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故事】難忘的深夜“火鈴聲”

2022-04-08由 看青浦 發表于 美食

退休前因工作緣故有時候要去賓館吃自助餐。現在是商品經濟賓館都要挖掘潛力,利用賓館的資源對外做點生意。賓館餐飲因客觀條件所限經營壓力一般比較大,客戶對進賓館就餐內心都有一種先天的恐懼膽怯心裡;主要是心中沒有譜,到底一桌飯“買單”多少?嚇退了不少客人!有些五星級賓館還有名目繁多的服務費、開瓶費等。所以賓館的餐飲一直是外表金碧輝煌,裡面冷冷清清。經營指標一直是“溫吞水”——上不去。這大概是上海星級賓館餐飲的一種常態吧?

針對這鐘狀態,好多賓館餐飲會採用“一口價”的自助餐服務,以吸引更多的客戶來賓館就餐。這樣的就餐模式可以消除客人內心對價格的不安和恐懼,提升餐飲的人氣,降低營運成本。特別是遇到賓館在電商平臺上搞打折活動,自助餐客人就像農貿市場一樣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這時客人吃自助餐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吃相”就會是賓館餐廳的一道風景線。曾經看到坐在我旁邊的一個看似“80”後的吃客一次性取了滿滿一大盤巴西牛排,堆得像是一座小小的“富士山”。剛開始戰鬥力很強,秋風掃葉似地吃上好幾塊,隨著“胃囊”的逐步擴充套件、增大、脹飽,戰鬥力也隨之逐漸下降。吃到最後盤中剩下的幾塊牛排,只有看的力氣,沒有吃的力氣。怎麼辦?這時這個吃客的心態起了微妙的變化,將牛排塞在嘴裡嚼動嚼動後吐在盆裡,最後一塊牛排索性用刀叉搗成碎塊放進盆中。也許他感到這樣將還沒吃完的牛排“原樣返回”不符自助餐的規矩,內心或許稍有不安;也許他一定要將自已本錢吃下來才會心安理得,滿意而歸;有的“也許”也許我還不知道!

這樣的吃客我想在吃客裡是很少的一部分,但赴自助餐的吃客抱著類似的心態去就餐,我想這個比例不會少的。作為“50”後的我看到這樣的“吃品”的吃客內心有一種極度的反感和不安。自已在年輕時候對“食物”的嚮往,甚至是貪婪的情景一幕又會浮現在眼前。

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名職業消防隊員。這個職業需要有充沛的體力支撐著,好在我的先天條件比較好,好多消防個人訓練專案在每次考核中都名列前茅。由於訓練量比較大,也帶來了飯量的不斷上升的問題。上世紀70年代我們國家還處於一個計劃經濟的時期,老百姓還處在一個“供給分配製”下過日子。從事職業消防雖然可以基本上吃飽飯,但當時葷菜和菜餚的油水也是很有限度的。感覺肚子一直處在空蕩蕩的狀態,消化功能一直像優質發動機似的高速運轉,想或要找東西吃一直是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所以每次遇到自已消防值班,頭腦裡就會自然浮起一個想法:今晚最好來一個“火鈴”,出一次車,上一趟火場,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吃到食堂的加餐。儘管這個“想法”當時自已就感覺怪怪的,有些不合時宜。但這種感覺就是在腦海裡非常頑強地存在著揮之不去。大作家張賢亮的《綠化樹》所流露出飢餓時期普通人生存狀態的真實性,我是非常相信和認同的。一個人如果生活困厄飢腸轆轆,生命是缺失尊嚴的,靈魂亦也很難塑造。

當刺耳的“火鈴”聲在靜靜的夜晚響起時,當從床上走向消防滑竿滑下時,當身穿戰鬥衣奔向消防車時,自已沒有慌張,有的是從容。在與“火神”進行一番纏鬥後回到消防隊內,快速整理好消防水帶清潔好車輛等,就與其他消防隊員滿懷憧憬地向食堂走去。食堂離消防隊大概有200米左右,一路上就在盤算著今天食堂裡會有什麼“加餐”:是常吃的爛糊面,還是肉饅頭,或者今天中個大獎吃上一碗香氣四溢的“蔥考大排面”。

“加餐”一般會吃上一碗上海人俗稱的“爛糊面”的可能性最大,遇到好的廚師碗裡會多加幾根肉絲。那遊蕩在碗中的白花花的肥肉、淡紅紅的精肉,在綠油油的青菜襯托下,顯得價值不凡和無比誘人。這個時候我就會琢磨著先吃什麼?後嘗什麼?就如上宴席先吃冷盤後吃熱菜似的,嚴格按既定順序進行,以期達到“吃”的效益最大化。

一般情況下先撈上一大串麵條,滿滿的一大口進嘴,安撫一下荒蕪的“胃囊”,爾後不禁會來了一個深深的飽嗝。這個是剛開始的前奏曲,然後喝下一大口湯水,讓湯水與先入胃裡的麵條摻和會師;這樣可以擴大胃裡覆蓋面,以延長肚裡“飽感”的幸福時間。在吃的過程中還不忘記夾點青菜、內絲一起入胃,這樣的吃法可以豐富“味蕾”的層次感。有時候人的幸福是很單一的,當時的一碗普通的“爛糊面”就會收穫滿足和開心。

現在提這些陳年往事,我們的下一代可能大多不信此類事情在上一代身上發生過,但歷史的痕跡就是這樣慢慢流淌過來的,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不需要下一代多講感恩之類的煽情話,但對“食物”的最起碼的尊重是每個當代人應具備的素質。如今的“80”以後的下一代幾乎都會背詠:“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詩,但能身體力行踐行詩句中的含義的“80”後的年輕人大概是不多的?

我們的老祖宗從每個人天天接觸,頓頓必吃的糧食為題留下的這些千古名句,其用意就是用形象樸素的語句昭示人們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如果遇到食堂加餐吃上“蔥考大排面”,那真有點像股民手上的股票遇上漲停板似的興奮。當時還處在吃肉要肉票的時期,有肉吃而且是大排,這樣的事情本身就很稀罕。不要說麵條上誘人的豬大排了,就是覆蓋在面上的烏黑鋥亮的肉汁與麵條攪搬融合,看看就饞涎欲滴。現在的人吃肉碰到肉汁最好要擠掉,吃了怕胖吃了怕血壓血脂高。但在40年前“蔥考大排面”上的肉汁是捨不得擠掉的,它在吃的過程中的作用不亞於一塊大排地位的。

有時候食堂也會蒸一些肉饅頭。這個時段一般是“火情”發生在下半夜,食堂裡師傅順便會將明天的早餐一起弄好。有肉饅頭吃對我來說也是一件稱心如意的事情。香氣四溢的肉饅頭再配上一碗熱乎乎的湯,亦是一頓不錯的“加餐”。

回憶這些老掉牙的東西,意在年輕一輩要珍惜當今條件。不要無故浪費糧食,更不能有意糟蹋糧食。因為粒粒穀米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種眷顧和恩賜,更浸透了農民兄弟的汗水和心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