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老北京的味道——爆肚兒

2022-11-21由 不會理髮的Tony 發表于 美食

咯吱咯吱咯吱”這樣的聲音,別誤會,不是門軸缺油了,是一種謎一般的食物——爆肚。說起爆肚這種吃食,著實有些侷限了,主要流行在京津冀一帶,出了這個城市圈,恐怕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更別說吃過了。

爆肚的大致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當時也是社會底層老百姓的一種解饞小吃,所以也叫“窮人樂”,兜裡沒幾個子,但又想吃肉的,就來這個。因口味獨特而盛行,愛吃這一口的,不光是老百姓,就連一些王公貴族、貝子貝勒,還有很多文化名人也對其青睞有加,像什麼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李萬春也是爆肚的忠實擁躉。

老北京的味道——爆肚兒

這個爆肚,其實就是牛羊的胃,經過烹製而成的。因為牛羊的胃各個位置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口感,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牛的胃被稱為百葉和肚仁,羊的胃則分為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蘑菇尖兒、食信兒、葫蘆、大草牙等九個不同的位置。看看一個胃口能吃出這麼多花樣,不得不佩服中國人在美食方面的研發能力啊。

老北京的味道——爆肚兒

爆肚好吃與否,取決於兩點:一是火候,二是小料兒。

這火候根據肚的部位不同,水的溫度也不同,有些部位要溫吞水,有些部位用滾水,焯燙那麼幾十秒就齊活,這個火候的拿捏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水溫低了,不熟;水溫高了,又熟過了;時候短了,生,時候長了,那您就拿回家當猴皮筋使吧。這也許就是這種吃食的奧妙吧,不跟著老師傅學上幾年,恐怕永遠無法猜透這個食物的謎之身份。

老北京的味道——爆肚兒

老北京的味道——爆肚兒

說完了火候,得說說這個小料了。小料是好是壞,眾說紛紜,不一而足,老張說好吃,老李說難吃,老王說太鹹,老愛新覺羅說太淡,重口難調。我姑且說說自己喜歡的那口兒吧。這家小料倒有些意思,小碗一端上來啊,普普通通一碗麻將小料,看不出什麼稀奇的,淋上那麼一勺新炸的辣椒油,再使筷子這麼一攪和,才發現內裡乾坤,香菜居然埋在麻將下面,還有一些汁水,一嘗,原來是醬油,這醬油用的便與眾不同了,不僅進一步澥開了麻將,為麻將提供了鹹味,同時還為小料提了鮮,可見這店家為這小料頗費了一番苦心啊。

老北京的味道——爆肚兒

以前啊,常去東直門附近的一家小店,後來因為不讓開牆打洞了,就搬到了一個商業樓宇的二層了,不過做了沒多久就關門了,也許是另尋他地了。其實爆肚這東西就是市井小吃,非把它安在了寫字樓裡,食客中多了一些西裝革履的人士,這與攥著二鍋頭瓶子,大聲說話的市井小民總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再說這麼一種小吃,跟這個大樓也不搭調啊,所以啊,還是踅摸一個接地氣的地方,再續這人間美食的傳說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