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64期)】惠州人的文藝高地

2022-06-01由 羊城派 發表于 美食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64期)】惠州人的文藝高地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投稿郵箱:wbfkblsl1@ycwb。com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64期)】惠州人的文藝高地

羊城晚報《惠州文脈》5月28日版面圖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64期)】惠州人的文藝高地

荷風伴水鮮

□宮鳳華

水鮮,水中河鮮。

暮春,抑或淺夏,閒居故園水鄉,門前滷汀河水清亮,潺湲。天光雲影,水墨氤氳,水映牆脊,俊鳥倏忽,晚風荷香,菰蒲凝綠,漁姑窈窕,一派詩經古雅意蘊。

門前荷葉青青,疊翠湧波。荷花是絕美的女子,袖紗清挽,裙衫翩躚,雲髻高聳,靈動而沉靜,溫婉而蓬勃。

臨河就水鮮。水鮮潑剌,雜陳簍中,多為河邊自取。庸常生活,便也活色生香。老屋古舊,柿影匝地,楝花輕颺,仿入宋人郭熙畫境。

裡下河水鄉,清淺水流中,自然少不了蚌螺蟶蜆之類的鮮美貝殼。水質清冽,鯽魚、鰺魚、鱖魚、昂刺、黃鱔、虎頭鯊、銀魚等水鮮,遊弋於茂盛水草間,虛實有致,動靜相宜。常見齊白石畫作中,幾莖潑墨荷葉,兩朵粉白荷花,幾痕水波間,遊弋著數條雜魚。淡墨一捺,焦墨點睛,形神兼備,令人動情。

黃梅天的小鰺魚和虎頭鯊尤為活躍,是尋常餐桌上常見的佳饌。那些吃著螺蜆和浮萍茭蓼、喝著野水自由穿梭往來的小雜魚,那滋味比家養的鱖魚鱸魚都要鮮美。

小鰺魚,手指長短,頭微尖,身稍扁,披著晶瑩的小圓鱗,體背為青灰色,側面和腹部是銀白色。鰺魚曾經在鄉賢鄭板橋的詩中穿梭:“老屋掛藤連豆架,破瓢舀水帶鰷魚。”清新質樸而又情趣盎然。小雜魚在水中成群結隊,偶聽動靜,猝爾遠逝,猶如綻開的煙花,銀光炫目。

清晨,竹樁碼頭上,總有頭髮蓬鬆、身姿婀娜的村婦淘米、浣衣。淘籮起落、顛簸,河裡玉白米漿四處漫漶,游魚穿梭,爭相啄食。孩子們使勁甩動手中的細竹竿。撲通一聲,勾著蚯蚓的魚鉤落水。一條俊俏鰺魚見狀,猛地一啄,吞下魚餌直竄,見鵝毛管浮標忽地一沉,立提竹竿,一條眩白的鰺魚便出水了。

如此反覆,木桶裡不一會兒就養了幾十條了。母親在畚箕裡鏟幾鍬草灰,用指甲刮鱗,去內臟,扔進草灰裡。夾一塊入口,味蕾立時陷入鮮美的沼澤中,視覺和味覺達到空前的融合,形成了生理上真正的通感。

午後河邊蹲坐,用鉛絲籃子拉青螺,或用絲網張鰺魚。天色飽滿誘人,水鮮潑剌,遠處圩堤上有水牛剪影,牧歌輕颺,一派田園詩情。

回家備好蔥段、薑片,爆炒。俄頃,灶臺上熱氣騰騰,香氣瀰漫整個灶間。揭開鍋蓋,紅黃綠褐、豔光四射的螺螄出鍋了,一陣陣鮮香兼具的氤氳熱氣直撲鼻翼。拈一隻輕輕一吮,脆爽又鮮辣的螺肉就隨著舌尖裹進口中,鮮味直奔唇腔舌頜而去。

清炒螺螄的清香在深巷裡弄裡縈紆、飄蕩。涼風四起,蛙鳴如鼓,群魚唼喋。家人圍坐,呷冰啤,嘬青螺,剝食清煮豆莢,剔挑鰺魚和小龍蝦,舌尖上的幸福與親情洋溢的溫馨令人恍若隔世。

臨河人家常設罾籪。漁人划著小舟,拎起籪籠末端,還在“簍兒”裡嬉戲追逐的翹嘴白、羅漢、昂刺,甲魚螃蟹,皆被倒入魚簍、裝進船艙。在迷濛曉霧中,河邊迴盪著漁人悠揚的吆喝聲“賣魚啊,魚兒賣啊——”

小時候,我在外婆家,常見漁人用網捕魚。尼龍線的網眼細小,只能伸進一根手指,長蘆竹挑著,撒到清澄的小河裡。一網能捕到很多雜魚兒,魚簍裡養著,一臉的興奮。

村婦們喜歡把小雜魚掐洗乾淨後,醃製壇裡。葦蓆上晾曬,用棉線把魚兒穿成串吊在廊簷下陰乾。煮飯時,取幾條放進搪瓷碗裡,飯鍋裡燉。起鍋,一股濃香直鑽鼻孔。羅漢魚一身膘,肉嘟嘟的,又活泛又細膩。泡上魚湯,味道鮮美,恐怕現在的玉盤珍饈、美味佳餚都無法比及。

黃昏悽美,大家坐在荷風小院裡,抿著大麥燒,嚼著小雜魚,細滑清嫩腴滑爽口。門外河水潺潺流淌,有管絃之韻,心裡綻放清幽蓮花。

清蒸翹嘴白味道尤美。盤底裝好薑絲、蔥花、蒜泥,碼好鰺魚,魚嘴魚肚內也要放上一點薑末和蔥蓉,然後添水蒸煮。起鍋,青白相襯,香氣襲人。翹嘴鰺的脊背,肉嘟嘟的,清香勁道、肥而不膩。濃濃的魚蝦香穿過低矮的屋簷,瀰漫在寂寥的村莊上空。翹嘴鰺橫陳藍花盤中,端然尊貴,形如賈寶玉那樣的詩禮之族。青蒜、香菜之類的配菜,丫鬟一般貼身隨行在後。

水鄉宴席上常見老鹹菜燒昂刺。昂刺油鍋裡翻炒,嗤啦倒進陳年老鹹菜,摻進各式佐料,俄頃,滿屋子魚香嫋嫋,直透肺腑,平和恬淡的日子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某日,我在江南古鎮的排檔裡吃到椒鹽鰺魚和黃鱔。咬一口,魚皮、魚骨焦酥脆生,香味濃郁;魚肉鮮醇,滑嫩糯軟。紅男綠女月下對坐,吃燒烤,喝冰啤,品河鮮,一派浪漫情調。

細咂慢品,故園水鮮那獨有的平平緩緩的鮮美,餘味極是綿長,有鄉愁的味道。就像水邊麗人正在你耳邊低語,令人心裡一片波光旖旎。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64期)】惠州人的文藝高地

捕 湯青/攝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64期)】惠州人的文藝高地

一樹枇杷黃

□黎傑

親戚送來一籃枇杷,個大,金燦燦的。

枇杷是我所愛,季節一到,必去市場買一些。早盼枇杷上市,卻一直未見,恰遇親戚送來,甚喜,提前嚐了鮮。

暮春正是枇杷熟時,此時大抵暑氣已上來,麥子也要黃了。麥子黃,就得上山割麥穗,太陽光猶如麥芒,直直插進泥土,土裡一股清氣悄悄散發出來,蒸汽似直逼面門,麥芒在陽光中飛,陽光下割麥不是輕鬆活,尋吃枇杷便成了割麥時一大樂趣。枇杷黃是區別於麥子黃的,枇杷金黃,黃中帶紅,紅中透甜,甜中有一股化不開的黏稠味。小時候我鼻子靈,老遠就聞到枇杷味兒,我邊割麥,鼻子伸老長,使勁嗅從地邊散發出來的甜味道。母親知道我的鬼心思,她看看身後割倒的矮麥樁,對我喊,去歇一會兒吧。我知道,大半上午,該打么臺了。便奔了地邊一樹枇杷黃去了。爬上樹,揀個大的摘,摘一顆剝一顆,那汁順了手流,用嘴一吸,甜,鹹,甜是枇杷的,鹹是手背上順流下的汗。張開嘴,一吸溜,枇杷果肉就入了口,那甜,那涼,直抵肺腑。母親來到樹下,撿起搖落的枇杷,不洗,剝了皮,慢慢吃,黃黃的枇杷如一顆雞蛋黃一般,在母親嘴裡香著,母親眯了眼笑,那滿臉笑容在陽光下閃著金黃的光。

枇杷上市。經過市場時,順便問一下價格,老貴。攤主說,這是早熟枇杷,正因早,所以貴。這枇杷個大籽小肉厚很甜。比鄉下土枇杷好吃多了。我討厭他詆譭土枇杷,就說,不要小瞧土枇杷,土枇杷個小皮厚肉少籽大,但甜不輸早熟枇杷。攤主有些尷尬,但還是起勁向我推薦早熟枇杷。我礙於面子,買了一些。雖我已嘗過枇杷的鮮了,但我還是沒忍住那金黃的誘惑。真的,儘管這早熟枇杷已吃不出土枇杷的味道,但是它的黏稠味卻老往我鼻孔裡鑽,讓我欲罷不能。什麼季節吃什麼水果,是自然規律,我抵擋不了,很多人也抵擋不了。

五月枇杷正滿林。五月,一個火紅季節,火紅金黃了枇杷,滿林枇杷染黃了綠葉,一顆顆碩大枇杷掛在綠葉間,黃與綠形成五月的顏色。枇杷成熟了,摘盡枇杷一樹金,輕騎上樹,竹竿輕舞,枇杷落如雨,金黃枇杷碼在瓷白盤中,又是另一番景象。毛茸茸的枇杷,滿肉枇杷,黏稠味枇杷,構成五月的味道,這味道,如麥芒扎進我身體,扎進我記憶,扒拉不出來了。

雨打枇杷,梔子花開。雨落,枇杷就熟。枇杷需要有雨,有窗,有芭蕉,然而枇杷更要梔子花,梔子花好香,好清香,好潔白,正是這香白,才能中和枇杷的黏稠味,兩香加一起,這五月才完整。

枇杷有別稱,如金丸,蘆枝,蘆橘,炎果,焦子。焦子我不喜歡,蘆枝我不喜歡,炎果和蘆橘我也不喜歡,我喜歡它叫金丸,金黃的丸子,耀眼的丸子,熱烈的丸子。枇杷花果不同年,枇杷花不與百花爭,枇杷花開冬季,開得靦腆,藏著掖著,結果卻待來年,熟在五月,如此漫長的花果因果,造就了枇杷的甜如蜜。

有句話是蠶老枇杷黃。蠶與枇杷放一塊,也是腦洞大開,蠶一老就黃,蠶一黃就上草樹,上草樹就結繭,結潔白的繭。枇杷亦然,一成熟就黃,一黃就甜,一甜就惹人喜歡。這句話有點意思。

小姚叫我們去她家摘枇杷,欣然應允。摘枇杷前,照例發朋友圈,偌大一枇杷園,枇杷黃若星星,漫了一坡。向陽枝頭一隻鳥啄破一顆枇杷,爾後嘰喳幾聲,騰飛而去,小鳥與我,一樣喜歡這金黃,這甜味。樹叢中閃出幾位美女,拿了手機到處拍,她們不是來摘枇杷的,她們是來搞直播的。

五月了,一樹枇杷黃。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64期)】惠州人的文藝高地

做五休二

□明前茶

單位附近,一家西式簡餐店關張後,原址重開了一家麵館,麵館做成了明朗軒敞的極簡裝潢,松木條案,檜木桌椅,老藍布印染的幌子上,灑脫流暢地寫著一個“孔”字,那是30多歲小老闆的姓氏。

麵館只做三種面,切雞面,肥腸面,豆渣餅面,最奇的一件事,是每週麵館要關門兩天——週六週日休息,捲簾門拉下,人跡皆無。

眾人唏噓不已,餐飲業競爭多激烈,這麼佛系的小老闆,到底是存著什麼彆扭心思?他家的面賣得可不便宜,連麵條本身也要聘請師傅自制。二十斤麵條中要打入50個金黃燦爛的鮮鴨蛋,而且不用揉麵機,全靠師傅像打夯一樣,騎坐在一根竹槓上來來回回地壓制麵糰,讓面長出那根彈牙利索的芯子。

他家的雞做起來也繁難,只選現殺不超過兩小時的本地三黃雞,醃製後,晾乾兩個小時,收盡水分,入油鍋炸,炸到雞身泛出金黃色,再下鍋滷製兩個半小時。滷湯中放入的香料包要用到30味香料,這是老闆的利鎮店法寶。此雞滷好後斬塊,客人點面,再加入紫蘇花椒花生再炒,進一步令雞肉彈滑入味,才配做切雞面的澆頭。在麵店裡,從榨豆漿的老父親到壓制豆渣餅的老媽媽,從洗大腸的老闆娘到不厭其煩向整雞上澆淋醬料的老闆,全家人都明檔操作,接受食客的監督。當我問起為何非要“做五休二”時,老闆捋起袖子讓我看手臂上敷著的跌打膏藥:你來嘗試下收拾這15只雞,每隻雞醃製時淋醬料30下,一下也不能少,每隻雞剁30刀,也是450下。醫生說,我右肘勞損,需要緩衝。

在遷來我單位附近之前,他家已經在這座城市的另一頭開店近20年。父親65歲這年,作為獨生子,小孔從父親的手裡接過麵店生意,就與全家人商量要做五休二,而且要把麵店裡常年供應的十種面,收縮成三種。絲滑濃稠的豆漿送給顧客潤喉,但不再使用便宜的機制麵條,面的單價要提升。

父親的臉像黃梅天的一塊生鐵,冷得可以滴出水來。他疑惑地說:顧客是上帝,顧客想吃什麼咱就得做什麼。你怎麼能讓大家來遷就你,只吃這三款面?還有,做生意的人哪有什麼年節假日,人家越閒咱們越忙,誰不是勞碌得像螻蟻?

小孔淡淡地說,您還要不要交擔子給我,如果要讓我來挑這副擔子,就要聽我的。把十種面收縮成三種是為了更好地做好品質,只有集中精力做好三款面,才能做出好口味和好口碑來。等回頭客把這碗麵當作必需品,像他們的手衝咖啡一樣,咱們的店才站得穩腳跟。另外,如果全年無休,我們就必須支付師傅和服務員加班薪水,這會大大增加成本。我已經觀察過了,咱們如今的門面地處市郊,做的是周圍寫字樓的生意,星期六和星期天的生意是最差的。我們何必犧牲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來獲得平時1/3的收益?從週一到週五,我每天4:30就要去批發市場選雞,選大腸。而清潔完整個麵館回家休息時,已經超過了晚上九點。全年無休地去做同樣的一件事,對我而言會產生深深的厭倦,人的精神和體力用到極致,就像撐鬆了的皮筋。手一鬆,再也不能回彈到原位。

父親感嘆道,你就想著騎摩托車,做生意不踏實。小孔挺了挺腰桿,鄭重回應:正因為我想做好麵館老闆,我才需要休息。對我來說,陪孩子去公園放風箏,去天文館看小行星軌跡是休息,陪你們外出賞荷看風景是休息,與夥伴們在盤山路上轟響油門來一場速度與激情的追逐也是休息。對我而言,過日子就像聽交響樂一樣,一定要有舒緩的段落。那種從頭到尾都熱情轟鳴烈火烹油的日子,讓腦袋嗡嗡作響,累得手都抬不起來,這不是我要過的日子。

父親沉默了半晌,一絲憂愁爬上了他的臉,他說,我說不過你。可是,如果有顧客遠道而來,發現我們沒有開張,他豈不是非常失望?小孔說,我們可以在門口掛一張手書的道歉信,說明我們的營業時間。做生意有的時候也像談戀愛一樣,帶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博弈,不能100%地遷就對方。所有的百年老店都有一定程度的“我說了算”,“以我的主張為要”的氣質,這種氣質有點霸道,可舌頭刁的客人偏偏吃這一套。他們認為,這是店家手藝上的自信,也是細節上的從容,更是精神氣度上的平等姿態。顧客能尊重這一點,他才能品味出我們手藝上的用心。留客,留客,說到底,我想留住的只是這樣的客人。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64期)】惠州人的文藝高地

果子的風致

□王太生

一線光照射,果子和它的背面日漸明亮,我湊近看山茱萸,紅果子非常好看,是圓潤、光澤、飽滿、鮮豔的那種,它的實際效果比文字表達的要好看。

給別人介紹山茱萸這種植物,最好的方法是拿手機拍,拍出的效果要比文字好看。

在山裡看到有人賣山茱萸。那種鮮豔、紅潤,似脂紅凝露,光潔動人,容光照人,那果子裡包含的果漿似在流動,呈現出靈動的神態。

這世上的事情,有些並不需要文字去做過多的鋪墊、贅述,就像山茱萸,一表達就不知怎麼表達,人云亦云,說話囉嗦,詞不達意,心有不甘地寫上一段,再對照看看,還是果子比文字有風致。山茱萸好看在哪裡?一是色彩,二是光澤,三是出自天然。想那果子肯定是甜的,果漿也甜,圓圓的果子連在枝上,比什麼都養眼。

古人描述紅果子,用“軟紅可愛”四個字。宋人《本草衍義》裡說:“覆盆子,長條,四五月紅熟,案例甚多,永興、華外亦有。及時,山中人採來賣。其味酸甘,外如荔枝。櫻桃許大,軟紅可愛。”軟紅,是熟了的果子,出了神韻,寫其中一面,另一面,比如嗅覺,只能詞窮。

好看的櫻桃像人工做出來的,齊刷刷,簇嶄新的,不像是從泥土裡,在樹枝上一點一點地長出來的。我喜歡紅櫻桃,果紅而油亮,齊白石畫中的那種,玲瓏剔透,一觸彷彿就要流出汁水來,古樸素雅的瓷盤隱隱反射著光,櫻桃愈發珠圓玉潤,大師還把櫻桃的顏色稱作“女兒口色”,給櫻桃題詩,“若教點上佳人口,言事言情總斷魂”,顏色是讓人看一眼就能夠安靜下來的溫潤柔紅。

小野杏,在布穀聲中熟了。黃澄澄,佈滿頭頂整個天空。摘野杏子,需要踮起腳尖去勾,有時就差那麼一點點。杏子撲篤篤從樹上滾落下來。有些還一半青,一半黃,只是半熟,摘下後,擺幾天就黃了,小杏子像在奔跑,在通往熟的路上高速奔跑,你摘下它,它還在跑,剎都剎不住,擱幾天就黃熟了。吾家小兒吃杏子,先是嫌酸,隔後就不說酸了,還手拿一枚杏種仁兒,說,要拿鍬埋了,種樹。

果子要紅了,才好看,青果子肯定沒有紅果子好看。紅,有熟了的成分,熟的東西才有魅力。

初夏的果子,不但有好看,好吃的,還有那些耐看,被疏忽,卻實際存在的,比如,桂樹果、松樹果、臘梅樹果……

桂樹果,圓的,青綠色。桂樹中秋開花,來年春天才結果,讓人感到意外。果子沒幾天就被風雨打落了,在樹下很難找到,因為它乾癟萎縮了。

松樹果,隱藏在松針間,橄欖綠色的身段有螺旋紋,一圈一圈的,紡錘體的松樹果,下垂的果尖上,凝了一滴透明的松脂,欲滴未跌。

臘梅果也是開花與結果,中間相隔較長的那種。果子長長的,在成熟前是綠色的,成熟後變成灰褐色。有一層絨毛,在風中漸漸吹透吹乾。我想,把臘梅果中的種子種到花盆,給它施肥、澆水,它會爆出一株小臘梅樹嗎?如果可以,可尋一隻精緻的花盆種它,做半年的蒔花弄草,做冬日案頭上的清供。

天竺子,好看。清代陳少海《紅樓復夢》寫,天氣甚暖,王夫人同薛姨太太帶著李宮裁、友梅、寶月、巧姑娘以及兩個小孫子,在近日山房看天竺果兒。“旁邊兩大樹臘梅,已有數枝初放,間著天竺子,紅黃相映,香色絢爛。”

從前我家附近鄰居陳家井上,老宅院裡,內院的圍牆根,灌木花叢裡,長著一叢天竺。到了天氣轉涼,冬天下雪,綠轉紅的細葉子,伴一簇簇疏疏小果,光影轉換,彤彤奕奕。唯此,婑牆深院裡的青磚老瓦,才透出生機。

天竺子搭配磚皮剝蝕的青磚老牆最好看,它撫慰視覺,令老牆一點一點地生動。

蜂鳥懸停空中啄果子,它頭頂四周的天空一片明亮,尖喙像小錘,一下又一下,敲打著果子,恍若聽見硬角質擠壓果肉的空氣摩擦聲。有些果子不堪一擊,果漿四濺,順勢而落。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64期)】惠州人的文藝高地

兩兩蜀葵相背開

□張金剛

一座拱橋、一彎河溪、一方廣場、一片瓦房,幾聲雞鳴犬吠、幾道秀險屏山,遠隱的山村寂靜、安詳。農家院外,火紅的蜀葵向陽綻放,自然攏成花籬,與民居、藍天相映成趣。不由感嘆:這次採風來對了!

忽地,一群身著豔麗服飾、手持飄逸綢扇的舞者,伴著悠遠的《荷塘月色》點燃了廣場。一側,頭髮花白的老漢守著輪椅上目光呆滯的老婦,靜靜地看著。打聽方知:老婦曾是舞者之一,因大病導致如此;每當廣場舞起,老漢便在老婦種的蜀葵花前,陪她看過每一支舞。

綢扇時而搖擺,時而高擎,時而兩把相背團成翩然花朵;蜀葵叢叢簇簇、一派絢爛,成雙成對的蜂蝶在花尖飛舞。舞者、老者,綢扇、蜀葵,一動一靜,別有一番滋味。瞬時,心中默誦起那句“翩翩蝴蝶成雙過,兩兩蜀葵相背開”。莫非,陸游也曾偶遇如此這般恬淡、和美的鄉村畫景?

因蜀葵,詩興起。唐代陳標的“能共牡丹爭幾許,得人嫌處只緣多”,令我對這非同凡品,卻又稀鬆平常的花卉,更多了幾分領悟。

蜀葵,也曾高貴、儒雅。兩千多年前,辭書之祖《爾雅》中,謂之“菺,戎葵”。與其親族“扶桑”“木槿”“木芙蓉”,曾地位顯赫,榮入漢代上林苑、三國銅雀臺等皇家園林。更有“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為之代言,成為“蜀葵花神”,嘆其短暫而絢麗的生命,如蜀葵般,朝陽中隨風起舞,夕照中隨風而逝,“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也更有蜀葵入詩、入畫、入藥、入食,千古流芳,世人對蜀葵之愛可見一斑。

蜀葵,更是樸素、煙火。因原產四川而得名的蜀葵,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發源蜀地,卻恣意播撒。每至一地,便“樂不思蜀”,紮下根來,廣植於大江南北;且入鄉隨俗地多了“大麥熟”“端午花”“斗篷花”“節節高”“壽其花”等鄉土味兒十足的別稱,大名卻被淡忘。蜀葵不思鄉?兀自揣度,或因子孫遍佈天下,他鄉已是故鄉了吧!溝谷、河渠,平地、礫堆,尋常百姓之家,任意一地,皆可見蜀葵鬱鬱蔥蔥、娉娉婷婷的身影,自榮自花,給點陽光就燦爛,透露出特有的平民氣質。因其生長開花隨意潦草,故有人“嫌處只緣多”,有人卻極為樂意與其親近,為鄰為友,頗具人緣。

一日,重溫經典動畫《哆拉a夢》,驚喜地發現,大熊家院牆外也種滿了一排排粉紅的蜀葵。道道暖陽下,蜀葵怒放,兒童奔跑,再配以知了的歡鳴,童年美好的夏日時光,分外惹人歡喜。這蜀葵,竟不知何時東渡日本,走進了滕子不二雄的動畫。據說,明代,日本使者來到中國,不識蜀葵,題詩云:花如木槿花相似,葉比芙蓉葉一般。五尺欄杆遮不盡,尚留一半與人看。是否當時引種日本,不得而知。單從詩中可見蜀葵足有一丈高,故又名“一丈紅”。

春來,花池甦醒。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將去年秋季採集的燈籠狀的花籽開啟,一片片擇下,埋入土中。不日,一簇簇嫩葉冒出,漸漸長成蒲扇大小;而後躥出長稈,成對的花苞次第攀高,超過窗臺,一朵朵相背開出或單或繁、或淡、或豔的一串串花朵。隔著玻璃窗,與課桌前的我,共同朗誦“聰明的你,告訴我,為什麼時光一去不復返呢”。匆匆間,從春歷夏至秋,又採摘花籽,等待下一季蜀葵花開。

因季節未到,再遇蜀葵是透過熒屏,在遠隔幾千公里外的鮮花山谷看到的。周小林用四年時間,為愛妻殷潔打造的夢想花園中,蜀葵最多。深紅、桃紅、穠紫、渾白、深黃,各種顏色;春慶、千葉、五心、重臺、剪絨,各式品種。繁花、馨香中,周小林、殷潔在窗前暖陽裡,相背而坐,深情地朗誦“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愛……醒來覺得甚是愛你”。就這樣,他們攜手走進了《朗讀者》,走進了每一位渴望浪漫的人的心裡。

那日採風歸來,白大姐創作了一幅蜀葵圖,清麗、淡雅,登上了由我主辦的鄉土文學期刊封面,很是抓人眼球。而已至不惑之年的我,更願活成一株蜀葵,靜開在鄉野;更願如周小林夫婦一般,在房前屋後種滿蜀葵,靜看“翩翩蝴蝶成雙過,兩兩蜀葵相背開”,寧靜、淡然地陪她、陪己看細水長流……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第64期)】惠州人的文藝高地

風吹稻香

□夏楊

田埂上的爺爺

您在禾叢裡排兵佈陣

稻子熟了

您卻走了

人間總有別離

我原本是知道的

但要送別您

還是難以面對現實

雨中的菊朵和街上的車鳴

讓我明白

您心裡裝著誰

誰就會記掛您

今夜無眠

因您不再捱餓的人

淚流滿面

因您發誓要光碟的人

淚流滿面

恨自己不夠努力

讓您帶著遺憾離去

今天起“禾下乘涼”之夢

種進了每個人心裡

您剛變成天上星辰

不捨就瘋長成了思念

責編 | 李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