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德國?德意志?日耳曼?我們眼中的德國究竟是怎樣的德國?

2021-06-12由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發表于 歷史

前兩天簡單提了一嘴德二的歷史,有朋友說看得不過癮,所以抽空更一篇長文,簡單聊聊德國。

德國著名詩人席勒在1795年的時候曾經吐槽過一句:“德國?它在哪裡?我看不到它?”

這句話是按照中文習慣翻譯過來的,原文的用詞應該更接近於“Deutschland”,當然具體是啥我不知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一查,然後告訴我一聲。

事實上,全世界應該只有中國和日本是按照這個詞的音譯來稱呼德國為“德國”的,日本的發音接近於“獨意”,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老人印象裡,當年在遠東溜達,說著蹩腳漢語的日本人會稱德國為“獨國”的原因。

那麼在國際上,主流的對德國的稱呼是什麼呢?按照漢語的翻譯方式其實應該是“日耳曼”,為什麼是日耳曼?因為在歐美國家的認識中,“Germany”才是正兒八經的國家名,而“Deutschland”其實應該是地區名。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常年處於大一統狀態,所以根本不能理解歐洲人為什麼能在僅有一個廣東省加一個貴州省面積大小的地皮中,分裂成幾百上千個割據勢力,然後打來打去,最終搞出了“國家是國家,地區是地區”這種歐洲人看來很正常,但中國人卻很難理解的傳統認知。

我們時常嘲笑美國人建國於1776年,只有短短200多年曆史。但似乎大家都有意地忽略了,德國在1871年才建國,在此之前,屬於德意志國土範圍內的“德國人”,在心理上的認同先是更多的偏向地區,比如普魯士人,巴伐利亞人和波西米亞人等等,接著是“神羅子民”,只有極少數才有“德國”這樣的“痴心妄想”。

所以席勒才會說:“德國?它在哪裡?我看不到它?”,所以小鬍子後來在奮鬥過程中,往往在演講的過程中會引入“德三”和“神羅”的概念,不僅僅是因為小鬍子的個人野望,更多的是因為德國人他們真吃這一套。

德國在1871年的統一,越是瞭解德意志地區的文化和歷史,就越會給人一種荒誕而離奇的感覺。

小鬍子當年有個叫做“優等民族論”的玩意兒,大概就是尬吹德意志民族擁有最高貴,最純粹的血統。可實際上,在德意志地區錯綜複雜地分佈著各種各樣的族民和各種各樣的民族,他們相互之間又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所以當年無論如何,德意志地區都不應該存在實現統一的可能。

但結果是俾斯麥和他侍奉的皇帝居然靠普魯士的力量和複雜到讓人想想都覺得腦殼疼的政治手腕,楞是捏了個德意志第二帝國出來。

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魯薩克遜人,圖林根人,斯拉夫人,北歐日耳曼的波美拉尼亞人,阿爾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亞人,瞎比喝酒的萊茵蘭人,以及“機械而精密”的普魯士人等等,突然就齊齊擠上了一艘小破船。

我尋思著,當年小鬍子在研究和準備將“適合德三的種族政策”付諸實踐的時候,十有八九感慨過俾斯麥的手腕,也正如他的稱號“鐵血宰相”一樣。

“德國在哪裡”這個問題有很多德意志人思考過。有些人沒有給出答案,只是吶喊和發問,比如席勒和尼采。有些人給出了答案,比如俾斯麥,即“先劃拉這片能守得住的地皮叫著吧!”,於是有了以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為核心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當然也有人覺得俾斯麥的答案不對,因為德意志地區的民族成分太複雜了,歷史關係就像一團剛剛刷完鍋的鋼絲球,幾乎沒人能夠理清楚。比如威廉二世曾經面對過的一個問題,“普魯士算德國嗎?肯定算。那巴伐利亞算德國嗎?肯定也算。這樣的話,薩克森和符騰堡也要算。他們幾個都算了,奧地利呢?奧匈呢?”

威廉二世琢磨了很久,覺得雖然那幫天主教徒十分礙眼,但奧地利也應當屬於德意志。要不是當年俾斯麥太面,德二差不多還能多個“重慶”。而容克貴族們也有這種想法,所以在費迪南被普林西普按死之後,奧匈在猶豫要不要立即手搓塞爾維亞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對佛朗茨微笑著點了點頭。

今天很多喜歡瞅瞅德國曆史的人都愛說德二的滅亡完全是由於威廉二世太“熊”導致的。但其實我個人更主張“不論中外,任何一個王朝的覆滅都與當時的皇帝關係不大”這一結論。

皇帝或許會是某個時代風口浪尖上的人物,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皇帝能夠“一言而決”。自主權稍微高一點的,比如我國清朝時期的一些皇帝,因為本來皇室就是一個小部落發家的,一開始沒有太多錯綜複雜的關係,所以皇帝說話還顯得很有分量。

但即便如此,皇帝也要顧及他手下支持者的意見,甚至被那些意見所綁架。在漢朝,那幫人叫黨人,在隋唐,那幫人叫關隴貴族,在大明,那幫人叫東林黨人,在德國,那幫人叫容克貴族。

容克貴族貫穿了近現代德國曆史的始末,包括今天已經白左氾濫的“Germany”。俾斯麥在協調王室,容克貴族,新興資本家和邦國勢力上所耗費的精力要遠大於打那三次王朝戰爭。

但在政治天分上,威廉二世比起俾斯麥,或者他的老爹腓特烈三世而言,要差得多。再加上年輕人的熱血和帝國國力迅速膨脹所帶來的奇妙自信,威廉二世很快就變成了容克貴族中激進派們最喜愛的人。

我是不是你最親愛的人,你為什麼不說話?說啊!當然要說!奧匈給爺衝!對著塞爾維亞猛衝!

不論是從民族情感的角度,還是從階級利益的角度,容克貴族們都將費迪南遇刺視為“德意志民族”千載難逢的良機。或者說不僅僅是容克貴族們,在普通德國人眼裡,這同樣是一個機會,就像俾斯麥曾經教育他們的一樣“德國的真正統一絕不能依賴任何人,只能靠我們自己。”

奧匈本來就由於哈布斯堡王室的衰弱而風雨飄搖,結果王儲被塞爾維亞人弄死了,為了臉面奧匈也得做點什麼。那麼奧匈底氣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畢竟哈布斯堡王室已經從歐陸掌控者淪為了歐洲中下層弱雞,為了保護領土完整,還要被迫向匈牙利貴族妥協。所以,在對塞爾維亞動手之前,奧匈試探了德二的意思,德二當然表示“好兄弟,大膽幹”。

俄國自詡“斯拉夫民族保護者”,當然不會坐視塞爾維亞變成奧匈的一部分。再加上克里米亞戰爭時期,奧匈算是背刺了一波俄國,兩國關係本來就不算好。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奧匈太弱了,讓俄國覺得“且不說斯拉夫保護者這檔子事兒,就單說你是個弱雞,我就有理由弄你”,所以俄國有著充分的理由對奧匈宣戰。

德二對俄國的宣戰行為開始的時候是有點彆扭的,不然也不會在俄國宣戰前後有那麼多針對俄國的外交辭令,其實就是希望透過外交壓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過等俄國人開始搞全面動員的時候,似乎德國人就瞬間想通了。“我這可是保家衛國,庇護同胞,正義之師!”。不過俄國人可還有個法國人債主,法國人不可不防。所以威廉二世和容克貴族們掏出了施裡芬計劃。

本來德國沒有統一的時候,法國人對歐陸的態勢還是基本滿意的。東邊是毛熊,西邊是大法雞,北邊的英國人隔著海,其他地方都是雜魚,天下太平。但普魯士崛起之後,尤其是王朝戰爭結束,德意志建國之後,法國人一直就非常難受,做夢都想再把德國拆掉。看著自己的債務傀儡沙俄已經連宣戰帶動員一條龍了,自然也就不甘落後了。

這裡提一嘴。前面說過,德國由於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容克貴族的成分比較濃,所以德國資本主義也叫容克資本主義。到了法國人這裡,則是由於放高利貸厲害,所以被稱之為高利貸資本主義。在諸多債務關係中,法國對沙俄的高利貸又最多,是沙俄最大的債主,沙俄不論是皇室日常開支,還是擴軍備戰的軍費,在這一時期幾乎都已經被法國人拿捏得死死的。因此,沙俄和法國的關係反而成了“互為鐵桿盟友”。

究其根本,德國人只不過還是在為“德國到底在哪兒?”找一個答案罷了。只不過這個答案全面挑戰了老牌帝國所制定的世界規則框架,最終才演變出了後來精彩紛呈的歐陸風雲,乃至世界大戰。

“德國到底在哪兒?”今天的德國人依然在思考,或許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因為從一開始,俾斯麥和腓特烈建立德意志帝國這件事本身,就存在著內在的分裂基因。德國會一直重建,一直自毀,迴圈往復。

近幾年,德國人的那些“奇怪又正常的思想”又抬起了頭,有一部喜劇電影這兩年在德國非常受追捧,叫做《希特勒回來了》,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頗有點笑過之後突然呆住,然後細思極恐內味兒。

最後再向大家推薦一本德國史,有閒錢的朋友可以買一本康康或者留作收藏,下方連結有售,點選即可購買。(畢竟我也要恰飯嘛,加不加雞腿看大家的了,比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