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五嶽歸來不看山,五嶽歸來不看山,五嶽歸來不看山,五嶽歸來不看山

2021-08-21由 馬嘶鹿鳴 發表于 歷史

五嶽歸來不看山。山嶽崇拜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信仰傳統,據我推測可能在我們的祖先還淹留於崑崙山(口口相傳而已,無法確指,但並非今日的崑崙山,今日的崑崙山是漢武帝在中國的西部劃了一個圈定下來的)時形成的,後來遷移到中原後,在崑崙信仰之外,適應新的地理環境,逐漸又產生了五嶽五鎮信仰。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全中國都把旅遊作為一項重要產業來做的今天,五嶽的名聲日甚一日,被做足了文章,而五鎮卻始終默默無聞,甘於寂寞,這實在是一種反常的現象。我到紹興的時候發現,即使是以精明著稱,商業開發無所不用其極的紹興人,在旅遊宣傳上也很少提到境內的五鎮之一會稽山,讓我很有些不解和疑惑。

所謂

五鎮

是指在國家祀典上僅次於五嶽的五座山: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西鎮吳山、北鎮醫巫閭山、中鎮霍山。說白了就相當於五嶽的副官。東鎮沂山位於山東省臨朐縣,為

五鎮

之首;南鎮會稽山位於浙江省紹興市;中鎮霍山位於山西省霍州市;西鎮吳山位於陝西省寶雞縣;北鎮醫巫閭山位於遼寧省北寧市。

五鎮起源於何時,其實現在已經很難講清了,《明史》上說:“《周官》:兆四望於四郊,《鄭注》以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似乎周朝就已有“四鎮”了。

正如五嶽一開始只有四嶽一樣,五鎮起先也只有四鎮,少一箇中鎮。一直到唐朝時,在國家祀典中還只有四鎮,《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

·

禮儀四》載:“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鎮沂山,祭於沂州;南鎮會稽,于越州;西鎮吳山,於隴州;北鎮醫無閭山,於營州;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充。”每年由當地的地方最高長官刺史,相當於今天地級市的市長代表國家進行拜祭。

到了宋朝,加了一箇中鎮,才正式有了五鎮的說法,《宋史》卷一

0

二《志五十五

·

嶽瀆》記載:“立春日祀東鎮沂山於沂州。立夏日祀南鎮會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鎮吳山於隴州,。立冬祀北鎮醫巫閭山於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土王日祀中鎮霍山於晉州。”宋朝山河破碎,幽雲十六州始終沒有收復,在長城之外的北鎮便只好望祭,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元朝皇帝也入鄉隨俗,《元史》中就記載忽必烈對大臣們說:

五嶽四瀆祠事,朕宜親往,道遠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國務,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漢人選名儒及道士習祀事者。

這些山河之神,本來是應該我親自去的,但是路太遠了,又沒有發明飛機,我只好讓我的大臣代勞了。忽必烈送給五鎮的禮物要比五嶽低一個檔次,“五鎮銷金幡二、鈔二百五十貫”。元朝還規定,新皇帝登寶位,都要給這些山河之神送禮物,給五嶽“各中統鈔五百貫“,五鎮就要少一些“各中統鈔二百五十貫”。畢竟是副職嗎,想必這些神仙也能理解。

到了明朝,五鎮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因為在元朝的時候,五嶽都被皇帝封為“帝”,五鎮卻什麼封號也沒有。明朝則一視同仁:“今依古定製,並去前代所封名號。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五鎮稱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無閭山之神。

(見《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

·

禮三嶽鎮海瀆山川之祀》)。

要是這五個地方的有關官員聯合起來共同宣傳五鎮,我想還是大有文章可作的,這麼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白白浪費,非常可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