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咸陽biang biang面 一座城的美食記憶

2022-03-04由 觀秦 發表于 美食

咸陽biang biang面 一座城的美食記憶

看完這個題目,外地人肯定很費解,biángbiáng面?這是什麼面呀,還要用拼音字母來代替了?沒辦法,這個biáng字筆畫繁多,字典裡沒有,電腦裡打不出來,只能用拼音字母來代替了。

咸陽biang biang面 一座城的美食記憶

咸陽人是萬分遺憾的!多好,多有文化的一個“biáng”字,只能刻在biángbiáng麵館的招牌上,只能用手寫出來。列印稿、各類出版物中,只能用拼音字母“biáng”生硬地來代替了。用拼音字母代替,就了無意趣,就沒有了看到那個字時的諂和勁,沒有了那個親切美好的感覺。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就看哪一位高人在哪一天,能將這一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美妙多姿的漢字,收錄於字典與電腦之中。收錄此字,會豐富了漢字字型檔,功莫大焉,誰收錄此字,誰將會被咸陽人,被關中道上的人永遠記住。

biáng屬於文化造字,筆畫繁多,是口語化的象聲詞。你聽聽,寫這個字的童謠、口訣或者叫順口溜,是怎麼樣連說帶唱的: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

八字大張口,言字朝上走。

左一扭,右一扭,

你一長,我一長。

中間加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留個勾搭掛麻糖,

坐個車車逛咸陽。

還有這樣的說法:

一點飛上天,

黃河兩邊寬。

八字張大口,

言字往裡走。

左一扭,右一扭。

西一長,東一長。

中間擱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留個勾搭掛麻花,

推了車車走咸陽。

寫這個字,還有“穴言么么馬長長,心月立刀走之旁。”等等十多種的童謠。

一開頭先說了這麼多,咸陽人,還有關中道上的人看到題目與童謠,他們早就笑開了:呵呵,biángbiáng面,biángbiáng面多香,多好吃呀!

咸陽biang biang面 一座城的美食記憶

外地人到咸陽,看到biángbiáng麵館上的biáng字,常常半張著嘴,驚訝地說:“哎喲喲,我的天!一個字竟然有42畫,這麼生僻難認的字,誰認識呀?”聽到此話的咸陽人不樂意了,甚至有點小瞧人家,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話語:“啥生僻字?你到我咸陽的街道上去,隨便拉住個娃娃,問他這個字叫啥字,你看他認識不認識?!”

咸陽biang biang面 一座城的美食記憶

千年流傳,歷史久遠,留存著咸陽文化記憶而字典裡電腦裡查不出打不出的這個biáng字,咸陽人,從小就看到滿街上的biángbiáng面招牌。對biáng字,豈能不認識?閉上眼睛,他們也能給你寫出來。

biángbiáng面是有來歷,是有源淵流長的故事的。該面選用關中道上出產的上好的冬小麥,磨成麵粉,做biángbiáng時,舀麵粉到盆裡,給面中加適量的水和鹽。水,不能倒得太急太猛,需徐徐地、緩緩地倒入,否則就成了傷水面,傷水面做成的面不但粘糊,還沒有了筋絲,口感會大打折扣。

咸陽biang biang面 一座城的美食記憶

把面和好,先揉成一團,用鍋案上用的溼布子蓋嚴,放在案板上餳面。過半個小時左右,面餳到以後,反覆揉搓,用力反覆地揉搓。這一道工序甚是重要,面揉不好,把麵粉裡的筋絲沒揉搓出來,做出來的面就稀軟,就沒有了嚼頭。揉到揉好,面才會有了精神,才會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面揉好啦,在寬大的案板上,用擀杖,手工擀成又長又寬又厚,像褲帶一樣的麵條。

咸陽biang biang面 一座城的美食記憶

擀麵時,纏繞在擀杖上的面,落在案板上那種biángbiáng的聲音。把擀好的面切成一寸多寬的長麵條,兩頭拽住,用力在案板上biángbiáng地甩絆著,使麵條更長,更有了力道。往鍋裡下面,麵條入鍋遇到翻滾沸騰的開水時,發出biáng biáng的聲音。面從鍋裡撈出,在碗裡攪拌時發出的biángbiáng聲。還有吃麵時,嘴裡發出的biángbiáng聲。

biáng,biáng,biángbiáng,就是因為製作過程中,吃這種面時,會連續發出biángbiáng的聲響,於是,就將這聲音帶到面的名稱上,biángbiáng面就這樣叫開了。

呵呵,你不信試試,依著biáng字的童謠寫下來,你的筆下就會出現一個高古雅緻,結構複雜而又活靈活現的“biáng”字。這個看上去彎彎曲曲,如畫出來一般的“biáng”字,絕對不是圖案,而是一個妙曼多姿,充滿著濃厚文化意味的專用字。正如武則天為自己起號造出曌字一樣。曌,意為日月當空照,除了用在她的號上,在其它地方,這個字是沒有用的。

滑光筋道的biángbiáng面在開水鍋裡煮熟啦,連同鍋內下的青菜、白菜與豆芽,一起用大罩濾撈入碗裡。要吃油潑的,給碗裡的面上,挖一大勺優質線線辣子碾成的辣面,並放上適量的鹽、味精,還有綠白相間,細碎的蔥花。這時,端起一旁炒瓢裡被燒得滾燙滾燙的菜子油,照著碗內面上放的辣子、鹽、味精與蔥花潑上去。

咸陽biang biang面 一座城的美食記憶

“嗞啦啦”,熱油潑過,一團火從面上瞬間升起,旋即沒有了影行,而香爽之氣,“呼”地一下子就衝了出來。辣子的香辣味,蔥花的爨味,被油潑了的鹽與味精,也有了一種特殊的說不出來的香味。

用油去潑biángbiáng面的一瞬間,那簡直是視覺、聽覺與味覺的一次美好享受。

桌子上放有醬油、香醋、鹽與油潑辣子罐。可根據個人不同的口味,自己去調。那些愛吃辣子的人,還嫌碗裡的辣子不夠多,又從辣子罐裡再挖出幾勺子調入碗裡。biángbiáng面已被辣子染得紅紅的,白的是白菜,黃的是豆芽,綠的是青菜。紅白黃綠都在碗裡,看著,聞著都饞人,不由人要快速地端起大老碗,吸溜吸溜地吃開了。

咸陽biang biang面 一座城的美食記憶

沒來咸陽,沒有親眼看過其製作過程,沒有吃過biángbiáng面,是沒有那個真切感覺的。真正到了咸陽,見證了這個製作過程並吃了這面,你才會發現,在咸陽吃biángbiáng面,原來是這樣的一種享受!

不光是biángbiáng面,咸陽人知道,不管是吃棍棍面、扯麵等等的乾麵,都要把面用筷子挑起來,攪拌,不斷地攪拌。要讓每一根面和空氣充分地接觸,要讓每一根面都要見到調料。這樣攪拌出來的面,才不會發粘發軟,吃起來才香,才爽利筋道。

面攪好了,不說話了,開始吃麵吧!吃一口面,咬一口生蒜,biángbiáng面加上辛辣提味的生蒜,是特有的那個香呀!

吃麵的人,不吃剝過皮的蒜。每家麵館的每張桌子上,都有一個放大蒜的大碗。吃麵人一邊吃著面,一邊剝著大蒜皮,時不時,端起熱麵湯喝上一口,而後會滋潤地“哎一一”了一聲,又低頭去吃麵。嘿嘿,不用問,那biángbiáng面的味道一定很好,看他們吃麵時的那個歡喜勁與快活勁,你就知道了面的味道有多好。

說面是咸陽人吃食中的最愛,是他們的魂,一點也不為過。啥時候,都是他們吃麵的黃金時間,頓頓吃麵,絕不會厭了,煩了。一天不吃麵,他們就好像少了點什麼,幾天不吃麵,他們就會六神無主,就會手足無措,就嘟囔開了:“吃這吃那,幾天不給人吃麵,你看人受得了?晚上再別弄啥了,就吃麵!!”這是他們給自己的老婆安排的晚飯,他們晚上要吃麵。

吃biángbiáng面,老一輩咸陽人是很講究的。城裡甜水井裡的水不用,要跑到城邊的渭河裡去挑水。他們說,井水是死水,河水是活水,用活的河水和麵,下面,下出來的面更光滑,更有筋性,比井水做出來的面好吃了許多。用河水做出來的面,也叫河水biángbiáng面,當年名頭是很大的。如今街上,也有掛河水biángbiáng面招牌的,那僅僅只是掛了個名,河水受汙染,多年沒人再用河水做面了。

說起biángbiáng面,咸陽人自豪滿滿,這面,是從咸陽這塊地面上走出去的風味名吃呀。說起這面的來歷與傳說來,他們的話就多了,故事就長了!你聽聽,他們是怎麼樣給外地來咸陽的朋友講biángbiáng面的。

故事一:很久以前,一個窮困潦倒的秀才,從遙遠偏僻的鄉下,長途跋涉趕往咸陽。到了繁華的咸陽街上,飢腸轆轆,身無半文的他,漫無目的地在街上走著。街兩邊是雄偉高大的建築,街上行人,個個衣服穿得光鮮齊整。突然,他聽到街前方不遠處傳來biángbiáng的聲音,好奇的他,拖著沉重的雙腿,向發出biángbiáng聲音的前方走去。

原來,是街邊一家麵館做面發出來的聲音。麵館裡食客眾多,有等著吃麵的,也有正津津有味地吃著寬厚麵條的。餓極的秀才直咽口水,此時的他,啥也不管了,壯著膽子大聲喊道:“店家,給咱來一碗麵!要大碗,辣子多放!”一大碗像褲帶一樣的面端上來了,他風捲殘雲一般地下了肚,那個香,那個美呀。

結賬時,他據實給店家說,自己身上沒有錢,店家大度,說:“沒錢?算了,沒錢就算了,一碗麵算個啥嘛!誰還沒有個難處?”秀才大為感動,心想,我不能白吃人家的面。他看店家門口沒有招牌,就問起原由來。店家說,這面像褲帶一樣寬厚,人們叫biángbiáng面,叫了不知多少年,就是沒有對應的一個字。

秀才被店家的厚憨與大氣感動,想起自己經受過的苦楚,想到咸陽街上的繁華,想到店家的好,就從隨身攜帶的搭鏈裡取出筆,略加思索,就提起筆來邊寫邊歌:“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朝上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坐個車車逛咸陽!”他寫的這個“biáng”字,把咸陽的山川地理,把咸陽人的品行與生活都寫了進去。

店家把秀才寫的那個“biáng”字,刻成了biángbiáng面的招牌掛在店門口。街上賣biángbiáng面的,只有他家店門口掛著有字的招牌,生意一下子火爆起來。吃客們常說,要吃麵,走,咱們去biángbiáng面那家,邊欣賞那字邊吃麵,多好!從此以後,“biáng biáng面”從咸陽傳遍了關中。

也有另外的故事。說,“biáng”字成型,是秦始皇的功勞。秦始皇建都咸陽以後,萬事纏身、勞累過度的他,一連幾天竟然毫無食慾。御廚做的山珍海味等等好吃好喝的,他動都不動一下,這下,可急壞了皇宮上下。急中生智的御廚,去街上買了一碗平民吃的褲帶面,並端了一碗麵湯回來。看到面中紅的辣子綠的青菜黃的豆芽,秦始皇胃口大開,把一大碗麵吃得乾乾淨淨,末了,把那一碗熱麵湯也喝了個底朝天。

吃完,抹了一下嘴巴的秦始皇,心滿意足地問:“這是什麼食物?如此美味上口?”御廚忙答:“皇上,這是biángbiáng面!”“biángbiáng面?這個biáng字怎麼寫?”御廚說:“biángbiáng面只是這麼叫,還沒有字,請皇上賜字!”秦始皇想了想,就把大秦帝國之追求,想要達到之目標寫進去,御賜了一個字形複雜的“biáng”字。

民間種種的傳說和附會很多,無從一一考證,但這些傳說與故事,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已和“biángbiáng面”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

也有人認為,這個biáng字,由多個文化元素組成,留存著咸陽人的文化記憶,傳達出秦人有稜有角,大苦大樂的特有文化資訊。諸如地理環境、心理品格、飲食習慣、審美追求與民族精神,等等。

biáng字中“宀”部,說明秦人有大房子住。“八”,是指由外向裡,敞開的通向房子的通道。“言”是說,秦為統一天下,胸懷寬闊,廣開言路,招賢納士,攬天下英才於秦國。賢能之士來了,從“八”形敞開的通道被請進屋裡,請,請坐,請上坐。

兩個“糸”字,則充分說明秦地有足夠多的棉花,可以紡成絲線織成布匹,冬有棉衣,夏有單衣。兩個“長”,意為這裡非常尊敬老人,尊敬長者。左邊的“月”字,“月”字通“肉”,這塊土地上有吃不完的牛羊肉,來這裡的客人,任何時候都有鮮美的牛羊肉招待。也正是這牛羊肉增強了體質,使彪悍強健的秦人成為虎狼之師,統一了六國。

“馬”,是出戰的鐵騎,也是出行的坐騎,代表了國力,也代表了財富。出戰,有縱橫賓士、橫掃天下的戰馬。出行,有馬代步,相當於現在人開的車,方便快捷。“戈”則體現了秦人尚武、尚勇之精神,也是敵人來了有刀槍的一種硬漢氣度。“心”,大大的心字底,傳送出秦人心底寬長、忠厚朴誠與守信熱忱的秉性。“車”,是秦將白起戰勝趙奢後裔“馬服諸侯王”,得勝回朝,坐車回咸陽的故事。

“坐個車車逛咸陽”這句話,就是為了說明,“biáng”這個字,是在大秦故都咸陽產生的。

一個biáng字,一碗biángbiáng面,有了這麼豐厚的文化積澱,有了這麼多的傳奇故事,怎能不讓咸陽人引以為傲?你說,在咸陽,端著像面盆一樣的大老碗,有滋有味地吃著biángbiáng面,那該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感覺,那該是一件多麼引人入勝的事情,是的,擴大而去,咸陽biángbiáng面,它不僅僅是一頓可以飽腹了的飯食啊!(文/馬騰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