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壽陽的民情習俗

2022-01-01由 壽陽快訊 發表于 美食

有史以來,壽陽人民就具有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和淳樸的民風。壽陽人樸實忠厚,勤勞勇敢,節儉刻苦,不尚輕浮,為人訥於言而敏於行,處事克己強忍,遇侮奮起抗爭,富有奮發進取精神。在舊方誌中有“勤於稼穡,寡於貿易”、“勤儉樸實,勁悍少文”等記述。全縣四鄉略有所異。東鄉人持家勤儉,有膽多謀;西鄉人剛正豪爽,強悍尚武;南鄉人憨厚朴實,吃苦耐勞;北鄉人精明好客,善農善賈。

壽陽的民情習俗

康熙十一年版《壽陽縣誌》風俗篇

壽陽地廣人稀,土層厚,耐乾旱,很少顆粒無收之年。長期以來人們依靠土地生存,生活有保障,很少有人外出謀生。而外地人多有遷入,冀、陝、豫人居多,散居各鄉,各村都有雜姓,很少有一村獨姓宗族。壽陽人有扶貧濟困之美德,外來居住者,貧人居多,縣人多為幫扶,從不歧視。改革開放以後,壽陽人胸襟更加廣闊,遇有南方水災、冰凍或有地震等自然災害,壽陽人都伸出友誼之手。就是學子無力上學,孤寡老人無人照顧,或鄰里困難,患病無力醫治者,都予以相助。同時尊師重教、集資辦學、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等良風美德不斷髮揚光大,五講四美、計劃生育、節能環保、文明出行等新風尚正在形成。

壽陽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步改善。首先在穿戴上有了顯著變化。清末至民國初年,壽陽士子、商人、富戶時行穿長袍、馬褂、敞衣、旗袍(女)、裙子(女)。而普通百姓男人多穿對門上衣,女人穿掩襟上衣,且以白色、青色、淺藍色土布為主。冬季,男人有一件棉外衣,婦女則穿一小棉襖。男女一般都不穿襯衣。趕腳、放羊人多穿老羊皮襖。小孩皆用紅布做掛肚或背心。被子多為印花布和自紡的方格布,多數人不鋪褥子。農民穿鞋多為“灑鞋”,買賣人為圓口鞋、方口鞋。還有二官鞋、雲頭鞋、靴革腰、泥力撥等鞋式。少婦少女喜在鞋上繡花。富人另有睡鞋和二人抬扛(即一隻鞋的兩扇用不同顏色製作)。襪子男女多為土布襪,而到夏季,男人多不穿襪。在清代,老年人不論男女皆戴不挽邊大帽。所不同者,婦女在帽上扎首飾,男人有錢者戴紅纓帽。民國時男人夏天多戴草帽或扎手帕,冬天為白氈帽、火車頭帽,商人戴禮帽、瓜殼帽(有軟、硬之分),學生多戴有簷帽。婦女頭著手帕、毛巾、燈籠帽、平頂帽等。

壽陽的民情習俗

中華民國時的服飾

正太鐵路通車後,“洋布”進入壽陽,自此,民間紡織業逐漸衰落,隨之穿洋布者日漸增多,不少人家也將布襪改穿針織襪。新中國建立至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穿戴發生了很大變化。由粗布、細布、斜紋布、卡嘰布、華達呢、燈心絨、平絨、毛嗶嘰等逐步發展到各種毛織品、絲織品、合成纖維及皮革等中、高檔衣料。不論男女老少人人皆有襯衣、秋衣、絨衣、毛衣、羊毛衫等。鞋也由布鞋進而改為球鞋、皮鞋、涼鞋、拖鞋,時髦的婦女還有筒靴。帽子式樣也多了起來,由新中國建立初的八角帽、列寧帽發展到後來的南瓜帽、鴨帽、太陽帽及禮帽。在服飾花色和款式品種上,也呈現出五顏六色、千姿百態、日新月異的景象,西裝革履盛為流行,休閒服、牛仔褲、羽絨服、羊毛衫、茄克、長短裙、甩褲、裙褲、健美褲、踩蹬褲應有盡有,特別是婦女兒童服裝更是繁多。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多數人家都有了縫紉機,開始自制各人喜歡的服飾,大多婦女開始從手工做衣中解放出來。現如今多數人家已不再縫製衣服,而是到商場以至網上購買。

壽陽的民情習俗

服裝商場

其次在吃食上有了明顯改善。過去以小米、玉米麵、豆類、雜糧為主。在麵食上,西洛、纂木一帶以紅面(高粱面)為主,白麵次之;平頭、松塔、解愁、景尚、羊頭崖等地以蕎麵、莜麵較多。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多種高產作物,玉米麵成了主食。什麼撒面粥、乾糧、和子飯、窩頭、餅子、河撈、麵條、饒等。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業結構進行了調整,講求農業經濟效益,特別是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建立,白麵、大米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主要食品,玉米麵、紅面和小雜糧反倒成為調劑人們胃口的稀缺食品。

壽陽的飯食花樣繁多,善於粗糧細作,味佳適口。食品可分蒸、煮、燒、燜、炸、炪、籠、炒、烤等。蒸的有饅頭、花捲、窩頭、燙麵、燒麥、包子、灌腸、餃子、搓魚、推窩窩、拌爛、包糰子、糕卷、發糕等;煮的有剔尖、河撈、捏餑、削麵、拉麵、切面、揪片、拌湯、抿圪蚪、捻圪垛等;燒的有烙餅、煎餅、切餅、白皮餅、餡兒餅等;燜的有大米飯、小米飯、燜面、燜餅、燜拌爛等;炸的有油柿子、麻花、麻葉、油糕、三道子、油蛤蟆等。炪的有涼粉、撒面粥、饒、豆沫、糊糊等;籠的有月餅、茶食、紅燒餅、紅糖餅、糖三尖、擦酥餅、旋兒餅、玫瑰餅、疤餅等;炒以肉菜為主,另有炒餅、炒麵、炒剔尖、炒拌爛等;烤的有面包、蛋糕、餅子、雞、鴨、紅薯等。壽陽人喝湯也較講究,花樣也很多,冬有頭腦、羊雜割、豆腐湯、調和湯、油茶、雞蛋湯、白麵拌湯,夏有紅豆湯、綠豆湯、炒米湯、煎瓜湯等。

壽陽的民情習俗

壽陽的民情習俗

壽陽的民情習俗

壽陽的民情習俗

壽陽的民情習俗

壽陽的民情習俗

油柿子製作過程

具有地方風味的食品有:油柿子、茶食、紅燒餅、燜餅、拉麵、削麵、糕、涼粉等。糕的品種頗多,除油糕外,還有間糕(亦稱棗糕或割糕)、涼糕。此外,還有一種用黍面做的磨黍糕與谷黍糕。磨黍糕的做法與間糕差不多,間的食物是紅豆與棗。谷黍糕在春季,它不間棗、豆之類食物,而是以幹後的小芥根、胡蘿蔔等物,用碓臼搗爛拌以黍面蒸餾而成,再以羊油炸之為佳。

壽陽的民情習俗

壽陽茶食

過去,由於全縣以穀子、玉米、豆類和其它雜糧為主,所以除逢年過節吃些細糧(白麵、大米)外,平時以自種的粗糧、雜糧為主。早飯以小米稠飯為主,窮苦人家多以甜鹹撒面粥、豆沫飯為主。中午飯有豆麵、白麵、紅面、蕎麵、莜麵、玉米麵、雜麵等。做法有擀、剔、搓、捻、拉、壓、推、削、揪等,吃法上有幹、湯之分,湯麵要加乾糧或小米撈飯等。西洛地區多食乾麵,城關、壽東多食湯麵,壽北則幹、湯參半。此外還有粗糧粗作,如饒、拌爛等。晚飯多以稀飯為主,如和子飯、菜飯、稀粥、拌湯、片兒湯、糊糊、豆沫等。每逢夏季多食豆湯撈飯、過水麵、涼乾麵、涼粉、涼糕、河撈、發糕等。日常吃菜,秋冬季以山藥、白菜、紅白蘿蔔為主,並有窩瓜、南瓜、老中瓜和幹豆角輔之。夏季蔬菜豐富,有菠菜、小蔥、韭菜、水蘿蔔、中瓜、茴子白、豆角、黃瓜、茄子、西紅柿等,春冬青黃不接時,多備有酸菜、鹹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壽陽人的蔬菜也越來越豐富,逐步引進了生菜、莜麥菜、絲瓜、冬瓜、苦瓜、蓮菜、窩筍、武漢窩瓜、日本南瓜、青椒、蔥頭、蒜薹等,而且冬季有大棚種植蔬菜,使冬季、春季在大田菜未上市前,也可吃上新鮮蔬菜,結束了幾千年來壽陽人依靠儲備菜(山藥、白菜、蘿蔔、酸菜、鹹菜)過冬的歷史。

壽陽的民情習俗

壽陽茴子白

逢年過節總要改善生活,有些節日有特定的飯食。如正月初一饃饃,初十糕;立秋豆子,入伏饒。二月二吃煎餅,五月端五吃粽子,七月十五蒸麵羊,八月十五吃月餅,九月九吃糕,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過生日少時吃糕老來吃麵條,孩子上學考試吃餃子。過春節,早晨一律吃餃子,喝頭腦,午飯花樣較多,且以熟食為主,常有饃饃、花捲、茶食、擦酥餅、油柿子、糖圈兒、糕點、糕卷、三道子等,並備有豐盛的酒菜。舊時,除富戶人家能吃上豆腐,豬、羊、牛、雞肉外,窮苦人家一年四季很少見肉,如今人們生活達小康,吃豬、羊肉是常事,生猛海鮮也上了餐桌,肉、蛋、奶已成為人們的日常食品。每逢婚喪嫁娶,總要請親戚朋友設宴招待,一般有“七碟八碗”、“十大碗”和“四碗一火鍋”等席面,有葷、素之別。後來又有“四品八樣”、“十大盤”之宴。如今大都到酒店招待,雞鴨魚肉,新鮮果蔬,品類繁多,應有盡有。按各自所需,照標準訂餐。當前社會上還出現了流動餐廳,更加方便了群眾辦事待客。

再次在居住條件上有了質的飛躍。壽陽住宅有房、窯、樓三種。過去只有極少數富豪人家有簡單的樓閣,絕大多數壽陽人只有房、窯兩種。房有平房、瓦房之分,窯有土(包括泥)、石、磚之別。舊時,富戶人家的院落很講究,有四合院、二進院、三進院。有門墩、八字牆、五脊六獸、硫璃瓦。四合頭院,上房為三間或五間,俗稱正廳,有的配有耳房,多為長輩居住,東西房供晚輩居住,外院多為平房,為“長工房”、“馬棚”、“畜圈”等。廁所多在西南角。大門多為木門兩扇,並帶閂關。家門除門扇外,另安有風門。

壽陽的民情習俗

四合院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修建新房的逐漸多了起來,其形式較舊時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磚瓦房、磚窯、預製板、現澆頂較為普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壽陽人的住宅條件有了很大改善,許多農戶蓋了新房,且多有套間、客廳,不僅室內進行裝璜,而且院牆、門樓也貼了瓷磚,還有一部分富裕農戶蓋起了二層三層樓房。壽陽人蓋房修樓,一般多為坐南朝北,這樣採光好,有的還在房頂樹有吉星高照,或在房的正中碹有供神的小空室,有的在門或門外建有照壁,還有的在牆的四至樹有“泰山石敢當”的石條,以護房屋。縣城居民的住宅更為優越,大都搬進了住宅小區的樓房,並由低層向高層發展。有的蓋起單門獨院“小二樓”,少數居民則修建了別墅,還有的採用了歐式風格。壽陽人的居住條件真可謂“更上一層樓”。

壽陽的民情習俗

梅林花園住宅小區

圖文來源:壽陽縣圖書館資料室

想看更多?你的資訊也想展示在這?

頂部