發展農業、考選“武卒”、獎勵耕戰等,成為那個時代帶普遍性的革新原則,在後來列國的改革實踐中,以不同方式和程度,一再得到借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