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清朝皇帝的字輩有哪些?嘉慶道光兩位皇帝的名諱是怎麼產生的?

2021-08-12由 奕昊簡說歷史 發表于 歷史

我是奕昊,為大家簡說歷史,點選上方“關注”,為您分享有趣和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延續上一篇文章的話題,我們今天繼續來討論嘉慶和道光兩位皇帝的名諱問題。為了更好地講述名字避諱的這個問題,先為大家普及一下關於清帝的字輩問題。首先,在清朝前期的四位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愛新覺羅家族按滿族習慣,從名字上分不出輩分。他們並沒有字輩之分,名字可以根據老皇帝的心情或者意願隨意起的。入關以後,受到漢文化正統影響較深的康熙帝,給子孫取名時才開始採用輩分字,而且大家也會發現一個規律,就是第一個字是相同的,比如:康熙帝的兒子們都是“胤”字輩,(至於雍正帝登基後,為兄弟們改名,已在另文中有過闡述,在此不作贅述。),第二個字雖然不同,但他們具有相同的偏旁即“礻”旁,比如:皇長子胤禔,皇次子胤礽(廢太子)、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等等。再說雍正帝的兒子是“弘”字輩,第二個字都帶“日”字,為什麼弘曆不帶日字,已在其他文章中分析過。乾隆帝開始就為兒孫輩及以後幾輩,想好了相應的字輩即

“永綿奕載”

,後續的字輩將在以後進行分享。他給兒子輩起名時,第一個字是“永”字,第二個字是帶

“王”

字,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嘉慶帝,他的名字是

愛新覺羅.永琰

,就帶王字旁的。

嘉慶帝的子輩是“綿”字,第二字都是“

”,但唯獨道光帝的第二字沒有用

豎心旁,這可能和當時雍正帝給乾隆帝起名時的想法有相同之處(此為筆者臆測)。

道光帝的名諱是

愛新覺羅.綿寧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一些問題,什麼問題呢?所有史書中在寫嘉慶帝、道光帝的名字的時候,並沒有用筆者上述所用到的兩個名字,而是另一種寫法——嘉慶帝(

愛新覺羅.顒琰

)、道光帝(

愛新覺羅.旻寧

)。那為什麼同一個人,他們的名字會有不同的寫法,難道是史書記載有誤嗎?

嘉道二帝的名字避諱

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

嘉道二帝的名字避諱

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

其實不然,這就涉及到一個名字避諱的問題了。要說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乾隆帝身上,他自己是一個毫不“避諱”的皇帝,他的名諱不存在避諱的問題,但覺得如果將來兒孫想要天下人再進行避諱,那就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想到這裡,

乾隆帝隨即下旨,還對後世皇帝的避諱改名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朕以為與其改眾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眾無可避,較為妥善。”

也就是說,乾隆帝認為,與其讓天下人為了一個人的名字的避諱問題改變,還不如就皇帝一個人把名字改了,使眾人無可避諱,這樣更為妥善。

個人覺得

,乾隆帝這種做法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處處為別人著想,不要因個人的一己之私去損害普通大眾的利益,僅此而已。

我們具體的來看一下,如果不對皇帝進行改名的話,會存在哪些麻煩之處。比如:詩人寫詩,詩名叫《詠某》,當中的“詠”就犯了皇帝的名諱,需要避諱。您覺得這麼一系列的操作,詩人還有詩興寫詩嗎?再比如:寫一篇文章關於游泳的,其中的“泳”字你要避諱,否則就不能發表,甚至會坐牢,這可真的得不償失。乾脆還是不寫為好。道光帝的名諱是愛新覺羅。綿寧,他的名字中的“綿”,和“棉”、“錦”、“帛”等等相似,天下百姓在寫的時候都會產生很大的不便。所以乾隆帝此舉可謂大大地方便了天下百姓,也是為天下百姓考慮,值得點贊。但是並不是說,嘉慶帝和道光帝的名諱就不用避諱了。史官在撰寫史書的時候,對皇帝的名諱還是要進行一定規範的避諱,那究竟要怎麼避諱呢?我們先來說一下,嘉慶帝名字的避諱,把“永”字改成不太常用的“顒”,並且最後一筆是不寫的,“琰”字雖然不改,但是最後一筆也是不寫的,具體在史書上不同的寫法

見下圖

嘉道二帝的名字避諱

嘉慶帝的名諱

道光帝名字的避諱,把“綿”字改成不太常用的的“旻”字,旻字中

是不能寫的,“寧”字就有所不同了,繁體字寧字中間是個心,避諱寫法也做了相應地調整,

具體在史書上不同的寫法

見下圖

嘉道二帝的名字避諱

道光帝的名諱

不僅如此,紫禁城還有一道門,也因為道光帝的名諱而改名,它就是廣寧門,現在的名字叫廣安門,就是為了避諱而改,但從側面讓我們瞭解到廣寧門改名的具體時間,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寫在結尾

通過幾篇文章的解讀,我們大致把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幾位皇帝的名字避諱問題講了大概,不能說十分完備,聊以慰藉,下一篇我們將繼續為大家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敬請期待!

———END———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