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七十年代河北農村面面觀生產篇

2021-08-20由 在水關關 發表于 歷史

在冀西平原遼闊的田野上,經常可以看到大口井,直徑在五米左右,井壁用藍磚鑲砌,水面距地面六七米上下。幾乎每一方棋盤地,都挖了這樣一口井。那是五六十年代大隊組織人力開挖的。

七十年代河北農村面面觀生產篇

生產隊的院子裡,有牲口棚,專人餵養著馿騾馬等牲口,以備拉車犁地之用。大口井上安裝著水車,有時也套上牲口,拉動水車,如同拉磨一樣,抽出水來灌溉農田。

七十年代河北農村面面觀生產篇

大隊的牲口以穀子的秸稈,俗稱乾草為食物,旁邊放著鍘刀,把乾草鍘成一段段寸許長,投餵到食槽裡,食槽為木製,粗糙的紋理,長方形的體積。走進牲口棚,能看到數匹騾馬甩動著尾巴,驅趕著蚊蟲,不時打著響鼻,咯吱咯吱地嚼食著草料。

七十年代河北農村面面觀生產篇

這草料中添加了一種精華食品,料豆。黑色的,由於蒸煮個體飽滿,這是黑豆。黑豆具有多種營養,和黃豆齊名。提起黃豆,就是大豆,人人盡知。黑豆有黑色素,就像黑芝麻一樣顏色,想必在營養上不遜於黃豆。

七十年代河北農村面面觀生產篇

小孩子到牲口棚裡去耍,一般不會受到使牲口大人的呵斥。他們往往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從大桶裡抓幾把豆裝進口袋,然後跑到外面以快朵頤。這真是一種瀰漫糧香的美味,在終日食用山藥面的日子,一把料豆足以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香甜。

七十年代河北農村面面觀生產篇

生產隊的院子裡,還有一種巨大的鐵製犁鏵,鏵面生滿了鏽跡,掩蓋了曾經閃亮的金屬之光。那是一組四五個犁鏵結構而成的物件,單匹牲口已經拉不動它,需要四五匹牲口才能拉動犁田,據說有時是社員人力拉犁,不知又要幾十人方可拉動。大拖拉機拉動應該可以,但是大拖拉機是稀缺的,因為耗費人力,效率大概不如人工掘地,就閒置再院子裡,小孩子們正好可以騎在上面耍。

七十年代河北農村面面觀生產篇

還有一種果特機,是體型巨大的蒸汽機,不知是燒煤製作蒸汽為動力,還是燒柴油的。總之是一種用來抽水的機器,柴油機的前世吧,放置在村西大口井附近。這個大口井更是非同尋常,是一個足有四五畝大的一片水塘,抽水管伸進水裡,機器開動,把水抽到高處,灌溉莊稼。大概效能低下,後來就拆掉了,空留下一方大口井,生滿了蔥蔥綠草。這機子就僅僅停留在父親的口上,成為了傳說了。

總之那時代的人們絞盡腦汁設計了許多改善生產條件的方案,並堅決迅速化為實際物件,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廢棄了。

後來,大興修建水庫之風,一條大壩將出山峽谷的唐河水路鎖住,高可百米,都是小推車推土石,籮筐抬土石堆成。古有愚公移山,那時則堆山。數萬人齊心協力經年奮戰,終於建成高壩,攔住了洪水,蓄成了碧波盪漾的汪洋大水。這水庫就叫西大洋水庫,位於唐縣境內。沿著平原與山地的結合部,修築了一道水渠,唐河灌渠。每年春天滴雨不落,灌區裡就放下來一道清澈的渠水。

七十年代河北農村面面觀生產篇

我的家鄉就在灌區附近,這下子大口井都不需要了,又開挖了小小的支渠,增設了無數的閘門,控制水流大小水面升降,自流到一方方農田裡。莊稼要水得水,收成自在意料之中。

糞是必須的,農家有豬圈,生產隊的人逐家組織隊伍用手推車推豬糞。挖土墊圈,積攢肥料,也可以獲得工分,作為秋後分糧食的憑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