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居 > 正文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2021-11-06由 周林遊世界 發表于 家居

花樣年的設計喜歡“折騰”,她對於行貨有點嗤之以鼻的“高傲”,本質上並非為了投機取巧,而是在踏踏實實做設計,花樣年從專案本身出發,花樣年從客戶需求去思考設計。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 你需要創造某些關係,來讓事物變得生動起來。”

——斯卡帕

/ 建築師陳智華 /

80後,典型潮州人,地產小白。青春給了畫圖,面板給了太陽,戾氣給了HYN。現任花樣年集團產品與設計管理部設計總監。

01/ 1萬平綠地,做成什麼?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成都花樣年·望花溪地塊資訊

溫江花樣年·望花溪專案佔地約80畝,約1萬平方配建城市綠地將專案地塊劃分成南北兩區(30畝+50畝)。

針對展示區的思考,在開始之初,便有不同的聲音。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成都花樣年·望花溪規劃總圖

在成都當地的規範中,地下配套面積不計容積率,開發商可利用該規範打造銷售場景,如花樣年位於天府新區的碧雲天璽專案做了恆溫泳池等配套。望花溪專案規劃伊始,考慮在大地塊的臨水區域,利用地下空間打造展示區。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花樣年·德商·碧雲天璽專案:室內恆溫泳池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望花溪展示區初始方案

在大地塊的臨水區域,利用地下空間打造

另一種思路是結合中心綠地,打造一個1萬平方米的花園,結合城市規劃去思考銷售場景。該方案的反對聲音很多,如政府不一定允許有建設指標;花了重金打造不一定能給客戶帶來實質的體驗(沒有室內泳池來的直接);周邊的規劃還沒有落地,自然水源後期維護成本大……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望花溪專案周邊現狀與中心綠地的小溪

然而在花樣年,這些反對聲音、實施的難度難以說服老闆。重金打造城市公園作為社群配套,未來這裡也將是業主的後花園,或許這也正是花樣年“為有價值追求的客戶提供品位獨特、內涵豐富的生活空間及體驗”的企業願景導向。

02/ 那些倒在專案上的方案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成都花樣年·望花溪實景圖

如何打造中央公園及展示形象?在這個問題前,還有更加重要的點:這個公園裡頭允許的建設面積,相關的使用權等問題。多輪溝通下來,允許建設面積約475㎡,花樣年擁有5年的使用權,後續將作為城市公園的配套使用。

第一輪方案的概念方案是花房,類似玻璃金字塔,集中佈置,3層高。體量上對住宅有壓迫感,同時在有限的建設面積,垂直交通佔用太多,無法滿足營銷的動作。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花房方案

幾輪方案的溝通,我們最後確定採用散點佈局,利用廊道、架空增加空間,結合庭院景觀,製造花的場景。此外,以四個離散的院落組織建築空間序列,從東到西,依次展開,對應傳統深宅大院的空間序列,使客戶獲得富於傳統文化色彩的尊貴禮序感。整體形象與巴西建築師巴拉乾的風格相近,簡單的建築體量上有色彩感。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展示區效果圖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巴西建築師巴拉幹作品LUIS BARRAGAN HOUSE

在設計維度上,以上方案還是有些特點,但最後還是被否決了。作為一個建築師,對於這個決議,開始是無法理解,不明白老闆想幹啥子。

決策層做了一個艱難的決策——更換方案。花房方案彙報是2月5日,拿地後85天,更換方案甚至更換設計團隊,對專案整體的運營節點壓力巨大。

恰逢春節假期,這個壓力會被放大。利用這段時間,團隊重新進行思考,回到產品本質,重新思考味系列產品的開題——何為“開放的東方”。老闆作為首席產品官,對產品十分篤定。

對於每一個專案,花樣年深度研究其在地性與當代性,需要對地域文化進行思考與解讀,打造符合當地氣質的獨特產品故事線。此外,在花樣年做產品沒有標準化,每一個都是特別的,所以有難度。這種難,不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在於做什麼更加合適。

推翻、重新覆盤方案,在現在看來,這個決定是對的。首先,專案位於溫江,近青羊區,非城市核心,周邊處於規劃建設階段,專案原方案呈現出來的場景會顯得很“荒”。如在城市核心區,周邊高樓林立,原方案的”野趣“會是一種情調,相反則是一種負擔。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展示區呈現出來的狀態——野趣

專案需要一些精緻的場景,一樹一木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其次,花樣年味系列的產品,需要細節,顯“貴”。原方案過於現代手法,簡潔中少了一些細節,很難給客戶傳遞價值感。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成都花樣年·望花溪實景

03/ 更換團隊,再戰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斐波那契數列,已深深扎進設計的腦海中

在拿地後105天,專案重新更換了設計團隊:建築、景觀是上海匯張思團隊,室內是廣州杜文彪團隊。

Hzs是一家成熟的設計單位,所以在短時間內提出了三個方案。效率很高,效果也是在意料之中。新的方案中延續了追求比例關係、符號等,核心問題是它跟花樣年沒有太大的關係,你說是其他開發商的專案也沒有太大的毛病……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2021。3。3 hzs第一輪彙報方案

老闆也第一時間跟設計師交流“開放的東方”的思考。什麼是屬於花樣年的東西呢?什麼是開放。開放的東方是一種對比,不是簡單的搬古董,也不是弄一堆裝飾品。

東方的材料加西方的材料、東方材料的西方做法,西方材料的東方做法,在立面、空間、材料上,強調在地性和當代性的結合。

04/ 建立共創設計模式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成都花樣年·望花溪實景

作為甲方設計師,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工作模式。原來的“工作模式”是什麼?甲方梳理專案的各方訴求:客戶的訴求、領導的訴求等,跟設計院傳遞,設計師根據溝通後提出方案。這過程中跟個人的理解以及設計師的水平有關係,所以很多的時候方案並不如意。

在第一輪彙報後3天的溝通會中我們意識到這點的嚴重性,做出一個訴求邀請設計團隊駐場設計,並建立起共創的模式。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2021。3。10 hzs第N輪彙報方案

方案停滯在體量微調、材質對比上

在第一天的工作workshop,我們針對目前的設計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甲乙方設計師各自su建模,然後第一天基本上把模型的基本關係確定下來。第二天設計院根據模型跟平面關係進行確定,一起推敲設計細節,基本上三天確定了方案方向。這種工作模式建立在對專案深刻解讀的基礎上,我們知道什麼是專案需求的東西。

或許這算是一個很“奇葩”的專案:集團的副首席產品官給設計院“彙報”方案。哈哈,基本上是拿著模型把想要呈現的空間傳遞給設計院。

還有一點,花樣年公司的電腦配置很牛。設計院過來駐場準備不充分,臨時在公司準備了幾臺電腦,100m+的su模型毫不費勁,這種電腦在其他地產或許不多見。

05/ 一個老闆不大滿意的方案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成都花樣年·望花溪實景

西方建築理論強調幾何比例,東方建築理念在於韻味,光影。設計挖掘當地性文化,比如竹子、場地的溪水會是重要的設計元素。

重新梳理體量關係,營銷動線在原來基礎上更加緊湊:接待——沙盤——洽談(——vip),在空間上強化中軸對稱。關注視線控制,強調空間的序列感。透過簡單的手法處理,讓體量其更具有雕塑感。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簡單的體量處理,讓建築更具雕塑感(甲方設計師的模型)

塔樓上的微笑元素,結合入口設計進行巧妙處理,給人以驚喜。在沿溪水一側也採用了微笑的元素做了一個“風鈴”幕牆。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專案建築立面微笑元素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主入口沿用微笑元素(過程草模)

建築在場地儘量低調且有張力,景觀設計以“人跡”作為引導,一步一景,建築也把景觀前場一體化設計。

作為是方小姐後花園的入口,呈現出私家花園的私密感。弧形的牆體在光線下形成微笑的元素,另外“風鈴”元素也在入口出現,猶如少女的眼簾。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弧形的牆體在光線下形成微笑元素

室外接待區的空間也是建築師的手法,透過簡單的片牆構件,打造“亭”的形象,框景的手法讓設計更有韻味。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進入花園後的一系列空間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進入花園後的空間實景

建築師的思維去思考景觀,很多時候會套用空間的概念,在接待區到過橋等待區的這段空間,設計的初衷是密斯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一片牆體,一張凳子,一個空間。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密斯凡德羅作品: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一片牆體,一張凳子,一個空間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成都花樣年·望花溪實景

過完橋後到建築這一空間,我們想到的是竹林,竹子是成都在地性的植物,用竹林打造入口序列,效果很不錯。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成都花樣年·望花溪入口空間竹林實景

基本上整個銷售場景,每個空間節點,我們都做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在workshop中,我們與設計院一起將各種細節明確強化,專案高效推進。

共創設計模式,我們將需求更加明確輸出給設計院,設計院的同事在基礎上主動去思考,形成一種良性的合作模式。所以在後續的配合上,大家都很主動設計形成良好的互動。比如後續在風鈴的位置上,我們提出一個想法,做一款屬於專案的風鈴。設計師提供了幾稿方案都很棒。

花樣年設計師筆記 以客戶為因

風鈴方案

在幾個最佳化的回合後,設計基本確定下來。3月3日確定設計單位,3。9日第一輪彙報,3月15日組建workshop,3。18基本確定方向,3。23完成最終彙報。專案重新回到正軌。

當然這稿方案彙報還未能達到老闆的要求。在後續的深化設計中,增加很多細節的打造以及建設落地過程加強了對品質的管控維度。我們在材料的選擇以及節點上做了很多的動作。最後呈現出來的品質跟我們初衷還是比較接近。

結語

地產的發展,很大程度影響著中國建築設計的發展。在地產發展初期,建築師享用教科書式的地位,對成果有絕對話語權。地產商也願意支付設計師的成果。伴隨地產業發展,很多設計院的人才也流進地產,所以地產人開始懂設計。因為參與專案開發的各個階段,同時地產裡頭更多是一種多部門拉鋸的工作,所以這時候的地產人的工作主要是協調,再協調,協調各部門,協調各設計院,對設計院有了一些指令,“指導”設計(很多時候是瞎指揮)。

地產到了高週轉時代,“標準化”這詞也出現了。地產有“標準化”,基本上就是東家抄西家,比如尺寸標準化、戶型標準化、立面標準化……設計院也有標準化,核心是解決的是如何短時間出圖的問題,產能導向。這種情況下錢多人傻,不需要折騰,按照標準化來做,基本差不了就行。或許可以說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美好的事情終有結束的一天。當專案需要去思考產品的時候,很多設計師都沒反應過來,“誰家的標準化就這麼做的”,“不是做的挺好的麼,為什麼花樣年就不行。”

花樣年的設計喜歡“折騰”,她對於行貨有點嗤之以鼻的“高傲”,本質上並非為了投機取巧,而是在踏踏實實做設計,從專案本身出發,從客戶需求去思考設計。

引用斯卡帕的話,“你需要創造某些關係,來讓事物變得生動起來。”

或許她就是這樣一個地產公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