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2021-06-27由 齋晗 發表于 歷史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近年來國際局勢愈發的微妙,美國等一眾國家總是想透過各種手段扼住中國的咽喉,好讓我們屈服在其淫威之下。

好在近年來中國的民族企業愈發努力,湧現出瞭如華為這樣的高階科技公司彎道超車,自此不用再久居人下。不過,

西方把住中國的不僅僅是科技命脈,還有食物命脈。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一)、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西方國家在宣揚“中國威脅論”時,總是不忘提及中國的“糧食威脅”。在他們看來,中國大陸擁有14億之眾的人口規模,

龐大的糧食需求將會導致全球糧食供應短缺。

當然,這只不過是“欲加之罪”而已,實際上世界糧食產量已經多年出現了產能過剩情況,

除了那些政治、軍事動盪之地外,都能持續的保持糧食供應。

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應出一個問題,

就是中國每年都在從海外進口大量的糧食。

其中有大米、小麥這些主食產品,也有花生、大豆、玉米這些主要用於食用油加工的產品。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早在千禧年時,中國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大豆進口國,

在前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量佔全國大豆消費總量的84.86%。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大豆生產國,每年都會向中國輸送鉅額的大豆。

而美國對農戶的補貼奇高,這導致其價格極低,所以往往我們漂洋過海進口來的大豆,遠比自己農民種出來的還要便宜許多。

如此一來,食用油企業開始普遍傾向於使用進口大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

每進口100萬噸大豆,就會讓130萬農民放棄種植大豆。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你以為美國人只是控制了食用油的原料數目嗎?事情絕沒有如此簡單。

美國的艾地盟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油籽、玉米和小麥加工企業

,身為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它,三分之二的收入來源於

對大豆、花生及其他油籽等的加工,即把這些農產品變成食用油。

我們所熟知的金龍魚食用油,就是這家艾地盟與新加坡郭氏集團所聯合打造的益海嘉裡之旗下產業。

金龍魚還有個同樣出名的孿生兄弟,胡姬花。

此外,艾地盟曾經聯合了路易達孚與嘉吉公司還有邦吉公司聯合挺進中國市場,一舉收購了40多家中國食用油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

現在外企掌握著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以艾地盟為代表的四大糧商,就掌控了中國66%的大型油脂企業和85%的產能,而

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總結而言就是一句話,“中國糧油亂不亂,美國說了算。”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要知道,像晶片還有系統這些尖端產品我們落後於人,不會對生命和健康造成任何影響。

但是糧食和食用油,掌握在其它人手中,

情況則是十分危急的。

石油掌控在中東和美國手中這也就罷了,誰讓我們自身產油量少呢。但食用油絕不能如此,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

完全可以擺脫外資對食用油的壟斷,因此,須得未雨綢繆才是。

像艾地盟這樣的大型資本企業,是毫無良心可言的。早在1993年,美國當局就因其壟斷操控物價不法獲利而被美國起訴,聯邦調查局逮捕了其多名高官並處以其1億美金的罰款。可想而知,對本國人民都毫無道義可言的它,對中國人民又能心慈手軟到哪裡?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二)、拔寨而進,步步為營

現下中國的食用油市場,幾乎全被外資掌控,那麼是誰製造了中國食用油的淪陷呢?

首先,全球化的大背景。眾所周知,全球化有利也有弊,而它的弊端就是這種建立在叢林法則上的信仰,提倡的所謂自由是根本不公平,不公正的,

它對發展中國家極其的不友好。

它的自由競爭實際上是資本家對勞動者的自由競爭,

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自由競爭,強者對弱者的自由競爭。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從表面上看,它賦予每一個國家競爭的權利,但彼此之間的發展程度不同,社會發達程度也不一樣,

在自由的背後其實是強者對弱者、強國對弱國的掠奪。

誠然,

美國是強國,而中國並非弱國。

可中國在被席捲進入全球化的時候,我們與美國是不對等的,其擁有大量資本和炒作資本以及控制期貨價格的能力,而中國則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在1999年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爭取到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門票,美國之所以願意鬆口,

是因為我們與之簽訂了一系列的開放協議,

即《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中美住宅合作諒解備忘錄》、《中美海關合作協定》還有《中美民用航空運輸協定》等等。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表面上看,這些協議有助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利於我們引進外資,

可實際上它們為外資壟斷中國市場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這並不是那個協議的錯,而是資本的錯。

中國承諾將進一步加大對美國小麥、大豆、花生、玉米的進口力度,

並且逐步的為其降低關稅,並且

對中國進口的大豆和主要糧食進行關稅配額,可謂是

一路綠燈。

從一方面看,這項協議,

為中國入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另一方面,它也讓外資可以大搖大擺地進入中國市場。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美國之所以要簽署這項協議,

是因為它透過的《新農業法》儘可能地減少了美國當局為農民提供的價格和收入支援政策。

既然補貼減少了,又不能損害農民的利益,美國只能將這部分壓力轉移到外國市場。

所以,它決定用7年的時間將美國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擴大對外出口數量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實行輪耕制度的美國,在這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力。

因為其人口較少,領土面積廣大,所以大量閒置的土地資源可供動用,增產的潛力極大。

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具有巨大的市場,

美國當然要千方百計地擠進來。

當年美國千方百計地阻撓中國入世,就是希望中國能夠鬆口,給美國糧食和美國糧商提供一個准入平臺。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三)、資本如洪水猛獸

其次,各種手段併購中國油企。

美國糧食憑藉著其巨大的競爭力,很快在中國佔據了半壁江山。

美國認為只是這樣還遠遠不夠,中國完全可以對自家農民進行補貼,而後與美國糧食競爭;中國也完全可以再行選擇糧食供應商,將美國取而代之。

所以,它下一步要做的是控制中國的食用油生產線,即直接控股中國油企。

改革開放以來,

國人的生活環境愈來愈好,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高。

伴隨著的是我們對肉類產品需求的急速增長,大豆則是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這間接造成我們對大豆的需求量也開始逐步上升。

因此,無良的美國資本家們開始出招,他們的目的是直接把控整個大豆的上下游產業鏈。所以,以艾地盟為首的各大糧商們,

開始瘋狂炒作中國對大豆有鉅額需求。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在我們眼中,

糧食很重要,因為它們是充飢的食物。

在資本家眼裡,它們同樣重要,因為這是土地裡生長出來的黃金,其具有很強的金融屬性。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場無聲的戰役就已經悄然打響。

大豆和花生等食用油主要原料,價格開始飆升。眼見農作物價格上漲,中國糧食主產區的農戶們,也開始跟著擴張大豆生產規模,緊隨而來的是糧油壓榨企業不斷增多。

當然,即使我們的大豆產量不斷提高,也無法滿足國內需求。於是湧現出了一大批中國採購團,它們以高達4300元每噸的高價購買大豆,但沒有嗅到危險的來臨。此時,艾地盟聯合華爾街開始拉低期貨價格,

在2004年年初,大豆的價格暴跌到了1000元每噸。

外企掌握中國食用油70%批發權,誰是中國食用油淪陷的幕後黑手?

到了當年中旬,大豆價格居然跌倒了500美分,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的大豆也受到波及,價格急速下降。

信心滿滿的大豆農戶們和囤積鉅額儲量的食用油壓榨企業,賠得慘不忍睹。

這些壓榨企業在購買大豆等原材料時

揹負了鉅額債務,

它們面臨三個選擇,其一是低價賣出大豆;其二是將其生產成食用油,再低價賣出;其三則是做好整體出售的準備。

前兩個對於企業主而言,可謂是“九死一生”,他們如果這麼做了,可能一輩子都要揹負鉅額債務生活。此時,艾地盟和其它三家大型糧商,便找到了危機邊緣的中國壓榨企業,用早就備好的美元,以遠低於市場的價格將其收購。如此一來,

中國的食用油,不論是原料還是生產線都掌控在了西方資本的手中。

如今我們想要將其剔除出去,只有一個辦法,即不遺餘力地扶持民族品牌,

讓它們具備市場競爭力,

在食用油上逐步的擠壓外資的生存空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