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武進史話6——朝令夕改,析置陽湖

2021-08-25由 中之林 發表于 歷史

元朝建立後,常州升為路,領晉陵、武進兩縣。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指揮紅巾軍攻打元軍,橫掃南京、鎮江等地,自稱“吳國公”,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根據地逐漸鞏固。他掌權江南後,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重置郡縣,興耕積糧,以強化對江南的統治。次年三月,徐達助朱元璋攻取常州,改元朝所設的常州路為長春府,為“萬古長春”之意;同時又取“永定久安”之意,將武進縣改名為永定縣;取“京畿臨近”之意,改晉陵縣為京臨縣,同年又將京臨縣併入永定縣。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為進一步加強對江南的管理,大力推行墾荒屯田,徵收商稅。為了理順郡秩縣序,他又對之前所改的郡縣名稱進行復古性調整,長春府複名為常州府,永定縣也恢復了原來的武進縣名。

在武進歷史上,“永定縣”和“京臨縣”從改名到複名僅僅數年時間,可謂“朝令夕改”,但卻是元朝政權滅亡前一段歷史的縮影和見證。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破擊各路農民起義軍,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因避明光宗朱常洛諱,常州府改稱嘗州府。

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次年,清軍南下江南,佔領嘗州,嘗州府復為常州府。

清朝建立後,經順治、康熙兩朝治理,江南地區的農業、商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武進縣的人口數量也由明末的不足三十萬,激增到百萬餘人。人口數量和經濟活動的增多,造成武進賦稅連年遞增,民眾不堪重負。康熙帝南巡時,曾在武進寫下《御製南巡江南詩》,詩中寫到“國家賦稅東南重”,朝廷已知當地官吏、百姓都為賦稅所累,所以決定減免往年欠稅,地方政府也應盡力摒棄奢靡之風,減輕百姓負擔。康熙帝此次南巡雖然減免往年欠稅,之後的賦稅指標卻並未降低,民眾仍為賦稅所累。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常三府州縣賦稅繁重,奏請分大縣為小縣,然後清戶口、查田畝,以按實數徵收賦稅。這一建議得到雍正皇帝允准後,四年(1726年),常州府下轄武進、無錫、宜興三縣各分為二,武進分出東部城鄉一半地域,新置陽湖縣,同屬常州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