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初第一疑案——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逐一推敲,還原真相

2021-08-23由 清新生活家girl 發表于 歷史

關於孝莊太后,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她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一事。早在順治朝,民間就已經有多種流言傳播。後來,順治帝對多爾袞開棺鞭屍,康熙帝三十多年遲遲未將祖母與祖父皇太極合葬,雍正帝在孝陵之外另建昭西陵安葬孝莊太后等一系列不符合常理的事件,似乎暗暗印證了這一民間傳說並非是空穴來風。

清初第一疑案——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逐一推敲,還原真相

流言起因

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一說的傳開,與一首七言詩相關。順治七年(1650),明朝遺臣張煌言寫了《建夷宮詞》10首,其中一首如此寫道: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掖庭猶說冊閼氏,妙選孀閨作母儀。椒寢夢迴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

這首詩的前四句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給太后預備的壽酒變成了交杯酒,太后所居的慈寧宮裡張燈結綵,禮部尚書昨日剛剛制定出新的禮儀。什麼禮儀呢?太后出嫁的禮儀。

這首詩是當世人寫當世事,所以一經流傳,立即造成了很大的轟動。之後又有好事者不斷往裡新增細節,於是關於孝莊太后和多爾袞的故事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成為影響至今的清初第一疑案。那麼,孝莊太后真的像張煌言的詩中所言,嫁給多爾袞了嗎?

首先看看這個流言的製造者張煌言。張煌言是明末抗清將領之一,寫作《建夷宮詞》時,人正在南明控制下的江南。《建夷宮詞》一共10首,內容都是嘲笑建州女真“蠻夷”的生活習性,用詞誇張不羈,極力醜化清朝皇室,所以其言可信度實在不高。再者,詩中對太后下嫁一事的描述也有硬傷。“慈寧宮裡爛盈門”說的是在慈寧宮操辦喜事。但據歷史檔案記載,慈寧宮在李自成撤離皇宮時已經被焚燬,直至順治十年(1653)才重新修葺,由孝莊太后居住。

其次是流言中兩位主角結合的可能性。孝莊太后原名為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首領莽古思的孫女,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13歲時嫁給了當時還只是後金皇子的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封布木布泰為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一共為皇太極生下了三女一男。其子福臨,於崇德三年(1638)正月出生,於崇德八年(1643)繼位為帝。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生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生母是被迫殉葬的大妃阿巴亥。努爾哈赤在世時十分寵愛多爾袞,曾有意將汗位傳於他,但不幸的是多爾袞還未長大成人,努爾哈赤就駕崩了,之後皇太極在眾貝勒的擁護下繼位。皇太極對自己的這個弟弟十分忌諱,但少年多爾袞非常聰穎,他一方面不斷向皇太極表示忠心,博取皇太極的信任,一方面努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慢慢聚集自己的威望。皇太極稱帝后,論功行賞,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六王的第三位,其時年僅24歲,可謂是少年英雄,春風得意。

孝莊太后與多爾袞年紀相仿(只差一歲),一個是草原上有名的大美女,一個是征戰沙場的少年英雄。僅此一點,就給了流言傳播者發揮想象的空間。野史傳言,孝莊太后在嫁給皇太極之前,早已和多爾袞私訂終身。皇太極橫刀奪愛,一對小情人才無奈分離。皇太極駕崩後,多爾袞為保住心愛女人的地位,寧肯放棄自己當皇帝的機會,扶持孝莊太后6歲的兒子福臨繼位。但後來多爾袞專擅朝政,又生出廢帝自立之心。孝莊太后洞悉後,為安撫多爾袞,不惜以太后之尊下嫁於他。二人定下婚期後,還以順治帝的名義頒詔天下,宣稱:“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寡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於是孝莊太后公然嫁給了小叔子多爾袞。

清初第一疑案——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逐一推敲,還原真相

流言終結

這一故事講來很是婉轉動人,但仔細推敲,漏洞百出。首先,孝莊太后出生在蒙古科爾沁,多爾袞則出生在滿洲赫圖阿拉,兩地相去甚遠,二人不可能青梅竹馬,私訂終身。對此,也有人提出是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皇太極迎娶孝莊太后的姑姑哲哲時,多爾袞跟隨皇太極一同迎親,與孝莊太后一見鍾情。但事實上,以皇太極和後金的威望,是不可能親到科爾沁娶親的,而是由科爾沁部將本族的女子送過來。況且,當時即便孝莊太后跟隨送親的隊伍來到建州,與多爾袞相識,二人也不可能產生愛情,因為那時他們都只有兩三歲。

所以,二人唯一有可能熟識的機會就是孝莊太后嫁給皇太極的次年,努爾哈赤病逝,多爾袞的母親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年幼無依的多爾袞便由哲哲暫養於宮中。二人有可能在哲哲的宮中相遇相識。那一年多爾袞15歲,孝莊太后14歲,一個是英俊少年,一個是美貌少女,產生朦朧的愛意也可以理解,但這只是一種可能性的推斷,畢竟當時孝莊太后已是多爾袞的嫂子,彼此心中都有一根弦繃著。

其次,皇太極駕崩後,多爾袞與豪格進行了激烈的皇位之爭。若非以豪格為代表的兩黃旗強烈反對,多爾袞早在其胞弟的支援下登上帝位。所以,多爾袞放棄皇位,改擁立孝莊太后之子福臨,實屬無奈之舉。

再次,清朝入關後,多爾袞以攝政王的名義把持朝政,雖不是皇帝,但所享榮耀與皇帝無異,實在不必再冒天下之大不韙罷黜順治帝,取而代之。如此,孝莊太后也就再無下嫁的理由。至於野史中所提到的聖旨,也沒能在清宮檔案中找到記錄。且當時中國與朝鮮關係親好,如果清廷真有這樣的奇事發生,朝鮮的文獻中必有記載,但朝鮮並無關於此事的記錄。

清初第一疑案——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逐一推敲,還原真相

奇怪的墓葬

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傳言起因雖經考證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並非空穴來風,這麼一段看似荒唐的緋聞能流傳多年,併成為清初第一疑案,是因為在史學材料上也有很多讓人難以解釋的地方。

首先就是孝莊太后的安葬問題。孝莊太后並未依照常規與皇太極合葬,而是先將其棺槨放置在順治帝孝陵處的暫安奉殿三十多年,後又特意在孝陵牆外,單獨建昭西陵安葬之。對此,康熙帝曾轉述孝莊太后的遺言,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且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孝莊太后此言,乍一聽理由充分,但也經不起推敲。孝莊太后不願與皇太極合葬的理由是怕驚動了皇太極的靈魂,但早在順治七年,孝端文太后去世時,就曾開啟昭陵,將其棺槨與皇太極棺木並放。當時不怕驚擾皇太極安息,怎麼今日又怕了呢?孝莊太后還言自己要葬在順治帝的孝陵附近,是遵循古訓“母宜從子”,但依照古訓,女子出嫁從夫,夫妻之禮應在母子之禮之上。所以這一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另外,雍正帝即位後,再次轉述孝莊太后此話,又加上一理由是“恐勞民動眾”,但當時康熙帝為了祖母能在死後也住得舒適,在建造暫安奉殿時,不惜百里迢迢,把紫禁城慈寧宮的幾間房子拆運至遵化,而雍正帝在建昭西陵時也添加了很多其他後陵沒有的建築,這些耗費不可謂不大。

如此種種,讓人很難不去懷疑孝莊太后不與皇太極合葬其實是另有隱情,即她後來下嫁於多爾袞,不再算是皇太極的女人,故而不能與皇太極合葬。但孝莊太后一生兩輔幼帝,功在社稷,又不能草草安葬了事。於是,雍正帝在孝陵外另起昭西陵安葬,既成全了後世子孫對孝莊太后的孝義之心,也顧及了皇太極的顏面。因而,現在很多學者都把昭西陵視為太后下嫁的鐵證。

清初第一疑案——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逐一推敲,還原真相

孝莊太后布木布泰畫像

皇帝的仇恨

順治帝十分恨多爾袞。順治七年,多爾袞意外死亡後,其政敵揣測聖意,紛紛揭發多爾袞多項大逆之罪。順治帝就順水推舟,削奪了曾對多爾袞的一切封典。此後順治帝猶不解氣,又命人將多爾袞的墓葬毀掉,將其屍身從棺木中拉出,施以鞭刑。

中國自古有死後為大的說法,意思就是尊重逝者,即便與此人有多大恩怨,一死百了。所以順治帝此舉未免有些太過分,況且多爾袞到底是清朝的有功之臣,對大清的建立和清初的穩定有著別人無法相比的功勳,所以即便有罪,也可功過相抵,剝奪其封號已然足夠,不至於再受鞭屍之辱。由此,足見順治帝對多爾袞的恨意有多深。故而對照康熙帝對鰲拜的處置,人們不禁要懷疑順治帝之所以如此怨恨多爾袞,除了多年來政治上受其壓迫,另有精神和情感上的折磨與羞辱。而對一個帝王而言最大的羞辱莫過於讓自己的母親以色事人,求得自己的平安。

關於這點,持太后下嫁說的人在順治帝對多爾袞的稱呼上找到了依據。清軍入關之後,順治帝對多爾袞的稱呼一變再變,先是叔父攝政王,繼之是皇叔父攝政王,後加封為皇父攝政王。明明是叔父,卻直稱為“皇父”,這不是明擺著說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結婚了嗎?而且,滿洲向來有“轉房婚”的風俗。轉房婚,又稱為“收繼婚”、“升房婚”、“轉親婚”、“叔嫂婚”等,指父親死後兒子可以收娶其年輕的後母,兄長死後弟弟可以收娶其嫂子,或者弟弟死後兄長收娶其弟媳。這種婚姻形式一度在漢族和周邊少數民族中廣泛流行。但宋朝以後,中原地區受到倫理的約束取消這一風俗,但在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轉房婚”仍然很常見。所以孝莊太后嫁給多爾袞是符合滿洲風俗習慣的,不存在禮儀上的障礙。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間,史官蔣良騏在著《東華錄》時提到,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追查其罪,其中有一條罪狀是“親到皇宮內院”。可是後來官方編修《清世祖實錄》時卻刻意刪掉了這一罪行。如此欲蓋彌彰,可見其中確有隱情。

清初第一疑案——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逐一推敲,還原真相

真假難辨

雖然以上證據,都有其道理,但到底都是一些間接證據,建立在人們的推測之上。反對太后下嫁說的學者針對這些說法,都一一進行了反駁。

首先是昭西陵的修建。雖說夫妻合葬是常規禮數,但若孝莊太后真有此遺言,以康熙帝對孝莊太后的孝順,自然不敢違逆。但孝莊太后同時也給康熙帝出了個難題。孝莊太后是順治帝的生母,位分自然在順治帝之上。但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之下,處於陵園內最高的位置,如此,孝莊太后的陵墓無論建在陵園何處,地位都會低於孝陵,這自然是對孝莊太后的不尊。所以,康熙帝才在孝陵外,建暫安奉殿,將孝莊太后暫時安置於此處,一來可以成全孝莊太后的心願,二來也不違背祖宗家法。但一直就這麼放著也不是辦法,雍正帝即位後,就在孝陵大紅門的左側另起爐灶,修建昭西陵安葬孝莊太后。這樣,一來昭西陵單獨建設,不屬孝陵陵園範圍,也就沒有低於孝陵一說;二來清朝以左為尊位,昭西陵建在左側,以示後世子孫對孝莊太后的敬意。

其次順治帝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也不奇怪。中國古代皇帝有稱德高望重的大臣為父的傳統,例如周文王即尊稱姜子牙為“尚父”,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這只是表達尊重的一種方式。況順治帝稱多爾袞為“皇父”是出自大臣的建議,由正式廷議後才確定的,與孝莊太后無關。至於轉房婚的確是滿族的風俗,但有這一風俗不代表孝莊太后就真的遵循風俗習慣嫁給了多爾袞,畢竟當時清朝已入關,在中原稱王,要考慮漢人的接受程度,以免給反清人士找到藉口,生出是非來。

而“親到皇宮內院”一條,就更容易理解了。孝莊太后當時作為太后輔佐幼帝是有必要經常和攝政王多爾袞討論政事,太后不宜外出,就只能是多爾袞到內院了。而且,若真如流言所說,孝莊太后下嫁給多爾袞,二人就應該住在一處,又何必“親到皇宮內院”,成為順治帝處置多爾袞的罪狀之一?

不管怎樣,直至今日,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一事,否定者有之,肯定者也有之,事情的真相如何,史學界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定論,只能期待更多的材料被發現。但無論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都無損孝莊太后的英名和後人對她的敬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