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居 > 正文

第十屆“百川獎”在滬揭曉,廖昌永鼓勵年輕人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

2021-10-13由 媒體滾動 發表于 家居

原標題:第十屆“百川獎”在滬揭曉,廖昌永鼓勵年輕人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 來源:上觀新聞

10月12日晚,第十屆“百川獎”作曲比賽決賽在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舉行。入圍決賽的十部作品,由指揮家高健帶領上海大地之歌室內交響樂團和上音師生演繹,全程網路直播。

第十屆“百川獎”作曲比賽獲獎選後和評委

評委對11部作品打分並現場產生評選結果:最終,孫昊瀚作品《林·聽》榮獲一等獎;劉鵬作品《嘒嘒》、劉盈廷作品《翩既》獲二等獎;南思羽作品《沿著季風的方向》、李諶熙作品《流年》、鄭光智作品《秋寂》獲三等獎。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說:“‘百川獎’自2009年創辦以來,世界首演了94部獲獎作曲家的原創作品,給青年作曲家一個嶄露頭角的舞臺,在國內外影響力不斷攀升。希望年輕人透過創作、演出、評論,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在這裡,許多青年的聲音第一次被聽見

第十屆“百川獎”作曲比賽頒獎晚會排練中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青年教師梁楠曾參與第一屆和第二屆“百川獎”,至今記憶猶新。

梁楠說:“‘百川獎’創立之初就成為當時全國室內樂領域最高規格的比賽,令全國學作曲的年輕人心生嚮往。當時作為一個稚嫩的學生,要得到機會演出自己的作品,難上加難。透過‘百川獎’,我們得以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當年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賽者,也都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和梁楠一樣,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青年教師劉歡也曾苦惱自己的作品無人問津。去年,她的作品《竹林與水田》摘得“百川獎”榜首。“年輕創作者總是企盼對新音色、新技術的探索和創新,渴望樂譜轉化為音像作品的那一天。感謝‘百川獎’讓我的作品被更多人聽見。”

2010年,維吾爾族學生依克山·阿不都沙拉木人生中第一次參加作曲比賽,沒想到用一部《裂變》在第二屆“百川獎”拔得頭籌。後來,《裂變》登上過“上海之春”舞臺,又在聖地亞哥演過一次,不斷延續著生命力。

依克山並未止步。2019年,他一舉獲得義大利盧契亞諾·貝里奧國際作曲大賽唯一大獎,同時有多部作品被國內外樂團演出並出版發行。如今,依克山在上海音樂學院讀博士,繼續攀登音樂之峰。“回過頭去看,還是要感謝‘百川獎’,那場比賽對我之後從事音樂創作的思路和決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西樂器融合,豐富聲音調色盤

“中國民樂與西洋樂結合”的室內樂編制

2015年在“百川獎”的舞臺上,盛萌的作品《潮汐入夢》被遠道而來的一家奧地利職業樂團演繹,那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被搬上舞臺。2019年他再度參賽,一曲《孤獨者的夢》拿下全場最高分。

正是在盛萌獲獎的2019年,“百川獎”迎來重大改革,投稿作品規定採用“中國民樂與西洋樂結合”的室內樂編制,其中民族樂器包含笛子、琵琶、二胡等,西洋樂器則有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等,鼓勵中西樂器融合,對創作和演奏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盛萌看來,“百川獎”的規格和評委的權威性不輸許多國際比賽;傳承中國文化,應當學貫中西、博採眾長。

今年決賽的評委包括紐西蘭作曲家、國際現代音樂協會主席格倫達·基姆,科隆音樂學院新音樂研究院院長約翰尼斯·薛爾霍恩,法國作曲家、頻譜樂派創始人之一特里斯坦·米哈依等。

米哈伊說:“對於年輕作曲家來說,鼓勵他們不斷創新、探索未知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也十分喜歡中西樂器混用的想法,這會豐富我們創作時的聲音調色盤。”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主任、比賽評委周湘林介紹,最近三屆“百川獎”比賽共收到國內外投稿254部,其中國外和港澳臺地區投稿近50部,覆蓋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作曲家作品。他們為中國樂器二胡、琵琶、笛子譜曲,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

“年輕人就是要敢想敢做,發揮奇思妙想。我相信從‘百川獎’走出來的青年作曲家,將是未來的中堅力量。”周湘林說。

欄目主編:施晨露

本文作者:吳桐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編輯:朱瓅

第十屆“百川獎”在滬揭曉,廖昌永鼓勵年輕人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