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乾隆在殿試中出一上聯,其中一考生轉頭離開,結果他成了狀元

2021-05-23由 嗨君說史 發表于 歷史

科舉制度創建於隋朝,在中國經歷了千年的發展,到了清朝時期已經非常完善。科舉就國家層面而言,這是皇帝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方式,對於天下讀書人來說,或為名,或為利,總之是天下攘攘為利往,畢竟儀天下為己任的是少數。而科舉中也發生過很多趣事,今天我們就來領略一番。

乾隆在殿試中出一上聯,其中一考生轉頭離開,結果他成了狀元

雖說科舉制度正式確立和完善是在隋朝,但是最早在周代就有了科舉的雛形,當時周代以“鄉舉裡選”的方式,即由“鄉老”(族長)等選拔本鄉土的賢士,經過地方長官的層層上貢,直達中央。然後這些上貢的人員由王親自考試,主要內容就是射箭,儘管已經具備科舉的雛形,但依舊沒有超脫宗法家族的範圍,沒有家族背景,沒有血緣宗法基本是很難上位的。

乾隆在殿試中出一上聯,其中一考生轉頭離開,結果他成了狀元

漢朝時期,皇帝採用察舉制與徵辟制從民間選舉賢才,這是鄉貢的最初形態,但是對於一般沒有門路的布衣平民,幾乎沒有被察舉的可能性。這種方式的弊端還是非常明顯的。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西晉、六朝時沿用此制。這種方式最終讓士族把持朝政,發展到限於門第出身舉薦。在南朝齊時,秀才科的策試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定,“五問(合格)並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一不合與第。”考試成績分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與第”,不予授官。到這個時期算是真正有了科舉的雛形。

乾隆在殿試中出一上聯,其中一考生轉頭離開,結果他成了狀元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定十科舉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當即進士科……這是科舉(主要是進士科)制度的開始,將進士科的出現成為科舉制度起源的標誌,科舉制度一般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科舉完善於唐朝時期,武則天還設立武舉,但是唐朝對秀才的要求特別高,所以沒有多少人去應試秀才,所以沒多久秀才一科就廢罷了。秀才也從此成了普通讀書人的稱呼。

乾隆在殿試中出一上聯,其中一考生轉頭離開,結果他成了狀元

到清朝乾隆年間,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從隋朝科舉開始到清朝滅亡,前後共出現了文武狀元777位,對於狀元的位置可以說是群雄逐鹿,難分高下的時候就會演變出很多趣事,比如乾隆年間一次科考,有兩位學子水平不相上下,最後還是乾隆用一上聯將他們兩人分出勝負,而勝者竟是先主動認輸的那位。

乾隆在殿試中出一上聯,其中一考生轉頭離開,結果他成了狀元

乾隆是比較自負的,他自詡“十全老人”,平日間就很喜歡舞文弄墨,寫點對聯和詩歌,特別是酷愛詩歌寫作,留下了大量的詩歌,但是入流的沒有幾首,所以在一次科舉考試中,為了顯示自己的不凡,乾隆想到了用對對子來選拔考生,隨即在考試中乾隆出了上聯 “煙鎖池塘柳”,看似簡單,實則暗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乾隆在殿試中出一上聯,其中一考生轉頭離開,結果他成了狀元

聽完這個上聯之後兩位考生都進行了一番苦思冥想,大臣們也同樣如此,有一個考生思考了一會兒就抬頭說:“啟稟皇上,這個上聯難度太大了,我對不出來,請求先行告退。”說完話轉身就要離開,而另一位考生還在琢磨,而這時候乾隆叫到:“站住,朕就欽點你為狀元了!”所有人都被乾隆的這一舉動震住了。

乾隆在殿試中出一上聯,其中一考生轉頭離開,結果他成了狀元

所有人都沒反應過來,乾隆主動發話說這個對聯確實是比較難了,他自己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下聯,而這位考生對不出來能夠當機立斷,果斷放棄,將來必定能有一番作為,所以才欽點這位考生為狀元,聽完後大家才恍然大悟。如果是你你能對出下聯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