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2021-06-25由 清晨de憂傷 發表于 歷史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也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按理說,一位在位時間勉強算九個月的君主,他能做的事情應該不多,但在史家的眼裡,這位皇帝卻配得上一個“仁”字。

“仁”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縱觀幾千年的歷史中,皇帝的廟號很多,而“仁宗”的廟號,可以說是大多數皇帝所追求的。慈民愛物,功施於民為仁。一直到清朝滅亡,也僅僅出現過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而其中明仁宗僅僅在位10個月,卻把明朝帶到了一個明太祖、明太宗都沒有達到的高度。

那麼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明仁宗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個人簡介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開始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檢愛民,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獻陵。其陵墓稱獻陵,建造得莊嚴簡樸,象徵著他的統治作風。

朱高熾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長子朱瞻基為他與張後所生。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早年經歷

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朱高熾出生。他是明成祖朱棣長子,母為仁孝文皇后徐氏,當時他父親為燕王,年僅十八歲。相傳仁孝文皇后夢見有冠冕執圭者上謁而生。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在他兒童時代,他接受武術和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世子。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命朱高熾與秦、晉、週三王的世子在破曉時去檢閱軍隊,唯獨朱高熾回軍較晚,明太祖問他緣故,他解釋說清晨太冷,檢閱應等到士兵們吃完早飯以後。

明太祖又命朱高熾分閱章奏,朱高熾獨取與軍民事務十分相關的奏章上奏。有文字謬誤的現象,沒有上奏明太祖。明太祖指示他,是否是他有所忽視,朱高熾認為,不應以小小的失誤來勞煩皇帝。明太祖又曾問他:唐堯、商湯時爆發水旱災害,百姓能憑什麼度過。朱高熾認為,百姓度過災害是因為聖明的君主有好的恤民政策。明太祖為朱高熾的這些見識非常高興,並評價他有“君人之識”。

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雖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學會了箭術,但總的說他很少表現出從武的資質。相反,他更專心致志於經籍和文學。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靖難建功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宋忠大敗的訊息傳至京師,建文帝緊急之下起用老邁的耿炳文,以駙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將軍,寧忠作為右副將軍,共同揮師北伐。建文帝聽聞北伐受挫後,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上。朱棣為避免兩線作戰,先援救永平並擊敗了來自山海關的吳高,緊接著出兵大寧,命身為世子的朱高熾留守北平。

北平周邊據點如涿州、雄縣等雖被朱棣徵撫,但限於兵力,燕軍並未重點佈防,因此李景隆不費吹灰之力便抵達北平。此時朱高熾手中盡是些老弱病殘之兵,李景隆在城外安營紮寨,將北平城圍得水洩不通,並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門。在李景隆尚未圍攻北平城之時,朱高熾己積極為此準備,不分晝夜督治守備事務,注重安撫城中軍民,故而北平城內“人人歡悅”。

朱髙熾不但禮賢下士,積極諮詢老於兵旅及才識的文吏,和他們共同商議準備,推誠待之,北平城內眾人皆為盡心。而且朱高熾以身作則,每四鼓就起床,二鼓才休息,左右都以為世子朱高熾過於疲累,朱高熾認為,君父身冒艱險在外,此時豈是做人子的可以懈怠安逸的,且北平是燕軍的根本之地,是南軍必須要奪取的,豈能不做好防備。而凡有大事要施行,必先稟命燕王妃徐氏。朱高熾本就遇事冷靜,不輕易自亂陣腳,再加上徐氏的協助,北平城人人鬥志十足。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李景隆發現北平抵抗居然十分頑強,一時難以攻破,全無之前進軍般順利,無奈之下,只得繼續圍困北平。然居弱勢的朱高熾反而數夜遣人開門襲擊敵營,南軍驚荒自殺,李景隆等圍城久攻不下,兵士夜晚又時常受到燕軍騷擾,難以休息,只得退營十數里。不久,遠去大寧的朱棣率領挾持寧王朱權而來的軍隊返回,攻擊駐紮城外的李景隆軍隊,朱高熾亦乘勢出城與其父形成內外夾擊之勢,李景隆“狼狽大敗散走”。朱高熾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平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

由於朱棣本人是一個受過鍛鍊的指揮將領,他偏愛他的兩個較年幼和更好武的兒子朱高煦和朱高燧,並常常帶他們去參加征戰,[5]受到朱高煦收買的朱棣近侍宦官黃儼在北平守城戰前後曾進讒言,稱朱高熾親近朝廷,“將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當朱棣表示懷疑,並稱對朱高煦說:“爾兄素孝,那當有此?”時,朱高煦落井下石,稱“兄誠孝,但在太祖時果與太孫善也。”朱棣潛藏的對朱高熾的懷疑引起了朝廷內方孝孺的注意,於是其給朱高熾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許以封燕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試圖使用反間計來離間朱高熾父子二人的關係,並故意將此事廣為張揚。

留守北平的宦官遂將此事火速通知南下河北、山東一帶的燕王朱棣,稱朱高熾與建文帝通謀,建文帝的使節已到達北平。正當朱棣將信將疑的時候,朱高熾卻派人將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臣綁縛朱棣軍前,以實際行動打消了朱棣的疑慮。朱棣即位後,以北平為北京,仍命朱高熾鎮守。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監國理政

此後由於朱高熾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朱棣將他留在後方,讓朱高熾監國。他懷疑太子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命令禮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監視太子的行為,並叮囑他說:“人們常說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師,多多觀察。要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趕緊來奏報。” 朱棣對朱高熾已經有傾向性意見,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實折服了,“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

由於朱棣本人是一個受過鍛鍊的指揮將領,他偏愛他的兩個較年幼和更好武的兒子朱高燧和朱高煦,並常常帶他們去參加征戰,使其長子接受一種不同型別的教育。這樣,朱高熾在早年把大部分時間用於儒術研究上,並接受他父親挑選的學者的指導。他們之中有楊士奇、楊榮、楊溥和黃淮等人,他們都培植了與他的友誼,並在他登基後擔任了重要的行政職務。

建文元年(1399年)至四年(1402年),朱高熾逐漸直接介入地方政治,並且在必要時他不只會咬文嚼字。當他父親率軍起事反對建文帝時,朱高熾和他的顧問們負責朱棣的封地北京的事務。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他手下只有1萬士兵,卻巧妙地組織了城防,並挫敗了李景隆的一次攻擊。

這一次他表現的責任感和正確的判斷力,有助於改變人們對他的看法,永樂二年(1404年)五月,他已成為皇帝的父親在大學士解縉、黃淮的極力要求下立他為皇太子。從此,朱高熾不管是住在南京,或是住在北京,在皇帝離開時就擔任監國。他在此職務上的表現贏得了他的老師們——大部分為翰林學士——的尊敬,並得到了寶貴的實際行政經驗。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可是在以後幾年中,他成了他幾個兄弟的支持者發動的旨在反對他的陰謀的受害者。永樂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剛從徵蒙之役返回北京,朱高煦誹謗他的兄長未能為皇帝完成某些任務。

朱棣申斥了朱高熾,並囚禁了他的兩名最親密的顧問,即大學士楊溥和黃淮。朱高煦最後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放逐,作為一個直接威脅而被清除。最後,朱高熾對他並不懷恨在心;朱高熾登基後不久就增加了這個親王的俸祿,並授予他的幾個兒子爵位。不幸的是,朱高煦始終未認錯。

太子之爭

朱高熾在後方留守,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臺。朱高煦與朱棣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朱棣也曾許願說:“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朱棣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朱棣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著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朱棣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次子朱高煦並沒有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朱高煦與朱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朱棣,然後矯詔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朱棣總算沒有再追究。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登基為帝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朱棣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朱棣之死,這時皇帝的代表帶著傳位的遺詔到達北京。他立刻與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和楊榮商量。他下令加強京城的治安,並派大太監王貴通去南京任鎮守。次日,他釋放了前戶部尚書夏元吉;夏因反對第三次遠征蒙古而在當年四月被朱棣囚禁。九月七日他正式登基,頒佈了大赦令,並定次年為洪熙元年。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同一天,他採納夏元吉的建議,取消了鄭和預定的海上遠航,取消了邊境的茶、馬貿易,並停派去雲南和交趾(安南)的採辦黃金和珍珠的使團。他重新命夏元吉和另一名被貶的官員吳中分別任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朱高熾以這些行動開始取消或調整他父親的行政政策。朱高熾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最後,在他死前的一個月,朱高熾在扭轉其父政策方面採取了一個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師遷回南京。據說此舉是夏元吉和其他高階朝廷官員作為把資源從北方邊境轉移出來的策略的部分行動而強烈要求的。朱高熾自他登基時起,顯然已有此意;這時他已設南京守備,並派他信任的將軍和宦官去指揮。朱高熾對朱棣的北征不感興趣,也不喜歡北京;此外,他在南京當過監國,熟悉南京的情況,感到那裡更為舒適。另外他還關心維持北方首都的費用,這項費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國東南的負擔,也使各政府部門難以應付。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半個月後,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並留在那裡負責。儘管南京地區有地震的報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遷勢在必行。然而朱高熾在實施這一行動前死去。此外,他的繼承者宣德帝朱瞻基並未參與這一計劃,朱瞻基與永樂帝更親近,對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麼討厭。北京依然是京師,南京又成了輔助性的都城。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去世

朱高熾明於星象,一夜忽見有星變,忙召賽義、楊士奇等人來說:“天命盡矣。”於是嘆息說道:“我建國二十年,被讒言邪惡所擾,心之憂危,我們三人相同。依賴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後,誰還能知我三人之心呢?”邊說邊留下了眼淚,賽義、楊士奇也留下了眼淚。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於宮內欽安殿(此欽安殿非御花園中欽安殿),終年47歲。死後被諡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

朱高熾的葬禮極為簡略,但是也有七個妃嬪為他殉葬。明宣宗朱瞻基有十個妃嬪殉葬。有個叫郭愛的嬪女,入宮還不到一個月,可能連朱瞻基的面都沒見過,也被列入殉葬名單,死前,她含淚寫下了一首絕命詩:“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悽婉哀怨,令人不忍卒讀。直到明英宗朱祁鎮臨死時,才口占遺命,下旨取消了這種慘絕人寰的嬪妃殉葬制度。

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有人對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朱棣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明仁宗朱高熾的死因之謎

對朱高熾突然死亡的原因有種種猜測:雷擊、中毒,甚至過度縱慾。後一種猜測的根據可能是,在他死前幾天,嚴懲翰林李時勉,因為他上奏提出批評,其中一條是他在服朱棣之喪時與其妃子有關係。但是一名大太監報告說他死於心臟病發作。考慮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這種說法更為可信。

明仁宗的死因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暴弊說、縱慾說、謀殺說。這幾種說法似乎也只有幾本記載的史書上找到些蛛絲馬跡。都不可全信,史學家的推測而已。我的看法是“暴弊說”。

理由之一,遺傳病。永樂之後,皇帝多早喪。明仁宗外,四十歲前死的還有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孝宗、明武宗、明穆宗、明光宗和明熹宗。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他家是不是在心血管方面有啥遺傳性疾病。尤其是仁、宣、穆宗均為暴斃,所以有了以上推測。而穆宗確係中風。

理由之二,據《明史》載朱棣當年曾對朱高煦說過“世子多疾,自勉之”的話。可以知道仁宗身體很不好。而史料也顯示出仁宗體甚肥,有足疾。試想一個場景,一個先天不足的中年人,每天忙於國事,還要時不時縱慾後宮。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的傳奇人生

第三,重工作量。明初的皇帝都是工作狂,因為是君主專制,在沒有丞相的情況下雖能獨攔大權卻無暇其他。據史學家說朱元璋每天要處理百於件各地政務。可想而知朱高熾的工作壓力了。而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內閣真正掌權和司禮監分“票擬”、“批紅”的時代是宣德年間。大概也是朱瞻基深切體會到了祖、父輩的辛苦才會下決心進行的改革吧。

透過上述三理由,小編認為仁宗確實是暴斃。究竟是中風、工作壓力還是房事過度,真不得而知了。我覺得都有原因吧!但絕不存在朱瞻基謀害的理由。因為朱瞻基當年才二十七歲,不存在等不急的情況。切乃父體弱為天下所共知,不需要搞這麼一出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