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2022-03-02由 脂肪故事 發表于 美食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筯玉簪橫。宋代黃庭堅《過土山寨》

這是一個陽光溫暖、安閒平和的傍晚,縷縷炊煙從黃泥糊成的煙囪中嫋嫋散出,整個部落呈現出如詩如畫的煙火氣息。

部落中的一個男子,在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後,捧著一隻大海碗坐在“院子”裡,準備享受今天的晚飯!誰也不知道,一場史前的大災變正在醞釀當中!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天邊的落霞忽然變得赤紅,群鳥驚鳴穿林而出!地面低沉緩慢地顫抖起來,這種顫抖越來越快,最終變成雷鳴一般地震顫!滔天濁浪

撲天蓋地

,挾帶著巨石、泥漿猛地撲向這個僻靜的小部落!

大約半個多月前,這兒發生了一場強烈的地震,導致積石峽發生大規模的滑坡,這場滑坡規模有多大呢?直接導致黃河被堵塞,由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堰塞湖,“懸在”他們的頭頂,他們卻毫無所知。

當水量達到160億立方米之後,在餘震的作用下,終於導致了堰塞湖的潰口,這個部落的人根本來不及反應,就被厚厚的泥漿所掩埋!這個正準備吃飯的男人,被瞬間定格在了此時……

那碗麵條,也被厚厚的泥漿掩埋……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一碗麵條的前世今生

喇家村是位於青海省和甘肅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落,地處黃河岸邊的官亭盆地。長期以來,當地村民在耕作、取土時,經常能夠挖出骸骨,這種現象引起了村民的恐慌。 直到2000年時,考古人員對此進行挖掘,才揭開了這個謎團,4000年前的那場大災變才真正被人們所認識。

喇家遺址屬於齊家文化,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史前災難遺址,因為其豐富的出土文物和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這些發現中,那碗麵條格外引人注目。

在發掘現場,人們發現了一名側臥的“男子“,在他身邊挖掘出了一個倒扣的碗,當把這個碗小心地翻過來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一碗形狀完整、清晰可見的麵條出現在人們面前!

麵條是我們最常見一種麵食,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東西魯粵江浙淮揚,任何一個省份、任何一種菜系,都有著種類豐富、花樣繁多、口味數不勝數的麵條。

麵條起源於中國,在華夏烹飪體系中,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如麵條這樣,靠單一的“款式”就能夠形成相對“獨立”的“烹飪鏈條“。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走在中國的任何一條大街小巷,都能夠看到形形色色的麵館,走進中國人的任何一個家庭,都會聞到麵條的香味,沒有任何一種麵食能夠這樣滲透進每個中國人的生活。即使是“非米飯不得飽食”的地域,麵條也有著極高的接受度。

那麼,麵條起源於何時呢?史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例證,美食家們則在各類典籍中孜孜不倦地尋找,科學家們則探尋著麵條中蘊藏的農耕文明的氣息,誰也無法說服誰。可今天這個謎團被解開了。

這碗麵條的“化石”,長約50釐米、寬約3釐米,類似於今天所吃的“寬面”,經過化驗,這碗麵條是由粟製成的,正好與青藏高原當時的氣候條件、耕作條件相吻和。

而從這碗麵條的外觀來看,條形勻稱、寬窄齊整,而且長度達到了50釐米,充分顯示出華夏史前的人類,在麵條的製作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比很多人要強。

有意思的是,人們在對這碗麵條的成分進行分析時,還在其中發現了肉糜,也就是說,這個男子手中的這碗麵條,並不是清湯麵,而是澆上了肉丁和肉汁,以及成分不明的調料。這和今天的炸醬麵、蓋澆面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個男子,一定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熱愛美食的人,他可能是剛剛狩獵回來,或者是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在夕陽的餘暉下享受難得的閒暇與晚餐,沒想到卻被這場大災變“定格“。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從這碗麵條成熟的製作工藝來看,要達到這樣的水平至少要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完善、積累。喇家遺址中的發現,將人家食用麵條的歷史一舉推進到了4000多年前。

厚厚的泥漿隔絕了空氣,密度極大的沉積物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倒扣的陶碗形成了一個相對密閉的儲存環境,居然讓這碗麵條歷經4000年的歲月完整的儲存了下來!大自然就是用這種“偶然”的方式,向我們傳達著遠古文明資訊密碼。

四千年過去了,麵條歷經了無數代的改良,最主要的就是食材原料變成了小麥,其形制和製作工藝卻沒有任何變化!

麵條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家庭,更成為街頭巷尾、千家萬戶喜愛的美食,中國人在美食上的天份得到了充分體現。這其中,有開遍中國每一個縣城、鄉鎮的蘭州拉麵館,有滑爽彈勁、酸辣可口的山西刀削麵,有麻辣鮮香、愛不釋口的四川擔擔麵。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從地域上來看,極北的延吉冷麵,虎踞中原的河南燴麵、稱霸華中的武漢熱乾麵、山溫水軟的鎮江鍋蓋面、揚州陽春麵、長魚面,不可勝數!

麵食和米食鬥了近千年,沒有分出勝負,今天依然有人頑強地執著於米麵之爭,但是麵條卻悄悄地征服了所有的人,無論是南北西東,川陝豫粵,卻都能夠對面條卻欣然接受,不得不說麵條的魅力之大、美味之佳。

如果我們從麵條的成分、食用和烹煮方式來看,一碗麵條滿足了主食、湯、菜、肉、蛋等一頓飯的所有元素,以一碗麵條作為一頓飯,既美味、又高效,吃完嘴一抹,齊活了!

如果要給中餐找出一種代表性的快餐,那麼非麵條莫屬!這種有著四千年曆史的麵食,歷經了王朝更替、血火硝煙,散發著獨特的華夏文明的煙火氣息,歷久不絕!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麵條背後的主食之爭

4000年前的喇家遺址出土的麵條,是以粟為原料製作的,以這種食材製作的麵條早已無處可尋,今天的麵條全部是以小麥面為原料。那麼,粟為什麼會逐漸消失在歷史舞臺上呢?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喇家人以粟製作麵條,是因為當時黃河流域的上游地帶,只有粟最適合作麵條! 粟是中國人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之一,它最大的優勢就是耐旱、相對高產、耐儲存。在黃河流域,從青藏高原、到河套地區、關中一帶、直到河南全境,它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被廣泛種植。

根據氣象學史料,在遠古時代、青藏高原、黃河流域曾經有過暖溼的氣候,而當人類開始進化,並有了部落的社會形態,能夠進行規模化的耕作時,這些地域已經逐步開始變得乾旱、寒冷起來,粟的優勢得到了充分體現。

粟還有一個特點是任何一種作物所無法比擬的,那就是它的耐儲藏性,它可以輕易儲存十年以上而不變質,這種特性讓粟在很長時間內牢牢佔據主糧的霸主地位。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古代農業技術水平低下,碰到災年需要動用存糧,粟的優勢就體現了出來,能夠很好的彌補災年糧食歉收,使百姓在災年得以存活。

四千多年的王朝爭霸,戰火連綿、征戰不休,勞動力、糧食被大量消耗,無論是出於戰爭所需、還是儲備戰爭資源,耐儲藏的粟都是首選。

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與明。言旋言歸,復我諸兄。黃鳥黃鳥,無集於栩,無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與處。言旋言歸,復我諸父。《詩經小雅黃鳥》

與粟同時代的,還有高粱、大豆、黃米等作物,但是粟的地位依舊無可撼動,直到小麥由西亞傳入中國!與粟同時代的,還有高粱、大豆、黃米等作物,但是粟的地位依舊無可撼動,直到小麥由西亞傳入中國!

目前全球種植最為廣泛的農作物當屬小麥,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以小麥為主糧,中國則有超過50%的人以麵食“為生”,是當之無愧的主糧之王!那麼,小麥是如何擊敗粟的呢?

事實上,小麥傳入中國的時間是相當早的!考古人員在4000年前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內,發現了一個不起眼的陶罐,裡面裝滿了炭化的麥粒!這罐麥粒是作為種子還是糧食已經無法判斷,但至少能夠說明小麥在中國的種植

之間

之早。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如果按照農作物的傳播路徑和速度來判斷,小麥至少在4500年前就已經傳入了中國,並迅速得到了推廣。小麥得以推廣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麥製作成的食物,適口性好、營養豐富、便於加工!

尤其是適口性這一點,粟是無法與小麥比擬的,用粟煮成的飯食,聞起來有谷香,吃起來卻“辣”嗓子!哪有小麥爽滑香膩!偶爾吃一頓改善生活尚可,頓頓吃就是一種“折磨”了!而且以粟為主食,菊花也特別難受!

此外,粟極不好配菜,無論是青葉子的素菜,還是豬牛羊等葷腥,與粟配食,總有一種天然的“隔膜”。而麵食則與菜“天然相合”,味道相得益彰。

《左傳·成公十八年》中有這麼一段:“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早在春秋時期,小麥已經開始被先民種植,並且達到了與“菽”,即豆類同等的地位!但是,小麥自身也有缺陷,即對水肥的要求比較高!由於農業機械、灌溉水利的落後,同時由於北方的春旱,小麥只能在某些溫暖溼潤的特定區域種植,而小麥製成的飯食也是貴族獨享!

除此之外,春秋時期的炊飯是以“粒食”為主要方式的,即將麥、豆、粟等以蒸、煮的方式食用。很顯然,古代人類缺乏精細加工的器具,如高精度的石磨,至於麵條,應該已經出現了,但是大規模推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這種情況到了先秦時期得到了顯著改變,此時華夏正好夏至了暖溫期,氣候溫暖多雨,小麥大規模推廣種植的契機出現了!

先秦《禮記·月令》所載:“季春之月……天子乃為麥祈實。”又:“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乃勸種麥,毋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

先秦時期用法律的形式來規範小麥的種植,這其中有什麼奧妙呢?中國傳統的作物,都是春種秋收。而春秋之間正好青黃不接,老百姓那點可憐的存糧沒幾天就被消耗完了。

歷史上發生的大饑荒,基本上都是發生在青黃不接的季節!而這個時候一個具有革命性物種出現了,那就是冬小麥!秋播夏種的冬小麥,為華夏王朝解決了旱地耕作的“缺陷”,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冬小麥解決的農業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封建王朝的政權穩定問題!有了冬小麥,即便碰到災年,也能夠迅速在秋後補種,增強了人類抵禦災荒的能力,提高了人口數量,也增強了以農業為本的國家穩定問題。

唐孔穎達:“以黍、稷、百穀不雲勸種,於麥獨勸之,是尤重故也。”

對於小麥而言,只要有便利的灌溉條件,它的高產優勢就能夠得到完美的發揮,所以在先秦時期才會由政府出面來引導農民種植小麥! 而菽、粟、黍之所以沒有這種“殊榮“,除了糟糕的口感之外,主要是因為這些作物容易達到產量的”天花板“,很難有大幅度的提升。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小麥的爆發期在宋朝“突然“出現,一方面,高效的鐵製農具、牛耕技術、龍骨水車、曲轅犁等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另一方面,富庶的宋朝,政府可以有能力去修建和改進水利設施。

此外,宋朝平安富庶,商貿發達,百姓消費需求異常旺盛!更關鍵的是,宋朝的人口也實現了爆炸式的增長,既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又形成了巨大的糧食需求!

更重要的是,華夏原產的水稻為小麥推廣提供了助力,稻麥輪作技術的成熟,讓這對“好哥倆“攜手並進,聯手佔據了主糧的寶座!

從地域上來看,稻麥輪作的優勢在水肥豐富的長江流域的顯露無遺,在今天的湖南、湖北的廣大地區,大面積的湖澤、河渠和沼澤被開發出來,經過排澇去漬之後,形成了適宜稻麥輪作的良田,而華夏的主產糧區也逐步向由“蘇湖熟,天下足”向“湖廣熟,天下足”改變。

到了明後期,兩湖地區終於取代蘇常地區而成為了最重要的糧食基地。而稻、麥也成為無可爭議的主糧之王,黍、菽、粟、高粱等作為“補充“作物在”夾縫“中艱難的生存,再也沒有實力問鼎主糧的地位!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麵條的逆襲

當小麥逐漸成為主糧之後,它的“潛力“在聰明的華夏人手中,得到了充分發揮,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麵食體系!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筯玉簪橫。黃庭堅《過土山寨》;甚欲去為湯餅客,惟愁錯寫弄麞書。蘇軾《賀陳述古弟章生子》

麵條在宋代已經是一種尋常的食物,在許多詩人的作品中都能夠看到!早在宋朝,我們今天所能夠看到的麵點都已經出現了,如麵條、油餅、燒餅、饅頭、餃子、包子、麻花等近百種花樣,烹飪方式則包括子烤、煎、煮、蒸、炸、炒等十餘種方式。而其中,麵條的發展最具有華夏特色。

“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劉熙《釋名》。

事實上,中原地區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有了麵條,與喇家村的麵條並沒有什麼區別,在漢代時,麵條被稱為“湯餅“,其實就是面片與麵條的統稱!意指投入開水中煮熟的麵食。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我欲去為湯餅客,買羊沽酒約何時?元好問《楊煥然生子四首之二》;湯餅賜都尉,寒冰頒上才。劉禹錫 《翠微寺有感 》

當然,白水煮麵條味道並不怎麼樣,很自然地發展出了蓋澆面、拌麵、炒麵、涼麵、湯麵、炸醬麵等食用方式,他們出現的年代有先後,在華夏各地陸續湧現,呈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傳承至今,終於在全國遍地開花。

在南北朝之後,隨著數個富庶的王朝相繼出現、小麥種植面積的增大、產量的提升、麵粉製作工藝的改進,麵條逐漸進入了千家萬戶,成為老百姓人人愛吃的美食!

而圍繞麵條,也發生過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例如晉代魏明帝年間,曹操有個養子叫何晏,他是東漢大將軍何進的孫子、曹操的養子,同時也是曹操的女婿。在魏明帝一朝任侍中。

何晏是著名的美男子,容貌秀美、膚色雪白、細滑如凝脂,讓許多人為之嫉妒,就連魏明帝也覺得他美得有點過份。一個大男人,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面板呢?大家懷疑何晏擦了粉,但是又沒有證據。

後來魏明帝想出一個辦法來鑑別,在六月的暑天,他傳何晏至宮中議事,故意拖延時間,到了吃飯的時候,他賜給何晏一碗麵條。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剛出鍋的麵條熱氣騰騰,上面的肉醬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又是皇上所賜,何晏稀里嘩啦吃完,吃得熱汗淋漓,就用衣袖去擦!

如果何晏搽了粉,這一擦之下必然“原形畢露“,可不管出多少汗,何晏的面板依然是白淨細膩,大家這才相信何晏真的是”天生麗質“,不僅讓男人嫉妒,更讓無數女子羨慕!

何晏在吃麵條的時候,哪裡會想到這是一場策劃好的陰謀呢?

從4000多年前喇家村的粟米麵條,到今天形式多樣、數不勝數的小麥麵條,不僅僅豐富了華夏人的餐桌,提供了讓人飽腹、享受的美食,更讓我們從中嗅出華夏文明的煙火氣息!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一碗麵條雖小,從中反映出來的卻是華夏文明的篳路藍縷、艱難前行,麵條不僅僅是食物,更有著如“長壽麵”這般長長久久、連綿不絕、薪火相傳的美好寓意,華夏文明源遠流長,麵條也一樣千年餘香!

皇圖霸業一碗麵,千秋風塵煙火氣!從更長遠的歷史尺度來看,走過了漫長的封建王朝數千年曆史的麵條,反映出來的是驚心動魄的主糧之爭。一個國家以何種作物為主糧,是關係到生死存亡、興衰強弱的根本大計!主糧的產量更是一個王朝的生死命脈!

國內氣候如何?以何物為主糧?每年產量多少?能夠養活多少人口?是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君主要考慮的事情!主食的產量就是一個國家丁口數量、戰爭潛力、持續作戰能力的指標。華夏文明能夠發展壯大、傳承至今,並且不斷地融合周邊,就是因為農耕文明的“主糧優勢”所造就的國家整體實力優勢!

故歷朝歷代,都將農業尤其是主糧的生產,放在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數千年封建王朝的每一個盛世,都是以強大的農業作為前提基礎的。而每一次的動亂與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糧食供應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靠天吃飯的古代,氣候變遷、自然災害都會造成大的饑荒,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併,決定了封建王朝由盛轉衰弱的“改朝魔咒“。 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業衰則百業衰!不解決糧食尤其是主糧的安全問題,就永遠無法實現王朝的千秋萬代!

不僅僅是封建王朝,即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未見有農業落後而成強國者!糧食命脈控制在別人手裡,談什麼強大和崛起!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4000多年前,一定有人見證了發生在青藏高原的那場天地裂變、大山崩塌的地震,也一定會有劫後餘生的華夏人,或者向內地遷移,或者在地震的遺址上重新紮根,再次點燃文明的火種!

天崩地裂、洪水滔天、家園不存、山河不再!從來沒有熄滅華夏人的文明之火!在經歷了恐懼、掙扎、破滅之後,華夏文明呈現了生機勃勃、永珍欣榮的景象,要探尋華夏文明的根基,不妨在一碗麵條中去看個究竟吧!

一個愛好美食的民族,永遠是值得尊敬並且會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文/脂肪故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