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文史】唐朝時期的集寧縣:面積超二十三倍,可謂是非一集寧而論!

2021-08-13由 有魚東書房 發表于 歷史

楊葆初《集寧縣誌》疆域之廣袤,一九二四年的集寧縣比當今集寧,面積超二十三倍,可謂非一集寧而論。今從沿革論,定能尋其淵源。

從古看歷史上的集寧

集寧古城(來源網路)

唐有之世十有二州冀,居其一旋為幷州,夏禹更定九州,商周因之秦並天下析為三十六郡,漢分十三州,自茲以降代有因革,而山川歴歴萬古不磨稽往證今略有可述志沿革。

自唐以來,集寧這片廣袤土地,先隸屬冀州又劃幷州(太原府)。夏禹把天下分九州,商周之後秦統一六國,天下分三十六郡。漢代分為十三州,自此世世代代便在此繁衍生息,山川歷經萬古不磨,從此有了記錄這段歷史的考證依據。

集寧設治割豐鎮之地居多興和次之涼城又次之。

集寧縣的設定劃撥豐鎮縣的村莊土地最多,興和縣居中,涼城縣最少。表明和豐鎮在一定程度上,人口流動較其它地方頻繁。人們口音上偏晉北語,尋其淵源更是一目瞭然。

考其沿革允以豐鎮為據。豐鎮在漢屬雁門郡,疆陰縣之東境,代境且如縣之西境。

考證集寧縣歷史沿革,要以豐鎮為依據。豐鎮在西漢屬雁門郡,東臨雁門郡的疆陰縣,西接代郡的且如縣。且如縣西漢屬代郡大約是今興和縣城西北。雁門郡大約在今右玉縣南。

後漢且如省、成樂、武進改屬雲中高柳、馬城仍屬代。

沙陀族建立中原王朝後漢,且如、成樂和武進劃屬雲中、高柳、馬城三地,仍隸代郡。成樂大約在今和林格爾西北,雲中大約在托克托東北,高柳大約今山西陽高西北,代郡是趙武靈王所置屬今河北省蔚縣西南。

北魏梁城高柳郡地屬恆州,北境又北為柔元、撫冥二鎮。

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是拓跋珪建立的北魏王朝。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並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豐鎮,北魏時期屬恆州,北臨柔元和撫冥鎮。從地名,我們皆可瞭解北魏六鎮之變的政治危機,其中柔元鎮(柔玄)是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鎮今四子王旗東南。

從古看歷史上的集寧

推測撫冥古城遺址(來源網路)

當時北魏太和改制後,六鎮成為改革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拓跋鮮卑建國時,其所依靠的軍隊是以鮮卑人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戰勇猛。遷都洛陽後,部落兵發生分化,遷入河南者為羽林、虎賁,勳貴與士族同列;相反世守邊陲六鎮者則由“國之肺腑”逐步淪落為鎮戶、府戶,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鎮軍民的普遍不滿。北魏末年,吏制敗壞,經濟衰退,六鎮遂成為社會問題的焦點。為六鎮之變埋下種子,千年大河南北的文化經濟差距,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北魏明帝孝昌元年,六鎮爆發了衝突,昔日國之爪牙,今則成為反對北魏政權的叛民。北魏雖多次進兵鎮壓,但仍未將亂事平定,最後不得不依靠原六鎮所抵禦的柔然兵,才能把亂事鎮壓下去。有種借仇家打壓同袍的失德之舉,亂事雖平,又為另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挖下深坑。

從古看歷史上的集寧

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來源網路)

唐置單于大都護府。遼時大同、天成、長青三縣北境兼有德州、撫州地。

唐代在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置單于大都護府,是統領漠南突厥族所住地區府州,是漠南突厥族的政治文化中心。那時,豐鎮屬大都護統領。契丹部落耶律阿保機從赤峰巴林左旗一帶定都建立遼。遼時,豐鎮在大同、天成、長青三縣北,也是德州、撫州的統領之地。隸屬淵源另有一番苦澀味。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支援攻打後唐,最後協助石敬瑭攻滅後唐,石敬瑭得以建國後晉。契丹國獲得燕雲十六州後,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金時,撫州西境,大同、宣寧二縣東北境(金撫柔遠、集寧、豐鎮、威寧四縣,按金州領集寧縣又一地非今之集寧也)

豐鎮在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時,在撫州西,臨大同、宣寧縣東北。

元時高原、威寧二縣、寶昌一州屬興和路。明初屬興和守禦千戶所後廢。清初為蒙古察哈爾正黃、正紅旗遊牧地。

元朝是豐鎮地區分屬高原、威寧縣和寶昌州,統領在興和路。明朝屬興和守禦千戶所統領,是軍事指揮機關,直隸中書省。清朝初是蒙古察哈爾部,蒙古正黃旗、正紅旗的遊牧地。

從古看歷史上的集寧

正黃旗(來源網路)

可謂句句有歷史。我們先從蒙古八旗說起,它是清代官僚組織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旗色、官制與八旗滿洲同,惟地位略低於八旗滿洲,而高於八旗漢軍。

繼八旗蒙古的建立,皇太極把旗的編制推廣到整個蒙古地區,把蒙古分為內蒙古和外蒙古。內蒙古二十四部,陸續編為四十九旗,這種旗主要職能是管理本旗民事與行政。以後由若干個旗組成一個“盟”(朝廷指定的會盟處),作為中央對旗的監督機構,“不能干預各旗事務,也無權釋出政令”,“盟長主要是(各旗)會盟的召集人”。內蒙古四十九旗,設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錫林郭勒、烏蘭察布和伊克昭盟。透過盟旗制度實行分而治之,把廣大蒙古人民固定在各自的區域中。那不難得知,我們地區普遍存在的“盟”和“旗”地名稱謂意味深長。比如現今的集寧、土貴烏拉一帶,就是當年的察哈爾部黃旗;涼城、卓資一帶,是紅旗;卓資東至科布林一帶為鑲紅旗;科布林到白音察干帶是鑲蘭旗等等。有些蒙古部族還沒有八旗建制。

雍正十三年設豐川衛鎮寧所,乾隆十五年所裁汰改設豐鎮。乾隆三十三年改為同知,隸屬山西大同府。光緒十年改撫民同知,與寧遠廳直隸歸綏道。

從古看歷史上的集寧

集寧路出土文物(來源網路)

光緒二十七年劃高廟子等村莊,於二道河設興和廳。(今之興和道)民國改元仍隸歸綏,民國三年劃歸察哈爾,民國十年墾務局移設平地泉(地名老凹嘴),民國十一年改為集寧設治局,地當孔道西北要重,民國十二年改縣治。未名的集寧在歷史長河中,分分合合,始末才有一個稱謂,取於集寧路文宣碑“集市安寧”之寓意深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