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居 > 正文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2021-09-27由 賞古天地 發表于 家居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四方城這一地名在文獻和當地的百姓稱謂中由來已久,據《漢書·地理志》裡的記載,保靖建縣始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時稱遷陵縣,縣址設在四方城。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1976年,因209國道改線和農田水利建設,文物部門先後在要壩村出土戰國銅短劍、青銅戈、銅鏡等器物9件。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其中,這把戰國重圈紋寬格銅劍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十分珍貴。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資訊部主任朱堃:

這柄青銅劍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然後,我們看這個文物它的特性,有兩個很大的特徵,一個,是從它的劍身是呈柳葉形的,總體長度是29.2釐米,格寬5.5釐米,重200克。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由青銅澆鑄而成,全身為銅綠色,光澤暗淡,劍脊為直線式,兩從凹陷血槽至鋒處尖削,非常鋒利,屬於實用型的戰爭武器。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然後,我們再看它的劍格,劍格它是寬5.5釐米,上面是有四個很明顯的重圈紋的符號,(這是)巴文化一個很顯著的符號。這兩個元素加起來,我們給它命名為,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是出土青銅劍中較有代表性的器物,具有湘西、湘北寬格劍的典型地方特點。

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於1976年在保靖縣四方城出土,發掘人是劉長治。此劍原藏於保靖縣文化館,1979年4月上調至州博物館,由宋謀年通知經手接收入庫。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除了青銅劍,四方城遺址中有戰國的糧窖,漢代的鍊銅遺址,唐代的瓷枕,銀梳,兩宋的青瓷等,儼然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另外,四方城還發現過古波斯國的琉璃製品,說明四方城不僅水上交通發達,而且在唐宋時期已經是古波斯國、印度等與中國進行外貿的商業通道。

延伸閱讀:

巴文化: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巴人是中國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區的一個部落。據專家學者考證,“巴”的地域範圍大體界定在重慶全境、北起漢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東至宜昌、西達川東的地區。

春秋戰國之際向西發展,以川東北的巴中、達州、重慶地區為中心,建立了巴國,逐步創造了自己的文化。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在部落遷徙的過程中,巴人的文化得以沿途傳播,也得以與其他部落進行交流。巴文化與楚文化在秦漢統一以後,開始融入華夏文化。這種多元文化特質的傳播脈絡一直延續至今,成為連線古今巴文化的重要紐帶。

劍:

劍創始於軒轅黃帝時代,較短,呈柳葉或者銳三角形,初為銅製,為步戰主要兵器。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割據,據史料記載共有弩、劍等兵器16種,材質為青銅。

劍作為一種短兵器,是兵器中較為常見的,是士類必有的武器配備。對於其他兵器來說,劍攻擊敵方更加直接,沒有其他輔助工具,並且除了手柄其他位置均具有殺傷力,因此在戰場上是非常方便且攻擊力強的兵器。

戰國青銅劍,神秘“巴文化”重圈紋

藏品檔案:

藏品名稱: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

製造年代:戰國

藏品部類:文物藏品

功能型別:武器

獨特標記:柳葉形圈點紋

出土時間:1976年

出土地點:湖南省保靖縣龍溪鄉四方城

館藏地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

備註:目前戰國重圈紋寬格銅短劍的劍刃已鏽殘,莖殘失去一部分,格與身分離,腐蝕和損壞都比較嚴重,急需修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