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2021-06-01由 WarOH協虎 發表于 歷史

在《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大火之後,一種名為“三眼銃”的火器在網上被很多人討論。

“三眼銃”是明末遼東的“關寧鐵騎”裝備的武器,明軍使用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初。根據書中描寫,它是三根管子組成的鐵棍,身上有“鐵刺”,平時能當狼牙棒使用。

它裝上火藥和子彈後可以當火銃擊發,一把武器能近身能遠射,簡直是騎兵利器。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但在真正的歷史上,“三眼銃”這東西根本不厲害,它就是一門原始落後的“火門槍”。

根據現存遺物研究,“三眼銃”是三根用鐵環箍在一起的鐵管,後面還有條把手。真正的三眼銃在擊發的時候要綁上一根長棍子,騎兵點火之後舉著棍子射擊,有點類似於放爆竹。三眼銃射擊距離不到80米,20米內才能勉強穿甲,面對穿甲的敵人完全是聽個響。

按理說增加火銃的裝藥量就能增加子彈殺傷力,但明軍士兵不敢裝太多火藥,否則就有炸膛的危險。關寧鐵騎在用火門槍射擊時,寧願失去準度,也會讓槍管離自己遠一點。

炸膛,這是自從火藥武器誕生以來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從火門槍到如今的自動步槍,雖然殺傷力增加了上百倍,但是一樣會有“炸膛”的風險,只是以前的火槍炸膛率大,如今的步槍炸膛率小而已。

那麼,炸膛到底有多危險?從“火槍”誕生至今,什麼時代的槍最容易炸膛?人類為何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一、炸膛能有多恐怖?

絕大多數普通人接觸不到槍,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經歷炸膛這件事,只能從網上看到炸膛的慘烈情況。

步槍,機槍,手槍這些武器都會炸膛,以現代武器來講,一般機槍和步槍的子彈裝藥量大,炸膛威力也大。

要是論起口徑,手槍子彈比步槍子彈口徑還要大,但是手槍彈較短,裝藥少,所以炸膛傷害較小。手槍射擊時雙手舉在前方,就在真炸了也只傷害射手的手部,造成不成程度外傷。除非是運氣非常不好,才可能會給手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

而步槍炸膛就恐怖多了,步槍彈的威力是手槍彈的幾倍,彈藥威力大,炸得也狠。而且步槍射擊需要舉槍瞄準,槍膛貼近面部,一旦爆炸將傷害面部和手部,危害極大。

步槍炸膛炸斷手指,崩瞎眼睛,炸歪下巴,甚至直接把人炸死都在歷史上出現過。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引起槍支炸膛的原因大致分為兩種:

一是槍械和彈藥本身的質量,

二是射手的使用習慣和槍械保養情況。

在整個的槍支發展史上,因為第1種原因導致的炸膛佔絕大多數。人類槍支的炸膛率幾乎是一條拋物線,早期的滑膛槍因為各種缺陷,炸膛率比較高,士兵們幾乎每次上陣都是拼運氣。

大航海時期,英國“龍蝦兵”曾經如此吐槽手上槍支:“每次打完仗之後,我們埋葬的手指,幾乎跟屍體一樣多。”在當時的西方軍隊中,“缺手指”才是一名老兵的標誌,甚至有計程車兵缺兩到三根!

那麼,古代的火槍到底是怎麼製造的?它為什麼這麼容易炸膛?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二、炮是比誰更粗,槍卻比誰更細

槍的原理不難理解,火藥在槍管中劇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其能量被鐵管束縛住,往開口的地方衝去,壓力推動槍管中的鐵丸飛出以傷害敵人。

每次火槍的擊發,基本可以理解為槍膛裡發生了一次爆炸,只是被槍管給擋住了。槍的殺傷力全部來自膛壓和子彈初速度,這兩樣要素完全取決於火藥質量和槍管的強度。

槍和炮最早是同一種東西,粗的叫炮,細的叫槍。這兩種武器在誕生之後走向了兩個極端,炮是越做越粗,15世紀就有“烏爾班大炮”出現,其口徑達到了誇張的700mm,直到二戰時期才被超越。而與炮相反,火槍卻隨著發展越做越小,越做越精細。

從14世紀需要兩三個人操作的,口徑20mm以上的“火門槍”,到後來的火繩槍,燧發槍,來復槍,火槍口徑越來越小,殺傷力卻越來越大。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跟著火槍殺傷力一起上升的,還有它的“炸膛率”。在早期的軍隊眼裡,火槍是一種消耗品,因為它“

遲早會炸

”。

因為教科書上近代史的宣傳,不少中國人認為火槍是近代工業的產物,是西洋人的兵器。其實它跟大刀、長矛、以及弓箭一樣,在古代已經被髮明瞭。在800年前的宋代,當時的宋軍就有用竹筒發射的“突火槍”,用火藥噴射石子和鐵屑,其殺傷力有限,但是震懾力十足。

《宋史》: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宋軍的突火槍幾乎是一次性用品,火藥在竹筒爆炸後會把竹筒炸碎,所以宋軍會一次帶很多竹筒去放槍。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13世紀,火藥跟著蒙古人的鐵騎打到了西半球,落到了阿拉伯人和歐洲人的手裡。

到了14世紀,歐洲人發明了“火門槍”,這種武器主體是一根由熟鐵鍛打而成的鐵管,尾部有一個小孔。該武器的使用方式和前膛槍一樣,從槍口裝進火藥和彈丸壓實,然後從小孔處伸進一根燒紅的鐵絲點燃火藥,小孔學名“火門”,該武器也因此得名“火門槍”。

開篇提到過,三眼銃就是火門槍,這種武器非常粗糙,又大又沉,輪起來可以當鐵棒。

它管壁厚重,加上14世紀的原始火藥力量不大,所以“火門槍”很少有炸膛的可能性,熄火的可能性反而比較大。

14世紀的火門槍在打仗時要幾個人操縱,一個人扶著槍,一個人裝藥點火,聲音是很大的,但是殺傷力根本沒眼看。

這種蠢笨的武器射程在100米以內,且因為沒有準心瞄準,打不打得中敵人完全隨緣。火門槍的誕生給熱武器開了個頭,這種粗糙的武器在100多年後被“火繩槍”替代。火繩槍的使用方法跟火門槍相似,但是設計變化很大。

火繩槍已經基本具備了槍支的基本要素,有了扳機和槍托,因為有“火繩”點火,設計者不必考慮點火的問題,可以把精力放在瞄準上。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三、開槍要玩命,造槍也要玩命

火繩槍剛開始也很笨重,重到人沒法平舉,只能用槍口的腳叉支撐在地上射擊,類似於後世的機關槍,打完之後再抬起來走。

如何把火槍造得輕一點是當時的難題,因為冶金水平受限,古代的工匠都是把一片鐵板慢慢敲打成槍管的,費時費力,而且很容易出現誤差,在追求輕量化之後,火繩槍的槍管變薄,輕到可以一個人扛起。

現代人聽到“輕量化”三個字感覺很親切,這不就是電子工業不斷追求的設計方式嗎?難道古人在500年前就這麼新潮?但是,千萬別被這三個字忽悠了,火繩槍的“輕量化”,就是讓鐵匠在捶打槍管的時候多打幾遍,把槍管打細,打長。

該工序完全由富有經驗的老鐵匠人力完成,成品率取決於鐵匠本身素質,和鐵礦石質量,簡單地說就是“3分天註定,7分靠打拼”。

在打造完火繩槍後,造槍的鐵匠要當著大家的面進行射擊,以測試品質,讓買家放心。當然了,試射一般是鐵匠學徒來操作的,歐洲的老鐵匠往往臉上有傷,甚至獨眼,都是試射的時候被火藥崩的。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鐵匠造完火槍的下一步,不是把它送去軍隊或者貴族的手中,而是被送到教堂去開光。

在宗教場所,神父們會為槍做祈禱,灑聖水,唸經文,祈求上帝讓這些火槍不要炸膛,把子彈射向自己的敵人。同時期的阿拉伯人也有一樣的工序,清真寺的阿訇會到鐵匠鋪去做儀式,祈求槍炮別炸膛。

因為歷史久遠,那時候的槍支炸膛率沒法具體調查,但是根據這些“開光”儀式來判斷,炸膛率絕對不低。

火繩槍的普及,讓人類進入了前膛槍時代,也就是在這時候,“缺手指”計程車兵大規模出現了。

歐洲的火器技術領先東亞,在大航海時代,火繩槍也跟著歐洲人航海來到了亞洲。

日本人最早接觸到了火繩槍,其巨大的殺傷力震驚了日本軍閥,他們將其稱為“鐵炮”,大名們對其愛不釋手。火繩槍改變了日本戰國的歷史,讓騎兵幾乎退出歷史舞臺。日本開始在16世紀大規模仿製“火繩槍”和更先進的“燧發槍”,並且把它運用到了內外戰爭之中。

當時正值“倭亂”時代,明朝在東南沿海繳獲了日本的“鐵炮”,這種武器比當時明軍的火器先進太多,明軍很快進行了仿製。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火繩槍到明朝之後被稱為“鳥銃”,史書記載:

“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嘉靖年間的明軍開始大量仿製和裝備鳥銃,其工藝之複雜,讓“兵仗局”連連感慨:

“紅毛人(葡萄牙人)火器精妙,我國遠不能及。”

造鳥銃的工藝來自葡萄牙人,他們使用金屬管焊接在一起做槍管,這樣更加容易加工槍管內壁,但是也降低了槍管的密封性,增加了炸膛的危險。

《神器譜》記載,明朝兵仗局的熟練鐵匠們生產一根鳥銃也要一個月,大量時間都花費在了槍管加工上。就算加工如此精細,這些槍也是動不動就炸。

在鳥銃造好之後,並不是立即裝備部隊,而是要先進行驚險的“試放”。

不像現在的工業產品需要抽樣調查,當時的鳥銃要一把一把試。每個鐵匠負責檢查自己製造的鳥銃,要裝足火藥打響三次才算合格。如果某些鐵匠或者鐵匠鋪的槍太過劣質,良品率太低,鐵匠和監工都會被下獄治罪,重則處死。

成功裝備部隊的火槍也不一定是完美的,在使用過程中任何一個小失誤都有可能造成炸膛。比如一些大頭兵對火槍疏於清理,槍管裡面火藥殘渣和金屬顆粒太多,炸膛就是個時間問題。而且當時的焊接槍管自身的工藝有缺陷,在長時間使用後槍管出現裂痕,一打就炸。

明軍的鳥銃造價不菲,一把在4兩銀子以上,而且因為工藝問題特別愛炸膛,這讓財政一直緊張的大明朝廷非常糾結。最後明軍不得不放棄了大規模裝備鳥銃,把最便宜的“火門槍”三眼銃重新端了起來,這種武器一支只要幾錢銀子,炸膛了也不心疼。

古代拿火槍就是玩命?斷指瞎眼是常事,步槍炸膛的後果有多嚴重?

四、21世紀了,為什麼槍還在炸膛?

清末的中國製造火槍的工藝基本跟明朝沒啥區別,遠遠落後於西方,導致清末被西方侵略者吊打。此時的人類處在工業化時代,槍支炸膛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

燧發槍一直被使用到了19世紀,最後因為冶金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貝氏鍊鋼法”的出現,讓槍管的材料由鐵變鋼,新式步槍的炸膛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在“後裝彈”普及後,裝藥問題得到解決,一支正常養護,正常射擊的槍支,可能打幾千上萬發都不會炸膛。

現代步槍的炸膛通常是人為因素,比如不保養槍,造成槍管內雜質太多,阻擋子彈造成炸膛;或者粗心大意的使用者裝錯彈藥,誤用大口徑子彈,導致槍支不堪重負,當場爆炸;抑或連續射擊時間太久,槍管槍膛溫度太高,導致子彈炸膛。

現代的“炸膛大戶”已經不是槍,而是火炮,正常使用的槍支幾乎不會炸膛,起碼在軍隊裡消失了。據說現在某些強國已經在研究“電磁能”槍炮,如果該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那麼火藥驅動武器很可能退出歷史舞臺,所謂的“槍支炸膛”也會徹底成為歷史了。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早期火槍的發展變遷》 ,復燃

2、《與中國擦肩而過的燧發槍》 ,馬式曾

3、《槍支炸膛成因與防範》,王必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