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熱量超高的英式早餐是底層食物?你錯了,它明明是英國經濟的鏡子

2021-06-19由 市井財經 發表于 歷史

熱量超高的英式早餐是底層食物?你錯了,它明明是英國經濟的鏡子

文丨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英國料理是中國網路傳統黑梗,“炸魚薯條”被中國網友們嘲笑了很多年。不過,英國料理雖然整體乏善可陳,但肯定不止“炸魚薯條”這麼簡單,將之簡單標籤化,本質上也是見識上的懶惰。

相比總是被諷刺的正餐,英式早餐在中國網路上受到的抨擊少得多,甚至被視為英國料理的清流。毛姆就曾毒舌:“如果你想在英國吃好,那就一天吃三頓早餐。”

以香腸、培根、煎蛋、烤番茄、蘑菇、焗豆、烤土豆、吐司,還有咖啡或茶組成的英式早餐基本組合,一向是“大滿足”式的享受。在網路時代,也是社交平臺上常見的分享,非常適合拍照發朋友圈。直至今天,英國酒店和旅館仍習慣為住客提供英式早餐,甚至將英式早餐作為招牌。

不過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英式早餐也不怎麼樣,且不說味道,檔次也不行。之所以覺得檔次不行,是他們認為英式早餐是當年英國底層的食物,這個結論的依據顯然是英式早餐的高熱量。畢竟,人們已經習慣“高熱量=體力勞動者需要”這個固定關係。

但這明顯是對英式早餐的誤解。英式早餐從來就不是底層食物,而是恰恰相反。我們所熟知的“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在英國也有一個版本,即“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王子,晚餐吃得像乞丐”。

既然要“吃得像國王”,又怎麼會是底層飲食呢?英式早餐是不折不扣的貴族飲食方式,英式早餐的變遷,也是一面英國經濟變化的鏡子。

熱量超高的英式早餐是底層食物?你錯了,它明明是英國經濟的鏡子

全球熱量最高早餐,最早是一種炫富方式

英式早餐的最大特點就是高熱量,資料顯示一份基本配置的英式早餐,熱量高達1300卡路里,超過每日建議攝取卡路里的一半。如果你對這個資料不敏感,那給你另一個數據看看——一份基本配置的英式早餐,相當於五個麥當勞的漢堡包。

之所以如此高熱量,除了食材本身之外,還因為煎炸的烹調手段。而且,如果胃口好,還可以往裡加炸魚排、薯條、土豆餅甚至著名的黑布丁。

英式早餐的基本模式奠定於19世紀早期,此後不斷趨於精緻,直至今天成為英國料理中唯一的藝術。

早在13世紀,英式早餐或說早午餐就被視為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生活傳統。不過它真正變得豐富,還是始於維多利亞時期的上流社會。也就是說,它從一開始就是貴族食物,原因很簡單,哪個平民能每天早上準備這麼多食材?它甚至是一種炫富方式,用於向客人展示財富。因為早餐的食材雖然也不算太複雜,但在當時都來自貴族所轄土地,所以早餐越豐富,就意味著自己的領土越廣袤。當然,對早餐的重視,也有文化需求,貴族們以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傳承者自居,所以極力捍衛傳統。

這種文化傳統也包括了食材的傳統,比如培根。以豬背肉製成的培根,早在公元1世紀就已搬上撒克遜人的餐桌。到了中世紀,英式培根的製法和形態就已固定,並延續到今天,脫水工藝、煙燻方法乃至養殖方式都自有傳統。

在喬治亞時期,早餐也成為社交的重要場域,無論是週末家庭聚會還是野外狩獵遊玩,一頓豐盛早餐或說早午餐,都是上流社會必備。

儘管英式早餐的基本配置相當固定,但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要求。比如維多利亞女王就堅持香腸不能用機器絞肉,必須由廚師親手切碎。如今英國香腸口味極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與風味,多少也是為了早餐品種的豐富。比如有500多年曆史的康寶蘭香腸,以大顆粒豬肉和新鮮香草著稱,林肯郡腸則以鼠尾草添色,牛津郡腸混合豬肉與牛肉,曼城香腸則以生薑與肉豆蔻風味見長……

維多利亞時期也是英式早餐的重大變革期。當時老牌貴族日益沒落,城市新貴和中產階級崛起。他們開始模仿傳統貴族的生活方式,享用豐富的英式早餐,用於炫耀自己的階層變化和財富。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配合物流和儲藏的逐漸便利,英式早餐的搭配也更加固定。與此同時,一邊看報一邊吃早餐,也成為了固定模式。

有趣的是,也正是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傳統的早午餐模式逐漸被改變,變成了真正的早餐。這是因為與不需要工作的貴族不同,新興中產階級得出門上班,所以只能將早餐提前。

熱量超高的英式早餐是底層食物?你錯了,它明明是英國經濟的鏡子

英式早餐的演進,其實是英國經濟的演進

1793年,英國使團訪華。當時正是乾隆時期,清朝號稱世界上最強大富庶的國家。

但英國使團到來後,意外發現中國民眾普遍瘦弱,“在普通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與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在乾隆時代,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比起歐洲人,差距已經非常之大。其實在中世紀,歐洲平民的生活水平與中國人基本相當,食物中的肉食比重都不高。但到了18世紀,歐洲人的飲食有了巨大改善,尤其是英國人。

據記載,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前期,一個農場普通僱工的一日三餐已經勉強達到了正常熱量和健康標準。早餐是牛奶、麵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餐是麵包、乳酪、少量啤酒、醃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蔔,晚飯則是麵包和乳酪,週末能鮮豬肉。

而在工業革命之後,英國人的生活水平更是突飛猛進。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除了正常麵包、乳酪、肉食和蔬菜之外,對牛奶、茶、黃油和啤酒的消耗也大增。

相比之下,中國普通民眾的飲食一直以粗糧和青菜為主,肉蛋奶的攝取量極低。

飲食結構的區別,本質上是經濟模式的區別。想改善飲食結構,就必須有大規模的商品流通,需要市民社會與市場經濟作為基礎。工業革命恰恰催生了這兩點,讓平民受益於商品流通與社會進步。

流通與融合體現在英式早餐的每一個細節裡,比如早期加入的黑布丁。

所謂黑布丁,就是用豬血混合燕麥製成的血腸,它其實是蘇格蘭傳統食物。有趣的是,直到今天,黑布丁仍然是越往北越受歡迎,在倫敦還是點綴,可是到了蘇格蘭,往往比香腸和培根的份量還大。

後期加入的茶,更是大航海時代後的產物。早期的英式早餐茶以中國紅茶為主,後來則加入了阿薩姆和錫蘭紅茶,二者都來自英國的南亞殖民地,起到了替代作用。

工業化生產也為英式早餐的完善提供了便利。酸酸甜甜的焗豆,是英式早餐裡的關鍵一環,有助於消除油膩。但在工業革命前,焗豆的製作並不容易,雖然原料普通,但需要文火滿燉幾個小時。可在工業革命後,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罐頭產品的走俏,罐頭焗豆成為英國人的家庭常備。

對於英式早餐來說,也正是在工業革命時期實現了真正的下沉,走進了平民家庭。

相比早期貴族的炫富和中產新貴的模仿,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平民可沒閒工夫折騰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早餐就是一天工作能量的源泉,儘量吃飽吃好,才能走上工廠生產線。

到了上世紀50年代,英式早餐已經成為大多數英國人一天的開始。對於英國曆史來說,英式早餐見證了英國如何從古代步入近現代,如何從農業和手工業社會步入工業社會。它的搭配和模式,乃至其享用者的變化,正是英國社會的變化。

如今,英式早餐仍然是許多英國人的早餐首選,即使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當然,也有許多人與時俱進,選擇清淡飲食。畢竟,如今的絕大多數英國人,既沒有18世紀的炫富需要,也沒有舊時工人的體力勞動需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